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西充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时间: 2016-05-18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二、西充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 坚持“保护为先、全域全程”理念,做好系统化生态规划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西充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要上新水平,离不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导向作用,坚持高端切入,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覆盖全域全程的生态规划体系。贯彻“生态打底,保护为先”的原则,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编制城乡生态保护开发规划,在规划中坚持“保护为先、全域全程”的理念,确定限制开发区域和非限制开发区域,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制定专项规划,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多规合一、无缝衔接、有机融合的规划体系。


2. 坚持“源头治理、建管并重”理念,推进立体化生态保护
      西充县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念,突出抓好从源头上进行生态建设、保护和环境治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制度,把好“环保关”,坚决杜绝新增污染源。通过实施城市雨污管网分流、乡镇生态湿地、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和集中治理城乡面源污染,从源头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和治理,建管结合,努力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并重双赢。


3. 坚持“品牌引领、三产融合”理念,构建特色化生态产业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发展生态产业是西充县生态建设最核心的任务。
      西充县以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为统揽,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有机农业园区建设,成功创立“西充有机荟”农产品区域大品牌。围绕有机农产品的加工,西充县逐渐培育起自己的绿色工业体系,自2008年11月西充县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以来,全县已有近百个品种进入有机认证或有机转换认证。坚持“统筹开发、整体打造”的旅游发展思路,整合张澜故居、古楼桃园新村、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等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联动推进有机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化生态产业。


4. 坚持“生态打底、自然和谐”理念,建设一体化生态城镇
      西充县围绕“生态城市、产业城市、文化城市、幸福城市”的定位,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坚持“设计上最大限度保护、施工中最小程度破坏、建设中最大程度恢复”的原则,在城镇建设中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设计、施工、养护等全过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一体化生态城镇体系,按照“森林城市”标准,将西充县城镇建成“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态城镇。


5. 坚持“以文化人、内涵塑造”理念,营造多元化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和理论支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实现目标和表现形式。西充县始终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深入培植生态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社会风气、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广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努力营造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1.培育现代有机农业

      西充县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国家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嘉和兴生态休闲农业园等园区为载体,建成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万亩,高产粮油产业带、明和农博园等万亩亿元标准化园区1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园区26个。做响了有机农业品牌,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14.5万亩,9.8万亩基地、95个品种获得有机认证,创建“充国香桃”等特色品牌25个,“二荆条辣椒”等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成为唯一纳入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有机食品基地县。成功举办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现场会,荣获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等一批国省殊荣。高标准承办2015国际有机农业区域产业发展论坛,有机农业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成为西充走出四川、面向全国的响亮名片。


2.培育新型低碳工业
     西充县发挥资源和基础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围绕通光光缆、久盛通信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新兴产业,招引一批关联配套企业,推动优势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依托有机农业优势,通过粮油、竹笋、菌菇、果蔬等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了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加工型企业,有序引导光大饲料等中小企业退城入园。建立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行清洁生产,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低碳工业体系。


3.培育生态旅游产业
      西充县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美乡村”目标,全力打造以农业观光、有机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为引领,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中国西部绿谷”和“中国西部最美乡村”,统筹推进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以“三山两湖两村一故居”为依托,构筑百里乡村旅游环线示范带,建成了百福寺森林公园、青龙湖生态旅游区、百科有机园观光农业旅游区等。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双龙桥印象田园酒店”、“中国有机生活公园原乡原味餐厅”成为南充市仅有的两家五星级乡村旅游酒店,凤鸣双龙桥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青龙乡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桃花节、品果节成为乡村旅游新名片,2015年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施瓦辛格•低碳中国行、首届乡村啤酒节等系列活动,全年吸引游客240万人次,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攀升。带动了商贸服务、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健康养老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三)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西充县以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为统揽,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依托“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项目,在农业园区因地制宜推广“畜禽-沼-菜-果”、“秸秆-畜禽-食用菌-菌渣-有机肥”、“桑、竹、林(果园)-鸡共生”等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特别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按照节约资源、净化环境、反复利用等要求,建立“家庭绿岛式”微循环。积极引导农民树立节约意识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意识,抵制浪费资源行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减少一次性产品投入使用和垃圾分类回收的良好习惯。以生物食物链为平台,鼓励农户构建以“种养加”(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户用沼气为链条的“猪-沼-竹”、“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桑”、“猪-沼-粮”等多种微循环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农户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农庄和生态庭院。


