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
南京市共有郊区7个,面积632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94%,耕地面积360万亩,涉农镇街56个,农户64万户、203万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的指导思想,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郊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90亿元,增长13.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8亿元,增长1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增长14.4%。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一、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从2010年开始,我市启动了新一轮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打造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先进、农村生态良好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
1、着眼一体化确立发展目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郊区的发展实施政策、资金、人才“三个倾斜”,郊区经济总量已占全市半壁江山,但是,我市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收入落差较大。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新一轮城乡统筹,就是要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郊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超过6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比超过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75%,工业投入占比超过95%;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力争缩小到2.3:1;城乡就业、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并轨覆盖到所有镇街,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2、突出科学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着力打造“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镇—新社区”的新型城乡结构体系,构建“开发区(专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农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统筹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五规合一”,做到“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深入开展“规划师南京乡村行”活动,全市共编制郊县各镇街总体规划、新市镇控制性详规、新社区建设规划136项。专门组织召开了试点镇街规划方案审评会,对试点镇街规划进行逐一审评。
3、紧扣土地综合整治推进镇街试点。选择11个镇街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作为万顷良田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启动资金。去年,我市制定了《农村综合整治示范片区建设实施意见》,重点推进试点镇街农村综合整治示范片区建设,每个片区至少在5000亩以上,实行土地综合整治、农民集中区建设、农业“1115”工程、农田水利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项目“五位一体”,综合推进,片区内各类涉农项目实行政策聚焦、整合叠加、集中投入,形成片区建设合力和试点示范效应。2012年完成土地综合整治1.28万亩,新增耕地9038亩,形成允许建新指标8086亩;新开工建设新社区15个,竣工66万平方米,4300多户农民搬迁入住。
二、拓展延伸农业功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依托农村生态环境良好、背靠大城市广阔市场、农业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提升郊县农村作为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各功能板块之间生态缓冲区的发展内涵。
1、推进农业片区化布局。按照“分区布局、集中投入、连片推进、规模经营”的要求,全面落实100万亩优质粮油、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高效养殖和50万亩标准菜地的“1115”农业布局规划,纳入规划的农田与水面实行永久保护。2012年,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6万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3.3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18.7%。
2、促进要素园区化聚集。把农业园区作为我市郊区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的主要载体,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生态化”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承载区。投资近5亿元,打造了一批农业园区。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农业园区17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8个。
3、提升经营组织化水平。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覆盖面和带动作用,2012年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706家,累计达到3018家,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比重为65.5%。推进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2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产品营销网络,提高全市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4、发展农业多样化业态。拓展都市型农业功能,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生物农业等新型业态,努力实现农业功能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化延伸。新增休闲农业景点12个,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农家乐村58个,农家乐经营户1036个。先后举办春之华溧水赏梅采莓游和夏之都浦口避暑纳凉游,重点推出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10条精品线路,“农业嘉年华”创成全国品牌。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00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3.6%和33.2%。
三、着力提升农村品质,打造都市美丽乡村
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人文绿都的要求,有效优化提升镇村功能布局、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建设品质。
1、高标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区区县县通轻轨、干线公路连街镇、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利保障现代化”目标要求,强化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力打造农村“15分钟出行圈”和“20分钟生活圈”。地铁三号线、十号线、机场线、宁天城际一期等线路建设全面开工,有望2015年全部实现运营通车,运营总里程突破200公里。新建农村干线公路53公里,新建和改建四级以上农村公路150公里。启动以高淳、溧水为重点的引江供水工程,逐步推进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实施农村公交“村村通”工程,累计完成郊区公交线路改造172条,郊区公交车全部实现刷卡付费。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圩区综合治理、园区节水灌溉和小流域生态治理等水利建设工程,近三年水利总投资超过50亿元。
2、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贯彻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会议要求,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对靠近城镇的村庄,一律按照城镇社区标准进行整治;对所有规划保留村重点实施“六整治”、“六提升”;对非规划保留村主要抓环境卫生整治,强化城镇道路、景观绿化、立面招牌等改造出新。2012年完成村庄整治4482个,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125个,涌现出江宁“五朵金花”、六合大泉、高淳大山、溧水山凹、浦口瓦殿等一批美丽乡村。
