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筑牢底部基础支撑 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时间: 2014-07-21  来源:中共甘孜州委 甘孜州人民政府

一、基本情况

甘孜州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藏、青四省区交界处,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于1950年11月24日建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辖18个县和海螺沟景区管理局、亚丁景区管理局,是四川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常住人口113.8万人,有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5个民族。我州地质环境多样,气候带谱完整,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地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超过5000 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4132.48 万千瓦,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太阳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约5600 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1120 万千瓦;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1000 万千瓦,中高温地热资源丰富。有国家4A 级旅游区贡嘎山海螺沟、木格措、稻城亚丁;有贡嘎山、察青松多等6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黄金、白银、锂、铂、镍、铅、锌等13 种矿产资源储量全省第一。生物物种极其丰富,拥有药用植物1580余种,占全省已知药用植物种类的40%;境内分布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等87种,占全国国家级保护动物种类的24%、占四川国家级保护动物种类的60%,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我州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灿烂辉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德格与西藏拉萨、甘南夏河被称为藏区的三大古文化中心,是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流派纷呈的藏戏,风格各异的锅庄、弦子和踢踏舞蹈,独树一帜的藏族绘画和雕塑,藏传佛教文化等形成了我州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2013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80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1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城镇化率25.8%,工业增加值53亿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举措

2013年,全省“两会”作出了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重大部署,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又对多点多级支撑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全州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找准自身定位,一方面充分用好省上分类支持政策,强基固本,为跨越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主动作为,狠抓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底部突围。

(一)确立符合甘孜实际发展思路
州委、州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科教兴州、依法治州、和善安州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了优先发展旅游业,有序发展能源业、矿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特色文化业和特色中藏医药业的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和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发展路径;明确了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的总体目标,找准了符合我州实际的发展路径,明确了发展方向。

(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破解甘孜普遍矛盾和特殊矛盾困局,举全州之力开展以六大活动和十大幸福工程为载体的群众工作全覆盖,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思想认识得到提升,干部作风得到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全州上下促稳定、思发展、谋进取的氛围日趋浓厚。

(三)争取支持完善管理
加大中央、省预算内政府性资金争取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盘子,努力增强投资后劲,赢得发展先机。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管理改革,组建了县级项目促进中心,建立重点项目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开展工程领域中介机构清理和名录库建设,探索项目要件审批集中办理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效益发挥。

(四)努力改善基础设施
加快以交通、电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大力实施甘孜交通建设推进方案、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川藏联网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五)加快优势产业培育
按照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发展思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以旅游业统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旅游业推动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加快优势产业培育进程,努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产业体系。

(六)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坚持东部率先、南部加快、北部追赶思路,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三圈多点”发展路径(即在全州形成东南北三个圈层梯次发展同时,支持各县加快步伐,快速成长为全州县域经济支撑点),以各县经济实力快速壮大推动全州实现底部突围。

一是推动东部率先发展。支持康定领先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加快东部地区水电、旅游优势资源开发,加快建设干支流水电站,努力壮大经济实力。利用面向成都经济圈优势,加快提升文化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利用独特气候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全省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康定、泸定等县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扩容,加快泸定、丹巴新城建设,激活康定新城,提前谋划新都桥四川进藏第一重镇建设蓝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打造全州教育基地,推动东部成为全州教育服务中心。

二是推动南部加快发展。依托稻城亚丁国际高原观光体验文化旅游精品区打造,促进南部旅游基础设施大改善,带动南部旅游业加快发展。依托金沙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和乡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等,加速水电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工业经济。依托蓝莓等特色农副土牧产品,做好特色农产品加工文章,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建成全州新的经济增长极。依托面向云南和攀西经济区桥头堡优势,主动融入滇西北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发挥巴塘高原江南独特作用,提升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承接西藏高原宜居城市和休闲疗养基地。

