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摆脱贫困 同步全面小康——古蔺“加快转变”进行时
政协泸州市古蔺县委员会(杨运晖)
(2015年11月2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古蔺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川黔交界、乌蒙山系不大娄山北侧,位于“中国白酒金山角”核心腹地,是泸州区域性交通枢纽“突出南向”的重要节点、西南出海重要通道。全县幅员面积318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85万人,居住有汉、苗、彝、回等26个民族,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乌蒙山连片开发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四川省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待遇县。
古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古蔺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44亿吨,煤层气储量1001亿立方米;古蔺美酒醇香,神采飞扬中国郎演绎着酱香典范的古老与神奇;古蔺山川秀美,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黄荆老林、依山傍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太平古镇、旖旎的“美酒河”自然风光,独具魅力的苗家风情,共同构筑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古蔺激情飞扬,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古蔺54天,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古蔺文化深厚,古蔺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歌舞和黄家扬琴等民间民族文化享誉川滇黔渝。
2014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7亿元,增长34.2%。古蔺正奔跑在“加快转变”的大路上。
一、破题——“新常态”下谋求“新突破”
前些年,我县迎来了一段“黄金发展期”,经济社会站上了“新高点”。2008—2010年曾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新高点”伴着新考量。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变”的征程中,我县如何“率先脱贫、同步小康”?这是摆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回头看——“总量小、人均低、不平衡、欠发达”是我县最大的县情,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明显、扶贫攻坚任务繁重是我县最大的实际,宏观经济下行、酒业深度调整、煤矿关闭整顿、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干部信心不足是我县最大的挑战。
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38个重点县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短板不破,何以率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古蔺发展有底气,誓要“率先脱贫,同步小康”。
为了使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六个加快、六个转变”的我县新的“作战图”:即加快产业转型、加快项目攻坚、加快旅游突破、加快城乡提升、加快改革开放、加快扶贫攻坚“六个加快”;推动“六个转变”,即推动主导产业由酒业、能源“双轮驱动”向酒业、旅游、能源“三足鼎立”转变,地理区位由“盆地边缘”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变,形象定位由“老少边穷地区”向“生态田园、红色古蔺”转变,城乡建设由县城“一枝独秀”向全域“多点突破”转变,开放格局由“局部开放” 向“全面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失衡、不协调”向“集约均衡、可持续”转变。
二、着力——产业突破打造新的增长点
“六个加快是抓手,六个转变是结果”。产业实力决定经济实力,产业水平决定发展水平。“过去几年,古蔺之所以能高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酒业、能源、开发建筑业等产业的高速发展。古蔺处在一个拐弯处,而产业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升级的新路子。
我县以园区为载体,生态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稳定发展工业,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旅游产业的精准定位、规划引领、配套提升和品牌突破,全力打造鱼化乡大理石集中加工区。
我县以叙古高速为动脉,古赤路、蔺郎路、叙蔺路、S309线为支撑,利用生态资源、红色历史、名酒文化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打造以黄荆景区为重点的“黄荆老林—永乐温泉—太平古镇—二郎名酒”精品旅游环线,大力发展双沙菜花、马蹄甜橙庄园等乡村特色旅游,开发生态养生、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多样性旅游产品,支持发展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等旅游经济,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关联产业,打造一个集红色文化、白酒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生态田园、红色古蔺”。
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量”,传统的白酒、能源、农业多级支撑。力促酒业企稳回升,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拓展风电新能源,生态畜牧、山地烤烟、优质果蔬茶、地道中药材“四轮驱动”,工农交融发展,完善现代服务体系,汇聚人气,集聚商机,广聚财源。
三、发力——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快速推进
项目是“六个加快、六个转变”的最大推力。我县“抓发展就要抓投资、抓投资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落地”,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
今年2月2日开始,我县二郎镇经古蔺县城至黄荆风景区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同时施工改造的蔺郎路和古赤路于今年10月全线完工。
二郎经古蔺至黄荆公路改造工程项目从二郎镇出发,沿途经过太平、永乐、古蔺、黄荆等乡镇,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将古蔺酒业、煤业、旅游业等经济热点乡镇连成一条“财富通道”。“该条道路是除叙古高速公路外的又一条出川大通道。
我县项目建设统揽城乡建设,扶贫攻坚领域,在“快”、“争”、“优”三字上下功夫,加快叙古高速、观文水库等在建工程,包装一批项目并“挤进”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大盘,优化投融资机制,改善群众关心的水、电、路等生产生活条件,外援与内力并举,推进精准扶贫、社会扶贫、智力扶贫,增强我县“造血”功能,激发我县发展动力。
就项目在城市建设上,我县统筹实施西区开发和东区建设,协调推进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梯次推进石宝、观文等重点集镇开发,分步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打造一张“生态田园、红色古蔺”的靓丽名片。
一系列举措,让我县的重大项目落地速度加快,建设速度加快。
四、开放——以良好发展环境助“加快转变”
不久前,我县举办了首届项目投资说明暨洽谈会,基础设施、白酒产业、能源产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医药产业、开发建筑、金融商贸等八大类共计106个投资项目吸引了国内、台湾的80多家企业代表前来洽谈。
当日,我县现场就签下了山葵种植及加工、农副产品集配中心建设、年精加工5000吨丫权猪肉制品厂建设、玩具加工及制衣等项目。
我县决策层深知内生动力不足,“请进来、走出去”是开放促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我县强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国土、国资、财税、投融资等改革,主动向上争取支持,主动跑外招商对接,主动对下跟踪服务,加强与川滇黔渝周边区域合作,主动融入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以商招商”、“项目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性好的重大项目落户古蔺。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生。2014年,我县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24.8亿元,占全县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1%。今年我县将继续把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五、扶贫——引领全县各项工作
扶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始终坚持以扶贫攻坚为主线,统揽全县各项工作。未来几年,我县要坚持以扶贫攻坚为主线,统揽全县各项工作,以扶贫攻坚来引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来进一步推动扶贫攻坚。我县扶贫攻坚总的目标是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如期精准扶贫,一年巩固提升”的思路,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计划并精准实施。
确保到2018年,全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到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掉贫困县“帽子”;到2020年,全县脱贫局面更加巩固,脱贫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