3、积极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积极开展生态区、生态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高标准组织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绕城绕越公路千里防护林等8大工程,深入推进第二批163家“三高两低”企业关停并转工作,并在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建设“绿化新村”。2012年全市新增造林7.3万亩,绿化村庄608个,林木覆盖率达27.6%,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四、以村级能力建设为重点,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开展“区县创省级示范、镇村创市级先进”活动,全市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第一阶段目标任务。
1、强化村级经济能力建设。从2010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以发展村工业标房为重点,扶持全市204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每村建设5000平米标房。新建标房统一发放集体资产产权证,实行“村级所有、集中经营、收益保底、逐年增长”的机制。目前,首期189个村级标房项目完工率达84%,已出租59万平方米,占标房总量的61%,出租标房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40万元,全市村均经营性年收入达220万元。
2、改进村级社会管理。推进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四个一”建设和“扁平化”社区管理,加快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的规范化进程,构建农村便民服务体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全部超过省定200平方米标准,9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600平方米,农村社区“四个一”达标率达75%,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3%以上,村级“双强”带头人占比达到95%以上。
3、持续帮促经济欠发达镇。以培养“造血”功能为重点,连续10年组织市级机关部门开展与经济欠发达镇结对帮促工作,促进被帮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共扶持项目1425个,帮促资金超过9.2亿元,年均扶持各镇资金1200多万元,被帮促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快于全市平均水平,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先后有多个镇脱离了被帮促行列。
五、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水平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为重点,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为突破,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积极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全面落实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确保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补贴。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基本实现了农民务工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对初始创业农民实施小额贷款贴息、证照费用补贴、生产经营设施补贴和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四项补贴”。2012年,新增农民创业基地35个,累计总数达到80个,成立农民创业协会60家、扶持初始创业农民6000多户,带动农民创业就业3万多人,创业农户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
2、积极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资金。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新增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171家,累计582个村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社员达到171万人,量化集体净资产20.4亿元。深入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片区指导价制度(最低租金500元/亩)和收益递增机制(每三年上浮10%),全市农地股份合作社累计达574家,入股面积50万亩,平均保底收益达700元/亩。引导农民以闲置资产参股组建富民资产管理专业合作社,新增富民合作社1家,总数达到5家,社员户均年可增收达3~6万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新增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9家,总数达到42家,资金总规模突破10亿元,累计投放互助金接近8.4亿元。
3、大幅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出台《南京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市区两级共筹资114.6亿元,将48.61万被征地人员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出台《南京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基础养老金由60元提高到100元。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400~480元,困难人群年度医疗救助最高标准达2万元。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月320元~480元提高到370元~520元,与城市标准差距不断缩小。
六、实施综合改革工程,创新郊区科学发展机制
围绕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引导郊县、镇街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
1、推动行政管理改革。强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按照“决策、执法、监督相对分离”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下放行政管理权限,将4大类202项行政权力下放到区和开发园区。进一步理顺行政区与园区的关系,赋予园区一定的管理执法权。形成以开发园区带动行政区发展的新体制。按照新一轮城乡规划,全面优化镇街行政区划和村居布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撤镇设街道,将全市镇街由现有的113个整合为96个,促进集聚集约发展。
2、深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抢抓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城市获批机遇,全面启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试点镇街土地利用机制,加快制定镇街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探索土地整治结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和退出机制,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物留用地征地补偿安置试点。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市场定价机制。加大农地股份合作社创建力度,探索建立农业产权交易市场,采取确地、确股、确利等方式强化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以紫金农商行作为试点行,开展土地附属设施、高效农作物抵押质押试点,扩大“三农”贷款有效抵质押物范围。
3、推动郊区镇街特色发展。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张图”的要求,将全市划分为优化提升、重点开发、生态保护三类区域,强化郊区差异化发展。以简政放权、创新政策为核心,推动江宁、栖霞两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以园区转型、产业升级为核心,推动浦口、六合两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层次,确保郊区与全市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启动9区两集团与高淳、溧水两区联手,分别在两区省级经济开发区范围内,设立20平方公里宁高、宁溧高科技产业园,致力打造千亿级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全面提升高科技产业在两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