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集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

时间: 2013-12-10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推进集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

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员会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不仅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集美区作为厦门市六个行政区之一,近几年来,以集美新城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载体,抢抓国家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和厦门市岛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进一步明晰思路、找准定位,积极探索适合区情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一、集美区城乡统筹的基础条件和建设水平

(一)区域概况

集美区是西出厦门岛的重要门户,位居厦门市的几何中心和厦漳泉三角地带中心位置,区位优势独特。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相继设立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规划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是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历经发展,集美正成为厦门市重要的工业区、文教区和新城区。全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0万人,下辖灌口、后溪两个镇,杏林、集美、侨英、杏滨四个街道办事处,38个社区居委会,21个行政村。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45亿元,增长11%;工业总产值719.8亿元,增长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亿元,增长19.8%,投资规模位居全市各区之首;财政总收入59.2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6.5亿元,分别增长18.3%和26.1%,增幅均列全市各区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8亿元,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94元,分别增长12%和12.4%。

(二)建设背景

集美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区,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和谐安定。2009年8月,厦门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战略,确立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组团式推进岛外各区新城建设的战略部署。2009年9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集美区委提出《关于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意见实际上明确了集美新城建设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一个全域城市化过程,即:按照生态型文教旅游区和创新型高新产业区发展定位,构筑“一心四片”(新城核心区、集美片区、杏林片区、灌口片区、后溪片区)蝶型发展的集美新城格局,到2017年在全省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时,全区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到2020年,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5%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2010年2月25日,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厦门后的第十天,厦门市正式吹响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号角——集美新城率先奠基,打响了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头炮,由此集美全域城市化开发建设全面铺开。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区到全市,为集美新城开发建设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方式这条主线,更是提供了有利时机。

(三)区域特点

集美新城作为厦门向海西中心城市、龙头示范城市迈进的一个重要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集美新城地处厦门行政区域几何中心、厦漳泉大都市区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捷,铁路交通密集度居福建省第一,三大高铁会聚于海峡西岸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站——厦门北站;沈海高速公路、324国道、319国道、厦门至安溪城际快速路贯穿于整个集美;现进出厦门本岛的六条通道,集美占据“三桥一堤”四条通道的优势,规划建设中的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将于年底率先破土动工,未来将有三条轨道交通穿梭城中,集美已成为厦门辐射海西的重要综合枢纽和战略节点。

二是历史人文深厚。集美是著名的侨乡、学村和台商投资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至今已有百年的悠久历史,蜚声海内外,有5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可以领略融中西风格于一炉的独具特色嘉庚建筑风貌。百年传承与发展衍生出各等级都发达的集美教育,已让集美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现代化文教区,特别是目前已有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集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闽南文化”与台湾同根同源,对台交流合作优势得天独厚,全国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中,有两个在集美。

三是产业基础深厚。改革开放特别是杏林和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设立以来,集美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化工、纺织服装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尤其以汽车和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产业,正逐渐壮大成为百亿产业链和百亿产业集群,已成为厦门乃至整个海峡西岸重要的机械产业制造基地。2008年,集美启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战略,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文化创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等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核心区软件园三期将打造成为厦门的“硅谷”,预计“十二五”末产业总收入将超过2000亿元。

四是生态环境优美。集美滨海环湾抱山,是全市首个国家级低碳示范区,拥有18公里长的海湾休闲景观线以及涵盖92平方公里的山地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和“一库(坂头—石兜水库)二湾(杏林湾、马銮湾)三溪(后溪、深青溪、瑶山溪)”水系,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风光秀丽。2007年建成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水上园博苑,水域面达6.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国际皮划艇赛道、26公里环湖生态步行道、自行车道,温泉和生态湿地点缀其中,营造了空气清新、绿树环抱、水天一色的自然环境,为厦门最大的城市氧吧,具有无可比拟的生态资源。

二、集美区推进城乡统筹的主要做法

(一)发挥潜能,科学谋划新城建设。新城核心区综合吸纳多家国际知名设计机构的方案,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以及景观主轴设计、主要街区和节点建筑风貌等在投建之初就已敲定。完成灌口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福建省第二批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北站片区、杏滨,后溪工业组团等片区控规及土地利用规划。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高标准规划了可以满足百年城市发展需要的“共同管沟”以及大型图书馆、科技馆、中央公园、市民广场、污水处理站及市政配套项目;高标准规划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BRT、城市快速路,自行车道、步行道等绿色交通体系;高层次规划了软件园三期启动区等修建性详细规划;高起点塑造中央公园和环湾景观等城市景观;高水平设计城市嘉庚风格建筑风貌。

(二)准确定位,快速拓展城区规模。自2009年新城建设启动以来至2012年底,集美全区累计完成征地约3400公顷、拆迁约35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870亿元,一大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配套项目相继建成、开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至55平方公里,“一心四片”新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城核心区相继实施4批百亿工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400亿元,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市民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于2011年提前一年实现了“三年初具规模”的目标。灌口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建设被列入全国首批七个“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风景湖公园清淤改造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后溪片区北站商务营运中心、厦门邮件处理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汽车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型新城区正在形成。集美、杏林老城区配套加快提升,万达广场、前场物流园区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融合对接核心区步伐进一步加速。