三是推动北部追赶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发挥毗邻三江源优势,积极融入三江源保护区,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支持。加大政府性投资项目和财政资金倾斜,重点加强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追赶发展基础条件。做大做强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加快金沙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和以德格印经院为代表的旅游业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依托炉霍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培育奶、肉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北部地区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成效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群众,围绕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的藏区工作总体思路,采取强力措施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22亿元,较2010年增加78.39亿元,年均增长12.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22.12亿元,较2010年增加5.82亿元,年均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6.9亿元,较2010年增加195.79亿元,年均增长24.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5亿元,较2010年增加19.93亿元,年均增长15.3%。
二是发展基础明显改善。交通、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瓶颈制约正在突破。交通建设:开展交通攻坚大会战,“25+1”项目全面开工,G317-G318连接线、理君路竣工投运;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顺利通航;雅康高速正式开工;成康铁路项目建议获批;甘孜格萨尔机场选址获批;2条高速公路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9条公路纳入国家路网规划。截止2013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 2.83万公里。325个乡镇全部通公路,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80.8%,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安全。电网建设:新甘石电网顺利竣工投运,电力天路和川藏联网工程加快推进,丹巴、乡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水电外送能力超过500万千瓦。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顺利推进,德格等10个县实现与主网相连,缓解了群众用电难。水利建设:玛依河水利工程竣工,洛须引水工程一、二标段主体工程完工,白松茨巫、打火沟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力曲河、顺河堰、易日河、巴楚河水利工程完成前期工作。“十二五”以来新增耕地灌溉面积44.27万亩,饲草基地灌溉面积6.35万亩,13.1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三是优势产业培育加快。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州战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3.5:40.2:36.3。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树立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按照两轴、三域、四重点空间布局,强力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亚丁国际旅游精品区建设加快,海螺沟、木格措5A级、泸定桥4A级旅游景区和甲居藏寨国家生态景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2013年,接待游客6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增长75%,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12亿元,增长10.9%。以能源矿产业为支撑的第二产业有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科学有序推进能源、矿产业发展。“两江一河”干流开发进程加快,泸定电站、江边电站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长河坝、两河口、猴子岩、黄金坪电站等大中型水电站加快推进,雅砻江上游和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装机总量达550万千瓦,在建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2013年,能源业实现增加值30.2亿元,增长9.1%。深入实施矿业百亿发展战略,重点矿普查工作有序推进。天齐集团采选工程厂房主体完工,泸定锂冶炼厂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康定跑马山水泥项目开工建设,里伍公司上市获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审核。2013年,原矿采选能力达500万吨,实现增加值13.4亿元。甘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2013年,协议引资52.32亿元,西南最大铝型材生产项目落户园区。康泸产业集中区列为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康东、康南、康北农产品加工区和九龙湾坝等工业园区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以特色农牧业为基础的第一产业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实现六连增。丹巴、得荣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和理塘、雅江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全面启动。“十二五”以来,认证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 96个,成功申报省级龙头企业7家,引进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1个,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32亿元、增长4.1%。

四是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强力推进生态立州战略,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和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规划。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启动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全面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落实环评前置综合决策机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州、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各项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五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办好藏区一流人民满意教育,启动建设区域性教育园区11个,在全省率先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计划,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入学巩固率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13年,全州各级各类学校1032所,在校学生16.2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巩固率达90.11%。普通高考参考人数达4231人,录取率达96%。着力实施四川藏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健康甘孜2020卫生事业跨越发展计划和四级医疗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2个县医院、6个县中藏医院竣工投用,州医院第二医疗区建设加快推进,南派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开工建设,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有所加强。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旅结合,组建甘孜州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甘孜州高原风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文化企业。推进村村通和州县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全覆盖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2.96%和92.51%。甘孜州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六是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提升。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418元,同比增长9.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35元,同比增长17.9%。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改造农村危房2.51万户、棚户区5076户,建成保障性住房600套,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459户。大力实施就业促进工程,2013年,新增就业80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8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6%;新型农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64%;城乡低保28.33万人。

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按照中央、省上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探索具有甘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确立了建好县城、做大乡镇、做美村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突出规划引领,完成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和18个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34个新村建设规划。2013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40个,完成投资8亿元,对10个县城和13个集镇基础设施实施风貌改造和功能提升,建成新村聚居点224个,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46个,改造提升农房1.95万户。全州城镇化率为25.8%,城镇特色更加鲜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

八是区域经济发展竞相追赶。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竞相追赶、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2013年,东部6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4亿元,占全州的59%,较2010年增加45.8亿元;南部5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亿元,占全州的17%,较2010年增加14亿元;北部7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亿元,占全州的23%,较2010年增加18.3亿元。

四、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机遇,狠抓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经济发展总量较小
2013年,甘孜州GDP增长在全省面临增速第一、总量倒数第一的尴尬局面。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总量仅为全省的0.77%。工业发展滞后、总量少,主要依靠水电、矿产支撑。工业增加值占全省0.46%,排名垫底。园区布局难、建设慢,难以引进企业入园。近年来,投资虽然保持在3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基数小,投资仍然不足,而且区域、行业投资差异大,重大项目储备严重不足,项目谋划统筹起点低、投资少、标准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基层政权、公路建设等建设严重滞后。

