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 2014-07-21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06年“一办三创”以来,西昌市委、市政府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立足区位优势,着眼全域发展,着力产业转型新跨越,争做县域经济排头兵,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从2006年的全国177位、西部20位跃升至全国第104位、西部第8位、全省第3位,位列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县第1位、全国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连续3年入选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
2013年,西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5个突破:①人均GDP突破5万元;②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万元;③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④旅游收入首次突破百亿;⑤国家级城市品牌实现新突破,荣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生态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8个国家级荣誉品牌。
2014年第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6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3730元,同比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9元,同比增长7.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66亿元,同比增长10.13%,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开门红。
一是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累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698个,带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3.1亿元。建设经久园区、成凉园区,加快推进太和园区建设工作。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从101亿元增至363亿元。
二是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累计投入资金7.9亿元,实施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45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3个。实施溪洛渡水电站7个移民安置点建设。完成了礼州、太和等1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启动樟木箐、洛古坡等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建成41个州级生态村、市级生态家园868户。大箐乡白庙村被省住建厅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园林新村,安哈镇新农村示范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三是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2013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7.2亿元,是2006年的2.3倍。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农田水利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省“三州”地区唯一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重点县、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37个、特色产业村30个、产地规模82.7万亩,拥有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农业专合组织239家,成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市、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市。
四是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全市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2013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800万人次,是2006年的6.1倍;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是2006年的6.2倍。成功打造乡村十六景,举办四川省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全新打造邛海湿地、海河天街、知青博物馆等一批景点,获得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十大最美古城、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三大旅游目的地等殊荣。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西南最大的烟草物流中心、西客站旅游集散中心、马道再生资源市场、重型机械物流园区等一批商贸物流基地投入运营,世界500强沃尔玛、百胜集团入驻西昌。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8.4亿元,是2006年的3.2倍。
(二)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建设纵深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有效运行。公共财政框架基本形成,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大幅提升。国资公司投、融资效益凸显,总资产扩张近3倍。民营经济领域不断拓展,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动力。支农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土地卫片执法、城乡乱修滥建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砂石秩序集中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显著加强。
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愈加凸显,京昆高速纵贯全境,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及西昭、西香高速公路建设已列入规划,正加紧开展前期工作;建成成昆线最大需要物资装车点,青山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入使用,新增西昌至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航线,西攀、雅西高速通车,区域交通枢纽框架初步形成。新建、改建公路1700余公里,新建桥梁11座,全市231个村中有230个村实现通公路。
区域合作交流广泛开展,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成凉、攀凉合作和西昌经济圈“1+8”区域战略合作深入展开,西昌、冕宁、德昌同城化发展、西昌经济圈“3+6”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推进,缔结四川双流、湖南吉首、山东寿光等52个友好城市。“招大引强”取得实效,2013年火把节成功签约万达文化秀、兴澜洲际五星级酒店等24个项目,签约金额250亿元;西博会上,成功与丹麦嘉士伯集团、鞍钢集团、北京大德鑫辰集团、重钢集团4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签约金额49.4亿元,全年完成招商引资落地资金80.3亿元。
(三)民生保障能力提升,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2006年以来,全市民生事业投入总共超过47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从2006年的不足25%增加到2013年的70%以上,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3年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29.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新农合参合人数达41.3万人,参合率超过98%;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25.2万人,参保率达99.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支付限额分别上调至25万元、12万元。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671套、13.4万平方米,350户双困户入住廉租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383户、280万元,推进1519套农村D级危房、矿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教育方面,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44个。新建西昌阳光学校、航天学校、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礼州幼儿园等一批学校。普通高考上省本科线人数和录取率连续六年保持全州第一。医疗卫生方面,升级改造全市90%医疗卫生机构,新建、改扩建业务用房5.6万m2,装备各类医疗设备2674台,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大幅下降。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西昌门户网站市长信箱来访事项办结率达到100%,村(居)委会大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面管控明显增强。依托天网系统、流动警务站,整合力量,形成网格化立体治安巡防体系,2013年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两抢一盗案件分别下降39%、29%、21%,刑事案件数下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