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夯实底部支撑 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时间: 2014-07-21  来源:中共凉山州委 凉山州人民政府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我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幅员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民族,总人口506.4万人,其中彝族259.7万人、占51.3%。凉山是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区,水能资源富甲天下、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资源富集度高、组合性好、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坚持优势优先,做强县域经济,实现了从社会一步跨千年到经济跨千亿的历史巨变。

一、工作成效

立足资源富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民族聚居地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特殊州情,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三个规划”等重大机遇,坚持把国家、省的特殊支持与充分激发自身潜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速与提质并举、增量与增效并重,坚持锁定三级跳、同步奔小康的发展方向,树牢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省委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走出了一条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跨越提升之路,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富民和谐之路。2013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4.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0亿元,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2位,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位,呈现出经济稳健增长、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今年一季度,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公共财政总收入45.19亿元、增长16.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3.1亿元、增长10.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2.4亿元、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亿元、增长1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508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74元,分别增长9.5%和13.8%,圆满实现开门红目标。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两手抓”、建设全域凉山,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形成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生动局面

把握全域凉山发展大局,认真研判凉山州情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两手抓”,做强县域经济梯队,大力实施“三大片区发展战略”,做大安宁河谷地区、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形成全域多点突破、多极支撑、竞相发展、追赶跨越的生动局面。一是强化首位带动。支持西昌在全州领先发展,建成攀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率先在全州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建设西昌新区,再造一个产业西昌。突出交通建设,构建南向出川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发挥西昌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西昌、冕宁、德昌三县市同城化发展,构建“一体两翼”核心增长极,做大做强“1+6”西昌经济圈(西昌市,德昌、冕宁、盐源、普格、喜德、昭觉县)和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二是着力次级跨越。实施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流域经济。以金沙江干流巨型水电站建设为依托,统筹推进沿江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培育、特色旅游、城镇建设等,促进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推动三县在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优势互补中结成发展联盟体、合作协进体、利益共同体,带动沿江6县(会理、会东、宁南、布拖、金阳、雷波县)加快发展,打造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三是强化多点突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打造大凉山彝区“三化”联动创新区、木里藏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规划,大力发展助农增收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统筹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整体推进10个彝族聚居县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坚持生态立县,把木里建设成生态大县和水电强县,推动木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二)坚持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大力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壮大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有力支撑

立足大资源、引进大企业、实施大开发、建设大基地、创建大品牌、培育大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加快建设千亿水电、千亿矿冶、五百亿绿色农业、百亿特色旅游文化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优质烟叶花卉蚕桑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四川旅游次中心。一是依托大资源、大项目打造工业凉山。推进优势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就地转化、链条延伸,建成水电装机2261万千瓦。总投资240多亿元的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竣工投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建成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19个,规上工业企业390户,工业集中度达61.8%。水电、钒钛、稀土、铅锌、铜镍、磷化工、绿色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二是建设大基地、大品牌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大凉山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苦荞麦、马铃薯、石榴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蚕茧及草食畜生产基地,成功创建中国苦荞之都、中国茧丝之都,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创建国家、省名优品牌59个,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200多种,统一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包装产品900余种。三是培育大市场、大物流壮大第三产业。推进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色凉山三大旅游品牌建设,创建邛海泸山等国家4A级景区4个,打造世界级民族文化保护胜地泸沽湖摩梭家园,加快把凉山建成四川旅游次中心。2013年,全州接待游客28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四是突出大通道、大枢纽夯实跨越基础。启动实施总投资1233亿元的交通大会战,雅西高速建成通车,青山机场扩建为西南一流支线机场,西香、西昭高速公路进入国家路网规划,成昆铁路复线、金沙江巨型水电站还建路和对外通道等抓紧规划建设。五是发展大园区、大产业推进产城一体。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把产业园区、城市新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西昌钒钛、冕宁稀土、西昌临港、两会有色、雷波磷化工、宁南茧丝绸、木盐飞地园等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加快现代生态田园西昌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持续提升,以西昌为核心、16个县城为骨干、重点集镇为基础的一圈四群城镇体系初具规模。2013年,全州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5.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0.57%。六是构建大生态、大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立州,着眼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健全完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施三大林业重点工程,西昌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城市,邛海湿地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泸沽湖被纳入国家湖库生态保护试点,全州森林覆盖率达43%。

(三)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发展强大动能

坚持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激活跨越之力,争创竞争优势。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大力简政放权,以建立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去年减少州级行政审批项目101项,今年还将减少150项以上。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完成州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今年有望改制为州农商行,州城商行组建四川民族发展银行步伐加快。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国企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营改增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二是深化开放合作。务实推进与津巴布韦、荷兰、泰国等国际产业合作,引进丹麦嘉士伯集团建设啤酒大麦原料基地和中国西部中高端啤酒生产基地,持续加强与成都、攀枝花、川滇黔毗邻市州及省内市州区域合作,先后与13家省直部门、17家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0余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入驻凉山,2013年,引进到位州外资金540.6亿元。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四大创新工程,加快水电、两烟、钒钛稀土新材料三大科技洼地建设,西昌钒钛、宁南茧丝绸产业园区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首轮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全覆盖,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首个院士工作站,获得国家重大科技发明一、二等奖,稀土新材料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4%,我州首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州。四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大任务,强化和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和中小民营企业重点扶持工程,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84.9亿元、占全州GDP的56.4%。