2.一二产业循环互动模式
       西充县坚持“食品主导、低碳高效、创新驱动”的工业发展思路,打造以菌菇深加工为方向的一二产业之间循环发展的产业链,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有机农业优势,促进一二产业循环互动,积极培育生物科技、生命健康等新兴工业。如星河科技、四川森泰集团等,作为循环经济企业,通过生物秸秆技术,将小麦、玉米、棉花等秸秆进行处理,转化为生产菌菇类农产品的原材料,同时又将生产后的菌菇培养基转化成有机肥料,返还到农田改善土壤质量,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工业对接,不仅解决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还能够推动西充县一、二产业的转型升级。 


3.一三产业融合模式
      西充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打造以“有机生态体验”为主题,集休闲、娱乐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旅结合型产业基地,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古楼充国香桃源、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中国有机生活公园等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成功培育了有机牛奶猪、香葵鸡、莲花茶、槐树土鸡蛋、西充黄芯苕等特色有机农产品,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让游客体验“生态百科,健康相托”的文化氛围。例如,凤鸣双龙桥村形成产村融合的农家风貌。义兴镇书房山村以有机生态农业产业为基础,建成集休闲娱乐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使游客体验百科有机生活公园农耕文化。“有机循环第一村”的凤鸣镇双龙桥村特色花卉(玫瑰、波斯菊等)衬托新农村聚居点,远离城市的喧嚣,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胜地。赵家庙村充国香桃源旅游区多次成功举办省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桃花节期间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优美的田园春色,体验独特的桃园文化。


(四)整合生态建设资源
1.生态屏障建设

      全面落实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防护林带建设等工程,严格执行森林采伐许可和限额制度,切实履行林地征占用审批手续,开展了九龙湖库区植被多样化改造、打造环城十公里城市森林生态圈建设、“两河”生态景观长廊等重点项目建设,已经建成公益林、防护林31万亩,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0%增加到2015年的45%,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2.生态家园建设
     围绕打造山水田园城市目标,实施了北部新城生态湿地公园和生态文化广场建设、莲花湖景区治理、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实施县城“两河”生态景观工程,建成10公里城市森林生态圈,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按照“规模适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要求,推进重点集镇开发和多扶产城互动示范区建设。坚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原则,实施凤鸣双龙桥、义兴书房山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建成了全省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4个,多扶西三井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古楼创建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凤鸣佛归寺村等83个村创建为市级生态村。建设“生态西充、美丽家园”的思想共识进一步深入人心。


3.生态基础建设
      近几年来,投资完成了西充河流域沿线乡镇植树造林1.6万亩,新建河流堤防10余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12平方公里,中小河流25公里,整治山坪塘72口,新建渠道100公里。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排污箱涵维修工程,在县城主城区、“两河”沿线铺设截污管网53 km,新建支管网35 km,改造老旧破损管网28km,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多扶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9座乡镇污水处理站和城南污水治理湿地公园建成运行。建成总库容75.1万立方米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日处理能力90吨的渗漏液处理设施。按照“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建成垃圾收集池2100余口、垃圾中转站51座,购置安装垃圾箱1500个,电动垃圾清运车94辆,垃圾收集房588座。建成化粪池8000余立方米、农村户用沼气池4.8万口、人工湿地50亩,8个减排项目(污水处理站)建设正扎实推进,实现了生活污水全面收集、及时处理、达标排放。


(五)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1.整治城乡面源污染

      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载体,大力开展全民卫生行动,切实解决城乡面源污染,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实施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对西充河、宝马河、龙滩河等污染防治,维护沿河两岸湿地、滩涂、河床和护坡,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和肥水养殖,全部搬迁沿河500米禁养区的养殖企业,加强九龙潭、青龙湖等重点湖区水体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全面开展乡镇饮用水源周边环境治理,已经全部实现沿河乡镇、村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确保全县境内三类或优于三类水质100%达标。


2.整治重点污染排放
      西充县重点治理工业污水,建设投产了多扶污水处理厂,确保园区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完成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和县城“两河”排污管网渗漏修复,实施城镇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污水收集率达80%以上。网箱、肥水养殖全面取缔,关停、整改污染企业125户。通过重点治理生活垃圾,积极推行“村收集、乡运输、中心镇压缩、县处理”模式,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同时,加强了建筑弃渣、车辆噪音、企业烟尘等污染治理,营造西充县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3.整治环境执法秩序
      西充县强化环境执法,由环保部门牵头,会同公安、工商、质监、水务、农牧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违规排污、破坏生态的行为坚决查处,对有禁不止、措施不得力、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坚决关停。严格环境质量监测,以创建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监管示范县为契机,建立完善了饮用水源、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公共场所卫生等监测网络,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指数,及时制定干预对策,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六)营造生态文化氛围
1.开展主题教育行动