(三)夯实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近年来,集美充分发挥20多年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先发优势和紧抓海西建设、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带来的全域城市化机遇,围绕“调整、转型、提升”主线,以打造“两基地、两中心”(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厦门新的商贸服务中心、海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为目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达34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59.2亿元,区级财政收入突破26.5亿元。新型工业化明显加快,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以上,汽车、工程机械2条产业链完成产值超百亿目标,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50%。按照与新城建设相匹配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环境优势,以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文化创意为重点,加速服务业发展,一大批服务业项目相继开建、建成、运营,2012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34.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至0.61:60.38:39.01。

(四)均衡发展,大幅提升城市功能。一是基础设施快速改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厦门北站、前场物流园区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以海翔大道、集美北大道、杏林北外环路等道路为主的“五横五纵”城区骨干路网体系加快完善,大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坚持按照“四高”要求规划建设供水、供电、排污、环境卫生等公用服务配套,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不断完善。二是人居硬环境不断提升。积极推进“智慧厦门”工程,联通网络、电信宽带及基础宽带网络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积极推进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建设,实施重点区域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规划建设中央公园、风景湖公园,集杏海堤开口改造、“一库二湾三溪”治理等重点生态水利工程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加快推进。注重嘉庚独特建筑风貌的保护欲传承,城市面貌独具特色。三是人居软环境更加优化。秉承弘扬嘉庚精神,“教育强区”战略深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幼儿教育、职业教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高分通过全省首批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评估。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区公共卫生大楼等项目基本建成,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海峡两岸龙舟赛、全国汽车越野锦标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进一步增大,出台《推动文化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建设闽台(集美)文化产业区,获评“全省文化先进区”。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依托,大力加强城市管理,城市品位和形象进一步提升。

(五)关注民生,倾力打造幸福新城。新城建设始终把新民生作为落脚点,不断强化落实增强民生福祉举措,把推进新城建设转化为惠民利民行动,获得全国首批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县(市、区)称号。全面落实积极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在全省率先建成人事劳动保障信息公共平台,获评“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实施农村幸福工程,建成27个村(居)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年收益8938万元,群众增收途径进一步拓展。率先推行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创新“老无忧”养老保险贷款参保模式,实现全民医保,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并不断充实“绿洲计划”,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全面落实,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平安集美”建设持续深化。

三、集美区推进城乡统筹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一)产业发展高端化存在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足。与国内同为市辖区的发达城区相比,经济总量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广东顺德区、浙江鄞州区、杭州萧山区三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263.9亿元、945.4亿元、1446.78亿元,分别是集美区的6.7、2.8、4.3倍,经济总量远远高于集美。二是服务业总量小。还以国内同为市辖区的发达城区为例,顺德区拥有国内最大工业设计产业基地;鄞州区建有现代服务业“八大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萧山区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实现增加值超百亿,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48亿元,三区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集美的6.66、2.5、2.5倍。此外,生活性服务业才刚刚起步,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与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存在差距。三是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还不够强大。主导产业配套产业链不够完善,对现代制造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拓展不够深入,对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推进力度不强。

(二)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够完善。一是现有市政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区间道路配套不够齐全,主、次、支路还未形成快捷顺畅的网络,市政道路总体等级不高,防尘防噪的沥青混凝土较少,存在“断头路”和“梗阻路”现象。农村和部分老社区供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水管网覆盖有限,影响环境指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农村无害处理不到位,垃圾分类还未起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仍需推进。二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总量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公交设施滞后,车辆配置破旧,缺乏大型公交场站,线网覆盖范围还不够广,特别是工业园区和生活区的公交线路还未连接到位。缺乏高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对高端人群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型、高端业态的综合性商业设施,缺乏有特色的餐饮服务和娱乐场所,配套设施齐全的中高档社区不足,基础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

(三)城市形象还需进一步提升。“整洁、亮丽、安全、有序”的城区形象还未形成。城市管理离“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民素质等方面离现代化都市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城乡结合部综合治理还需加大。城市绿化、街区立面改造、道路亮化和城市重要节点景观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除集美学村外,集美特色城市风貌和城市景观的精品建筑较少。缺少大型城市文化主题活动或是主题文化品牌,契合集美特色的国际化、多元化、时尚化文化的蕴育还未起步。城市形象的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符,导致城市魅力不足,城市品质难以提升,阻碍城市向高层次演进。

(四)富民惠民还需更大作为。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新城建设,有力地带动了集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集美人民群众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也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农村转移人口服务工作还需加大力度。如何给那些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以生活保障和适当的就业岗位,如何引导他们在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向城市靠近,如何壮大村居集体股份经济,增加财产性深入,等等,还需花大力气解决。二是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集美全民医保、社会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并成功实施了“绿洲计划”,但依然在住房保障和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公共服务体制有待完善、水平有待提升。与厦门市岛内相比,集美的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缺乏吸引力,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存在公共服务伸及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触角不够深,教育、医疗、文化等涉及公共产品的投入与取得实效上存在着不平衡等问题,优质资源引入也未达到预期效果。

(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力度不足。一是在社会管理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一些社会矛盾开始显现,社会秩序整治亟待强化,社会服务管理需要精细化。二是在社会运行机制上,存在部门各自为战、条块衔接不紧的现象,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等社会力量尚未充分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需要建立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三是在社会领域党建上,“两新”组织党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发挥、对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还不到位,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加强。

四、推进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一是市场机制多方融资。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实现城镇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二是市场机制管理城镇。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打破政府垄断城镇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旧模式,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变政府对公用行业的直接行为为间接的监管,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

三是市场机制破解难题。要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改革,以经营城镇的理念,努力破解城镇化建设用地难、融资难等难题。以项目为龙头,实施捆绑式开发,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四是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治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加快功能区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功能区与行政区相融合。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