(二)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甘孜州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开发,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农业结构调整慢,尚未形成系统产业链条;工业以水电、矿产开发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占比偏大,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2013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与全省相比高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11.6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出州通道少,特别是连接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以及连接州内区域之间的通道单一、等级低,通行能力弱。外输电网通道规划建设滞后、通道少,地方电网落后。城镇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城镇容量小,集聚能力弱,城镇化发展慢、水平低,城镇化率仅25.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投入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慢,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前期开发的大型水电站对流域统筹协调和移民安置及长效增收致富研究不够,虽然水能理论蕴藏量超过50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4130万千瓦,但开发利用率仅10.9%,另还有约750万千瓦水电站没有启动前期工作。旅游资源开发量少质弱,旅游业直接带动群众增收的面窄、量小。农副土特产品缺乏核心品牌,与旅游业结合不紧密,骨干企业少,规模化生产能力低,规模效益差。矿产资源家底不清,加工利用低,产业链条短,以销售原矿为主。缺乏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国药准字号藏药产品,中藏药业、文化产业发展与具备的资源条件极不相符,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社会公共服务落后
多年来,国家、省加大了社会事业投资,硬件配备明显改善,但教学水平、医疗质量等软件方面仍然很弱,而且发展不均衡。有学上、有医就的问题虽基本解决,但上好学、就好医的矛盾仍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差,公共文化娱乐项目少,牧民定居点社会管理措施不完善。

(六)农牧民持续增收较难
农牧民人均收入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基础不牢固,缺乏长效机制。近年来,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是靠采摘虫草、野生食菌出售和政策性补助,直接来自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有限,要保持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州县财力困难,应当由州县配套的社保、救助配套资金难以配套,社会保障水平低。

(七)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与北部、南部地区差距较大。从GDP总量看,东部占全州59.4%,北部占23.2%,南部占17.4%;从GDP增速看,东部和南部较快,达到13.9%,北部为10.3%。

(八)生态环境容量有限
甘孜是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人人向往的香格里拉,但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生态脆弱,破坏容易修复难,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工业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困难。

五、下步县域经济重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县域交通网络,重点推进雅康高速、新甘推、国道入县、格萨尔机场、川藏铁路成康段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形成高效、便捷的县域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强力推进电力天路和川藏联网工程,保障民生用电和生产用电需要。加强城镇给排水、环保、卫生、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建设全国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实施甘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把保护生态作为各项工作前置条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项目,细化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生态奖补政策。加强沙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领域环境综合整治,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全力推进全域旅游
以全域旅游统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集中打造环亚丁旅游区、环贡嘎旅游区和康巴文化旅游区。梳理一批精品旅游景点,积极推进4A级以上景区申报工作。通过整合、包装、推广、活动策划等多种手段,向海内外打响县域旅游品牌。创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和全国旅游扶贫实验区。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开发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投资建设旅游景点景区,促进旅游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积极发展县域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项目,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县域餐饮住宿、信息、物流、中介咨询、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抓好旅游产品营销、人才培养和执法工作,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四)有序发展县域工业
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空间和现有基础,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做大特色工业。有序发展能源业,全力抓好“两江一河”水电开发,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开发。完善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水电开发生态恢复机制。有序发展矿业,加大勘查找矿力度,积极开发高品位大矿,大力推进矿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积极推动甘眉工业园区、九龙湾坝工业园区、康泸产业集中区等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标准化生产,形成龙头带动、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加快培育民族民间手工艺产业,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中藏药材基地建设,推动泸定中藏药产业园建设,加强产品研发工作。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围绕建设川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坚持“2423”思路,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抓好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加大农牧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提升农牧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现代农牧业示范工程,加强特色种养业基地建设,提高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积极调整农牧业内部结构,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深入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加强原产地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强产业竞争力。积极支持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节能环保、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水平提升。

(七)加速县域城镇化进程
按照建好县城、做大乡镇、做美村寨要求,科学编制县域城镇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布局、产业定位,构建县城、乡镇、村寨多点多极支撑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以产业项目为支撑,突出抓好县城扩容提质,高标准建设市政公用设施,显山露水晒太阳,加水加绿加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县城集聚,全力打造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县城。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加快撤乡建镇步伐,扶持发展重要交通通道沿线城镇,重点发展一批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旅游集散等特色小镇,充分发挥重点乡镇联结城乡、带动乡村的节点功能。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建设,突出产村相融,因地制宜建设示范新村、扶贫新村、移民新村、牧民新村、旅游村寨。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