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科学规划辽宁县域经济方向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时间: 2013-12-10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科学规划辽宁县域经济方向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

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单元,特别是在城市经济日趋成熟,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开发利用基本到位,经济后续跨越发展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县域经济以其广阔的土地空间、丰富的矿产资源、灵活的体制机制,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积累的基础,发展后劲充足,发展势头强劲,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优化经济和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

一、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44个县(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67.8亿元,同比增长30.0%,“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4.3%,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5.9%,比200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大连、沈阳、鞍山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省各市前三位,阜新、铁岭、本溪县域经济增长最快,分列前三位。瓦房店、海城、普兰店、庄河和大石桥的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省各县(市)前五位;经济增长最快的是本溪县、铁岭县和彰武县。

“十一五”期间我省县域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省44个县(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67.8亿元,同比增长30.0%(现价),是2005年的2.86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4%(现价)。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3.9亿元,同比增长18.7%(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8%(现价);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574.0亿元,同比增长34.2%(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7.4%(现价);工业增加值4259.6亿元,同比增长36.8%(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8%(现价);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09.9亿元,同比增长25.8%(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2.7%(现价)。

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大。2010年,我省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45%,达到45.9%,同比提高了3.1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84.2%,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达到45.8%,同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达到36.6%,同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现价)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纵观“十一五”时期,我省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突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有力的推动了全省经济增长。

县域财政力量继续壮大。2010年我省县域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0.2%,增速大幅提高。“十一五”以来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1.1%,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13.1%提高到24.6%,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省县域财政力量不断增强,收支平衡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十一五”期间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程度

1.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2010年辽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和县域财力双丰收。2010年辽宁全省44个县(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67.8亿元,同比增长30.0%(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4%(现价),县域经济占到全省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37.0%增长到45.9%,提升了8.9个百分点。县域财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辽宁44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达到492.5亿元,同比增长70.2%(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1.1%(现价),县域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从2005年的13.1%增长到24.6%,提升了11.5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县域经济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支撑点。

2.县域地区工业化发展迅速。2010年,辽宁全省44个县(市)工业总产值13022.2亿元,同比增长51.4%(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9.0%(现价),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5年的16.4%提高到36.0%,提升了19.6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318.4亿元,同比增长53.7%(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7.8%(现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全省的比重从14.8%提高到35.2%,提高了20.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我省县域地区工业化不断推进,工业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今后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3.县域地区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县域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8元,同比增长15.9%(现价),是2005年的1.87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4%(现价)。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26778元,同比增长17.3%(现价),是2005年的2.4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9.4%(现价)。“十一五”时期,县域地区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喜人成果,另一方面,收入的提高也促进了县域地区的消费增长,为改善县域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辽宁共有十个县(市)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的名单,百强县总数排在江苏(29个)、山东(26个)、浙江(24个)之后,这是2000年进行县域经济百强县评价以来辽宁进入百强县最多的一次,而且在这次评价中有三个县(市)首次闯入全国百强县的名单,分别是凤城市、大洼县和调兵山市。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辽宁入围的十个县(市)分别是:瓦房店市(第13位,提升5个位次)、海城市(第17位,提升个2位次)、庄河市(第44位,提升个6位次)、普兰店市(第46位,提升12个位次)、大石桥市(第48位,提升个13位次)、东港市(第75位,提升个8位次)、开原市(第76位,提升个9位次)、凤城市(第87位,提升47个位次)、大洼县(第93位,提升48个位次)、调兵山市(第96位,提升76个位次)。近年来辽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迅速提升,持续影响改变着全国百强县的空间分布,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被称作“辽宁现象”,而在2005年,仅有海城市和大石桥市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的名单,这足以看出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县域经济实力整体快速提升。

三、今后县域经济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产品价格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也关系到物价稳定的问题,尤其近年来,通胀压力不断增加,农产品的丰收增产的实际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干旱、霜冻等异常气候频发,全国粮食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辽宁地处平原,河流湖泊分布也不很密集,发生自然灾害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也要未雨绸缪,在“十二五”期间,应当紧紧跟随国家农业政策的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增加对辽西北等干旱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引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辽西北地区荒山绿化工程、防治土地荒漠化;加大对百姓“菜篮子”工程的投入,支持引导农民投入经营蔬菜大棚、增加蔬菜的产量和种类以满足居民的“菜篮子”需求。

2.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当前,城乡二元化愈发严重,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高度集聚化、集约化,乡村发展是极度的分散化、个体化,导致乡村的生产效率低下,发展水平滞后。而且现在农业人口到城市务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将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变农村分散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农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支持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聚集,培育一大批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户、专业村。”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合作社的方式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以农业机械化的方式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继续实施“一县一品”富民工程,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3.培育产业集群、丰富产业链。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就会不断降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就相对减弱,就我省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十一五”初期,我省的县域经济工业占全省的比重才16.4%2010年已经上升到了36.0%,工业增长十分迅速,这得益于省政府的政策,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就要抓工业产业集群建设。近年来,一座座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瓦房店轴承、法库陶瓷、庄河食品加工、海城和大石桥的镁质材料、辽阳县钢铁精深加工、开原起重设备等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现阶段正是我省县域经济崛起,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阶段,“十二五”时期,更要牢牢把握机遇,把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针对目前省内产业集群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引导促进产业集群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发展,使产业集群不断的壮大,并拥有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促进物流配送、仓储、产品设计等工业服务业发展,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4.推动县域金融服务业发展。金融业的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县域地区金融基础薄弱,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十二五”时期加强县域地区的金融体系建设,能够为我省今后县域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创造出更好的软环境。农村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在“十二五”时期,应当继续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农村对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广抵押担保的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的范围。而县域地区的工业发展更需要金融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县域地区都遇到过由于金融系统、金融机构不完善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的阻力和困难,实践不止一次的证明,没有良好的金融环境,县域地区的工业发展、产业集聚都会收到影响。“十二五”时期,应当着力改善县域地区的金融环境,为县域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创造条件,政府应当起到“红娘”的作用,为县域地区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

四、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根基。
    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保证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英明决策,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各级党政领导。为此,各级党政领导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农业是农村经济命脉的意识,把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挖掘农产品附加价值作为工作核心,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实现长治久安协调发展的根基。
   (二)分析各地区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要分析好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对区域土地、矿产、地理、气候、生态和交通等资源详细分析基础上,挖掘各地区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从农业、矿产、工业和旅游服务业等行业角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实现各产业协调均衡发展。应对重点污染区进一步详细调查和认证,对于确实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要加快环境治理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于污染区土地,可以调整为工业用粮食、花卉、苗圃和经济林等种植区。还要科学规划好优质农业区布局,杜绝在重点、清洁的农业发展区建立高污染工业企业,避免形成新的污水灌溉区,保护好粮食主产区的优质绿色土地资源,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区生产入蚀粮食,保证粮食品质安全。
   (三)加快大宗农产品包装和品牌认证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品牌和商标,不是特色农产品和高价食品的特权,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和粮食也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标识。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食品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大宗农产品品牌化、商品化是当今社会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基本问题。全面解决农产品品牌,尤其是日常食用的蔬菜、大宗粮食的品牌问题,应该说已经具备了社会物质基础。我市适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保证食品安全,提高政府对农业的组织、引导作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土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研究,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质量决定着土地利用方向和农产品品质。政府部门要关注土地质量,深化土地质量调查成果应用,开展重要农业产区详细的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和农产品质量研究工作,科学规划适合农业种植发展区域,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土地科学利用和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提供依据。同时,还要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关注工矿业对土地的污染,切实解决工业和城镇污水、废气和废渣对周边农田的污染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