(四)坚持民生优先、富民惠民,大力推进民生改善和创新社会治理,营造县域经济和谐发展良好氛围

始终把民生事业摆在突出位置,抓住用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认真落实全省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全力推进以扶贫攻坚为重点的民生工程。2013年,完成各项民生支出263.7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9.1%;完成扶贫开发投资12.92亿元,增长10.4%;完成十项民生工程投资118.7亿元,增长24%。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完善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模式和“1+9”扶贫工作机制,扶贫、禁毒、防艾、职教、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五管齐下,突出抓好新村扶贫、基础扶贫、产业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2000年以来,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66.8万人。建成以彝家新寨为重点的新村新寨1534个,16.2万户73万人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深入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社会各界累计捐赠板凳161.7万根、捐款6637万元,不仅改善群众生活,更带动了文明新风形成,受到中央、省领导充分肯定和彝区群众衷心拥护。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双语教育、彝区免费职教和藏区“9+3”免费教育,71.7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纳入营养改善计划,扎实推进西昌教育园区规划,积极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初中毕业生接受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应招尽招。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参合率达98.69%。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65.96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6万名孤儿和特困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深入实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2013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6.2亿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农家书屋3761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82.1%和92.1%。三是创新社会治理。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牢固树立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平安就是抓民生、抓平安就是抓执政能力理念,建立抓发展和抓稳定两套班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转变,努力把凉山建成全国最平安、最稳定、最和谐的民族地区之一。全州藏区彝区稳定,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和谐,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木里实践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五)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实施钢班子铁队伍工程,建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执政骨干力量

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突出核心在党委、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党员、基础在基层、支撑在人才,做到一名领导一根标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营造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干事创业氛围,为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一是发挥州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建立推进安宁河谷地区、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套工作班子,实行常委包片、州长分线、人大和政协领导切块的分工负责制,形成强大领导合力,喊出一个声音,走出一个步调。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形成整体工作合力。二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坚决贯彻中央、省作风建设规定,制定凉山十项规定,全州发文同比减少32%,全州性会议同比减少35%,三公经费压缩10%。开展走基层活动,拓展延伸五个一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落实一线工作法,结成帮扶对子15.7万余个,协调落实项目帮扶资金12.4亿元,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3.9万余件。深入开展全州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让党员干部思想上受教育、作风上有转变,让全州各族群众感到变化、感到满意。三是推进基层党建各项工作,增强组织保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用人导向,深化四好班子创建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从严管理干部26条刚性措施,制定实施18条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暂行办法,实施安宁河谷地区、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差异化考核干部办法。扎实推进四型党组织建设,创新组建628个苏施(彝语,意为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并实现乡镇全覆盖,探索开展区域边界党组织携手共建活动,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能力不断提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全州上下风清气正、人心思干、人心思进。
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凉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最重要动力源泉,总结近年来发展历程,有以下几条经验必须长期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坚决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凉山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强县域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全域发展理念。必须立足凉山实际,坚持两手抓,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差异化发展;必须坚持三大片区发展战略,三条线作战、矩阵式推进,形成全域多点突破、多极支撑的生动局面。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互动发展。必须把握凉山二元结构突出,欠发达、不平衡实际,坚持“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市乡村生机勃发、美丽繁荣。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抓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立足资源、优势优先,大力实施优势资源开发保护、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充分开放合作三大战略,在做大产业中调优结构、在优化结构中做强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五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推进民生与稳定。发展、民生、稳定历来是民族地区的三件大事,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创新机制,多措并举,以发展惠民生、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必须深化平安凉山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转变。六是必须始终坚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必须牢固树立基础先行理念,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川滇结合部重要交通枢纽,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七是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党建引领理念,打造钢班子铁队伍,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推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下步思路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凉山明确到2015年产业倍增四个翻番,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三级跳第二级跨越;到201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确保2350亿元、冲刺2500亿元,在全省次级突破中加快崛起,努力实现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打造攀西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围绕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分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强县域经济梯队,加快形成多点突破新格局。推动西昌经济圈领先发展、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次级跨越、17县市竞相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到2017年,力争西昌市经济总量达700亿元,会理县超350亿元,会东县超200亿元,冕宁、盐源两县超150亿元,德昌、宁南、雷波、木里四县超100亿元,越西、甘洛、金阳、昭觉四县超50亿元,普格、布拖、美姑、喜德四县力争达50亿元。二是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坚持产业兴州,培育壮大四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优质烟叶花卉蚕桑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四川旅游次中心。三是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四川南向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形成现代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按照对接成昆、突出南向、畅通北向、贯穿东西、完善路网思路,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扎实推进南北环线公路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开辟金沙江黄金水道,加快构建以西昌为枢纽的五纵两横两环加航空水运现代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四是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强化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依托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打造区域板块,带动其他县共同发展。统筹规划西昌、冕宁、德昌三县市抱团发展、互动联动,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旅游同线、环境同治,形成经济总量达1000亿元的区域经济板块。促进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结成发展联盟体、合作协进体、利益共同体,打造经济总量超700亿元的南部区域板块。五是加快扶贫攻坚进程,努力改善民生,促进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追赶跨越。全面落实中央、省稳藏兴藏政策,标本兼顾、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深入推进木里实践,创新群众工作方式,加快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新木里。大力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力争2017年大凉山彝区10个县经济总量突破700亿元,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十二五”减贫62.72万人、“十三五”减贫44.95万人,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同步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工委举办投融资政策解读操作实务专题培训[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