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统筹城乡 共筑梦想

时间: 2015-12-16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统筹城乡  共筑梦想

中共广元市利州区委  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20日)

    定位利州统筹城乡发展,我们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作为主目标,把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突破口,突出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激发生产活力,保障社会公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筑牢基石。
一、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路径
    近年来,利州立足区情实际,坚持“要素向产业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统筹发展方略,谋篇布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坚持规划统筹衔接,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均衡发展,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围绕“东扩、西进、南拓、北延、中提升”路径,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新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集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并以农村为主战场,在产权、户籍、社会保障、金融,以及精准扶贫等方面,探索出诸多有益的经验做法,受到了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2.52,低于全市、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经济发展、天蓝地绿、社会和谐的新景象。
二、加快“三园一区”建设,实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利州区以“三园一区”为载体,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之路。一是规划建设五大新型工业园区。积极推进优势资源就地转化,规划建设了高效能源、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电子机械五大新型工业园区,增强园区配套能力,促进工业产业集中集聚发展。二是分区布局五大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坚持产村一体,布局蔬菜、畜牧、核桃、木本油料、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五大特色农业园区,实现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民变居民,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面达75%,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达40%。三是积极打造四大文旅产业园。依托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天曌山、龙潭、万源和川北民俗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14年,全区旅游产业总收入达37.8亿元,旅游接待人数为945.4万人次。四是着力抓好城乡新型社区建设。为加大人口集聚力度,利州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有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已建成城镇社区61个,新型农村社区15个。从空间布局和资源投向上来看,我们通过“三园一区”建设,“要素向产业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方略基本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更为显现,园区、农村社区和城镇建设布局合理、紧密联动,形成了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城乡要素活力
    我们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集体资产所有权“七权”同确,同时承担9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形成合力闯关格局。同时配套“区、乡、村”三级产权交易流转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了“确权登记颁证+金融政策配套+交易流转市场+新型主体培育”的全流程体系建设。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城市工商资本与农联姻,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局面正在改变。产权和户籍是农村改革的两个核心领域,涉及农户的基本财产权利和社会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配套。我们在深入研究,精心谋划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1+4+5”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部分居民历史性的领到了新型居民户口薄、居住证、失业证、低保证,并以村和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社会治理体系,使城里人和乡下人事实上两种身份、两种待遇永远成为历史,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城乡统筹。
四、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山高水长百业旺,天蓝地绿人和畅。我们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培育低碳特色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实现生态和增收双赢。
坚持发展生态低碳特色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既要生态保护,也要居民增收。一是培育壮大生态低碳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强力推进绿色农产品认证;截止2014年,已认证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00%。制定低碳旅游示范村建设规范,启动低碳旅游示范村建设工作。二是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大力倡导低碳理念和绿色消费模式。开发低碳产品、组建低碳志愿者队、开展低碳文化宣传,将低碳文化融入到机关、学校、社区、新村以及全域小康建设之中。三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面启动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工程。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农村优美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
五、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城乡
    利州区加大机制体制创新力度,以区域协调发展和改革成果全体群体共享为着力点,构建精准扶贫和帮扶弱势群体的内在机制,并创新新型社区治理方式等,初步实现了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一是构建个性化精准扶贫机制。按照“率先脱贫、全面小康”的总要求,建立健全“精确识别、精准扶持、精细管理”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确保帮扶的资金、项目、人员直接到村到户。全区明确落实不少于30%的年度涉农资金和新增财政支农资金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制定贫困户脱贫标准,对建卡贫困人口中年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以上,总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70%的,逐级审核,系统销号,力争到2017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部分区域,打破原有的村制界限,成立农村社区大党委,实行网格化管理等等,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新方向。我们正抓紧建立完善28个村级1+N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必须依据区位特点进行城镇布局。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 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 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必须依据环境资源禀赋进行生产力布局,每种产业对环境、资源、市场的要求不同,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产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必须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必须找准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实施重点战略,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应注意不要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镇,而是要形成城乡互动的发展机制,城乡资源互通的交流渠道和城乡各有所长的生活环境,最终打破二元结构。形象地说,一体化不仅仅是逐步消融城乡之间业已存在的种种障碍性“坚冰”,更重要的是形成城乡互动、城乡共荣、和谐流动的“一江春水”。必须创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避免公共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结合农村社区的边界,划分组团网格,实现组团网格覆盖全面化;结合农村社区的功能,组建服务团队,推动组团服务有效化;拓展各类渠道,搭建信息平台,促进组团服务高效化;探索创新,构建长效机制,力求组团服务规范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等前沿性改革。同时提升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的区域覆盖面,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参与改革,提高改革效率和化解改革矛盾,以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均衡性、覆盖性发展,以统筹城乡之路圆共同富裕之梦!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调研内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