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的再城市化研究——西安经验及其意义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
摘 要:中国大力推动城市化的背景下,国内大中城市的城区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前进着。但是当前,中国不少城市出现中心城区发展已趋于饱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减弱,“大城市病”等逆城市化影响。本文以西安城市化建设为例,分析西安城市化过程中的逆城市化影响问题,提出推动西安的“再城市化”,致力于提升西安城市发展的质量,更加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提升城市功能的能级,更加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更加改善城市的宜居程度,更加具有平衡的城乡发展,更加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更加具有影响中国西部乃至全中国地区的城市精神。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西安经验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截止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率还有明显的差距,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大力推动城市化的背景下,国内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前进着。但是由于对城市化缺乏科学的规划、对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缺少合理的思考,各种资源疯狂的涌入城市已造成对城市的沉重负荷。当前,中国不少城市的中心城区发展已趋于饱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减弱,“大城市病”的不断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地区出现的城区中心经济衰落、人口逃离城市中心、回流郊区和小城镇的“逆城市化”现象就不难理解。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从近年西安城市发展看,中心城区发展已趋于饱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减弱、交通堵塞、生态环境恶化、生存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逐渐显现,阻碍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实现。本文中提出西安“再城市化”,致力于提升西安城市发展的质量,更加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提升城市功能的能级,更加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更加改善城市的宜居程度,更加具有平衡的城乡发展,更加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更加具有影响中国西部乃至全中国地区的城市精神。
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过程包括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是对初期“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的分解。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经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推动城市化进程由逆城市化阶段过渡到再城市化阶段,焕发城市“第二春”,正是解决城市化发展瓶颈的主要方向。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
一、西安市城市化发展历程
西安市不仅是陕西省省会城市,更是中国西部地区重城,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建国之初是西安城市化基础奠定阶段;1957-1977,在计划体制之下, 随着大规模项目建设和搬迁,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1977年后,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安依据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成为我国西部快速城市化地区。
1、西安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1949-1957年,西安市作为我国建国后的首批工业化建设基地之一,承载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建国初期,一批机械、纺织、航空、电力设备、仪器仪表及国防工业大型骨干企业落户西安,初步奠定西安工业城市的城市基础。1952年,国内高等院校调整期间,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内迁古城,使西安的科技实力、现代加工工业能力迅速增强。
1958-1977年,此期间西安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国防科技工业、民用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相继补充迁入西安,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航天、航空、电子、纺织和机械工业基地,现代工业能力得到加强,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进而构筑了五大城市功能分区,建成东郊的军工城和纺织城,西郊的电工城,南郊的文教城,北郊的文物保护区和城内的行政商业居住区。但是这段时间内,受制于整体国情,城市化进程较慢。1978至今,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全国,传统工业型主导的城市化有所改变。西安不仅工业规模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城市化建设中也更加注重城市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依托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西安也成为了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今,西安地区的城市化不同于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城市化,也不同于苏南的农村城市化,更不同于温州模式,而是以项目建设带动的城市化类型。
2、西安城市化现状: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2011年全年生产总值达到3864.21亿元,增长13.8%,经济增长连续10年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除了经济总量的持续显著地上升,西安市经济结构也有很大的改善,一、二、三产业比重趋于合理化,如图(1)
图(1) 西安市历年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动
注:数据来源:中国知网西安市年度数据统计
1985-1990年,西安市已逐渐摆脱以工业建设为主的增长方式,工业产值比重有所下降;1990-2000,随着西安旅游业的兴起,二、三产业比重表现出交替波动,二者对西安经济增长的作用大致相当;2000-2010,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功能大于第二产业,西安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
从近年西安城市化进程来看,市区内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市区居民无论是出行、购物、休闲相对过去都有很大的改善,2011年的西安全市范围城市化率达40%,市区城市化率都达到了80%。通过对西安市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来看,1992-2011年,就全市来讲,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如图(2)。总体看,市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全市城市化速度大于市区,更大于市区非农人口增长速度。
图(2) 西安城市化水平测度
注:数据来源:1992-2011各期西安市统计年鉴。图中市区包括城三区(新城、碑林、莲湖)和郊四区(灞桥、雁塔、未央、阎良)和市辖六县(区)(长安、临潼、蓝田、户县、周至、高陵)。
二、西安市逆城市化影响
西安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大型城市,20世纪80年后,西安也一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前沿城市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城区的经济增长乏力、人口承载力达到极限、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发展硬约束,等问题也拷问着西安城市化的长期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的质量以及城市功能的能级与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西安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逆城市化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扩张的城市版图。工业化发展遵循的是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化发展首先就是扩大其城市版图面积。西安的城市化战略是建立在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建设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城市化发展日益呈现出单一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发展的集中化和中心化趋势。西安市的城市化面积首先由城三区扩展到郊四区,之后临潼和长安又在进入城市规划版图。城镇化面积由城三区的96平方公里增加到包括郊四区的3500平方公里。面积不加限制的扩大,造成了单一大城市、超大城市规模的一再扩大。