       西充县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全社会崇尚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县形成思想共识、行动共识,凝聚共同推动的强大合力。由县委宣传部、生态办牵头制定了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方案,安排、组织宣传报道工作;在交通干道、纪信广场、客运中心等地张贴公益宣传海报,利用“6.5”环境日、“4.22”地球日等环保节日,定期组织生态知识竞赛、环保义务劳动等群体性活动,组织开展了“绿色西充•共建美好生态家园”万人签名活动,掀起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热潮。编印了生态文明宣传图书、学习手册和音像制品3万册(张),组织创作生态文明方面的文艺作品,开展乡村巡回演出,组织实施“幸福生活”新市民培训计划,为农民和农民工提供生活礼仪、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通过多渠道、深层次的宣传,培养全社会崇尚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


2.开展绿色创建行动
      实施生态文明“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组、进景区、进家庭”的“七进”活动,开展“生态村社”、“文明社区”、“生态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引导群众从我做起,爱惜身边环境,共同创建绿色家园。组织开展了“绿色校园”创建,编制中小学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读本,72所中小学开设生态文明课程,以学生影响家庭、带动社会。各机关单位、各乡镇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生态知识培训,教育干部职工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开始,全力打造节约型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培育生态文化,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向产品绿色化、服务人性化和环境友好化方向转变。


3.开展文化塑造行动
      西充县把生态文化融入到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各个环节,通过开展“绿色乡村”、“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西充县的特色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日益融合,打造了一批集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紧密相连。成功举办“多彩西充•幸福家园”、央视“美丽乡村快乐行•走进西充”等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引导,把生态文化纳入全县教育和再教育体系;通过培育生态文化与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有机结合,着力将生态文化塑造为主流文化,将生态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使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态习惯在西充县成为新风尚。


(七)强化组织保障
1.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来攻坚破难、统筹协调。西充县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保障机构,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四大班子中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重要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五名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另外,还抽选政府办、目督办、监察室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联合督查组,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进行常态化立体督查,强化了组织领导。


2.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西充县探索建立了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了生态保护、建设和开发的目标责任、实绩考核、违纪处分等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考核权重,考核标准既要看经济数字,也要看生态指标,既要看产出增加,也要看消耗降低,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以刚性的奖惩措施引导干部树立绿色发展政绩观。同时也制定出了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督查考核方案。把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体系,领导小组和目标办等部门定期深入一线明查暗访,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进行专题督查并通报督查情况,每季进行工作评比、年终拉通考核。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因履职不力、责任不落实、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甚至监管不严、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及有关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


3.创新优化体制机制
      西充县通过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制定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凡是列入生态文明工程试点的项目,在资金、土地等方面优先保障;凡是生产生态产品、引进节能设备、从事生态技术推广服务的企业和单位,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县财政设立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场镇污水治理、生态湿地保护等给予奖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经营,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适度让利、税收优惠等方式,逐步将公共绿地管理、街道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推向市场,调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二是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完善水源、土地、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西充河流域不同地段建立水质监测点,按照监测数据进行奖罚,对破坏生态植被、违规排放污水等行为,采取缴纳生态补偿费或实施生态恢复等措施,使之承担与环境损害相应的经济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变被动治理为主动保护。对有机农产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有机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信息可追溯。三是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加强对生态建设项目的服务,及时解决了鹤鸣庵水厂、百科果蔬冷链物流中心、多扶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在规划、环评、用地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项目尽早建成发挥效益。严格项目落地评审制度,重点审查项目污染类别、排放方式和治污措施,坚决卡住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项目建成后定期进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对低效用地、超标排污、破坏生态的坚决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清退出场。
      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充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2015年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7%,西充河流域污染源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年出境断面水质III类标准达33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治理水土流失达112平方公里,治理中小河流25公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92%,农村牲畜粪便处理率达到96%,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100%,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降低18.8%。成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县和首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试点县。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县域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地方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10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6亿元增加到4.7亿元,年均增长24.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9624元、9147元。西充县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调研内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