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时间: 2014-07-21  来源:县域经济
(一)概念界定

1.四川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大省,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马边、峨边、北川三个自治县,共51个少数民族县。四川民族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国第二大藏区,也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四川少数民族县幅员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14%。

2.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再次,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理论依据

1.市场竞争理论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导向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态,其主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进行的核心体制。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选择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竞争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选择,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当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承认差别,同时又会制造各种差别,差别就是市场发展动力,并且市场差别是市场利润的源泉,因此,在市场竞争中追求差别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竞争形式主要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仅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刺激消费,达到竞争的目的,而非价格竞争主要是通过产品差异化进行的竞争,包括产品升级,技术革新,质量改良,品牌建树,超值服务等多种手段增强竞争力。经济学家认为,产品之间的市场竞争是由产品的差异性决定的,差异程度越大,产品之间竞争的弹性就越大。
基于此,本文将市场竞争理论作为发展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理论基础,通过选择和发展差别化的、凝聚地区特色的产业来提升四川民族地区整体实力。

2.系统理论和地域分工理论
    系统理论是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于1932年创立,他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之后其他经济学家又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现在的系统理论。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认为,要发挥系统的最优功能,必须统筹协调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各要素之间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地域分工理论强调,地域分工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确定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方向,有利于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地域分工理论认为,分工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有利于分工更好实施和区际专业化的发展,由此获得整体大于部分的“合成效应”,同时有利于提高协作区域在上一级区域中地域分工的地位和作用。
    从系统理论和地域分工理论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在研究经济发展时既要从整体上考虑经济结构的优化,又要注意加强地区间的分工合作,以使经济更好地适应区内外环境的要求。因此,根据这一理论,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注重与其他地区的分工合作,又要合理调整内部结构,以期从整体上达到最优的效果。

3.增长极理论
    这是一种无时间变量的不平衡发展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落后地区的开发问题而提出。该理论认为落后地区往往具有广阔的地域与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开发程度低。区内生产主要是第一产业和国内规模的制造业。中心城市数量少且规模不大,分布零散,多为地方级小城镇,缺乏能带动全区发展的中心城市。城市功能主要是作为行政中心。在建设资金十分有限,而基础设施又需要巨额社会资本投资的情况下,要促进这类地区的经济开发,关键是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配置一两个规模较大、增长迅速且具有较大地区乘数作用的区域增长极,实行重点开发,然后随着相应区域物质、人员的频繁交换,在促进自身不断成长的同时,也以不同的方式和规模让周边分享其创造、产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
    以“发展极”理论指导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如何科学地选择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即发展极,进而发挥发展极的推动与扩散功能,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其中,在主导产业选择方面,按照一般产业结构理论,通常是选择产业链的某截面为重点,利用前后向联系,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为此,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既要注重引进外部投资,也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优化配置资金资源,以期由局部到整体进行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与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起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鉴此,四川民族地区应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促进地方企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把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外部资源结合起来。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初级的“企业扎堆”必须经受市场的洗礼,长期的信用培育最终才能修成正果。因此,四川民族地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人员应具有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推动和培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工委举办投融资政策解读操作实务专题培训[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