2、拥挤的城市空间。(1)人口承载压力增加。由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生活条件和文化环境相对优越,所以,人口不断地拥入城市,这就造成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日益膨胀。按2011年的统计数据计算,西安市人口密度为783人/平方公里,城三区的人口密度为19520人/平方公里、郊四区为2154人/平方公里、市辖六县(区)为438人/平方公里(数据来源:2011年西安市统计年鉴)。1992-2011年,西安市城三区、郊四区、市辖六县区人口密度稳步增长,但是可见的郊四区人口密度的增长幅度和速度远高于城区和市辖县区的密度增长,如图(3)。
图(3) 1992-2011年西安市人口密度变化
(2)密集的城市建筑布局。原中心城区面积相对很小,在城市化过程中,写字楼、高层住宅等大量的高楼矗立、城市空地日趋减少市内建筑的密度和高度不断增加。旧城区的平房和低层楼房日益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在更多的城市空地上盖起了新的高楼大厦,虽然生活条件相对改善,但人们也日益感到环境的拥挤和时空狭窄的压抑。西安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中心城区基本已处于无地可开发的状态,由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偏低,中心城区的土地有效使用率不高。中心城区正面临老化,城区空间上的历史遗漏问题还很多,包括中心城区旧城改造的任务还很重,新型旅游城市建筑群如何与自然景观、生态布局之间的和谐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2、恶化的自然环境。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西安是我国城市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据环保部发布的本年度3月份城市空气质量报告,西安空气质量污染程度仅次于石家庄,位列第二。西安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能源结构及资源的消耗有关。西安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在西安城市化过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活动发达,造成资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目前,西安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废气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70%以上。至2012年,西安三环以内主城区人布局不少工业企业,其中不乏一些污染较重的能源化工企业。除空气污染之外,水环境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也是影响西安城市环境质量的问题。
3、较差的人居环境。(1)交通拥堵。市区人口密度过大、公共交通方式单一、城市道路布局不尽合理,交通拥堵、行路艰难,已是困扰西安的重大问题。为解决市内交通问题,西安市也仿效沿海大城市都发展起了地铁、空中高架环路等立体式、多层级的市内交通网络体系。但是至今,地铁、高架等工程的建设速度仍然滞后于整个市区的交通状况的恶化速度,无法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行路艰难的境况,反而更增加了城市环境的拥挤和噪声的污染。
(2)居民生活成本提高。据“2012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显示,西安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伴随西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地价、房价、生活物价高涨。2000-2012年,西安住房均价由不足2000元/平方米上涨到约7500元/平方米。城市化建设一方面导致住房成本的上升,一方面又快速的地扩展城市规模,进行大面积的住房建设,因而造成西安市房价较高和住房空置率较高的局面。在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方面,据资料显示,2011年西安市CPI涨幅达5.6%,略高于同期全国5.4%的涨幅水平。
4、缺失的文化软实力。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举办一方面为西安赢得了世纪的瞩目,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西安城市文明在文化软环境方面的不足,制度规范、法制环境、市民素质等方面离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现有的文化实力不能匹配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物质增长。虽然立足于悠久的历史文明,但是与世界其他各国文化创造力相比,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西安文化原创力不足,自主文化产品不多,文化原创人才严重缺乏、政府对文化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够。西安仅止于将古老的汉唐文化呈献给世界,距建立创建西安历史文化品牌形象,影响全球文化体系,弘扬文化精神还有遥远的距离。
三、城市化修正——再城市化
2010西安确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以来,西安掀起了新一轮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和讨论,打开了城市转型的新局面。城市改革实践方面,西安依然任重而道远,实施“再城市化”需要更具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
(1)优化空间布局。从根本上说,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因此西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城市空间结构要实现从无序蔓延向精明增长,从单心点状向多心组团转型。一是要走高效、集约、紧凑的空间发展模式。进一步统筹中心城区、郊区、重大功能区以及产业带,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足存量空间、控制城市蔓延,让城市的空间秩序更好地服务于产业优化、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
(2)加速产业转型。一是中心城区的产业调整。2012年《西安市产业发展规划及版图(送审稿)》提出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一般规律出发,主城区将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现有生产型工业企业逐步迁往渭北工业区或其他开发区。至2015年初步完成“一城一带一区多板块”的产业发展空间总体布局。二是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西安市全新的产业布局中,主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渭北工业产业聚集区容纳迁移工业企业,中间地带以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但是由于缺乏发展服务经济的历史经验,西安市需要在税收、信用、监管、市场准入、统计等方面克服阻碍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构建支撑服务经济的长效稳定的制度框架体系。
(3)提升治理水平。近年来西安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城市实践注入了新的理念和经验,大大启发了西安城市管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也对西安构建全球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治理模式要逐步实现从刚性约束向柔性管理,从政府直接主导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型。城市治理逐渐向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柔性管理模式转变,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同时注意协调更多利益群体进行共同治理,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城市治理的过程当中,社会各个部门包括非政府组织、半公共机构、私人部门、职员组织等都应参与城市经营,逐步形成与政府互动、协商合作的管理模式,
(4)提升文化软实力。城市发展动力要逐步实现从局部创新向全面创新,从硬环境建设向软实力提高转型。西安市面临迫切的转型发展要求,更加需要依靠包括制度、空间、发展模式、结构、科技等在内的全面创新来激发城市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逐渐从国际引进型创新中心向国际综合性创新中心转型。同时,西安在步入国际大都市过程中要进一步注重包括文化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城市整体发展,进一步转向城市软环境建设,挖掘和打造城市文化的创造力,提升西安整个城市的魅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