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
一、城镇化建设
在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幸福感的提升。在日常高节奏生活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节假日旅游以放松身心。例如,北京市民多在短暂的周末驱车前往北京近郊度假。他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带动了北京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北京郊区县城镇化建设,为其他地区做出了表率。
我们认为城镇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在乡镇开发楼盘,让农民上楼。城镇化建设应该主要针对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在不改变乡村独有的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加入一些现代化的城市元素,引进城市里的资金,带动自己乡村的经济发展。
二、北京市“城镇化”建设模式分析
首先,应明确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区别。虽然“新型城镇化”被写入十八大报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但应当理性地认识到,政府所提的“城镇化”并不是“城乡同一化”或者“农村城市化”,实现“城镇化”不是农村人都成为城市人,农村都变成城市,农民都成为农业工人。进行“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应该是指经济社会的城乡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农村城市化”。具体而言,是否实现“城乡一体化”应当由三个标准来衡量,即: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相结合;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与农村生产生活相适应;国家福利实现城乡居民平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它强调乡村逐步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使原来的乡村在人口职业、产业结构等都完全按照城市里的模式改变。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但这样一来,最初那群为乡村经济做出贡献的人群便会失去寻找幸福的“乐园”了。只一味的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发展是不符合人类的长远发展规律的。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得将那些好的乡村民俗元素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
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背景——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市场背景——巨大的市场需求;
产业背景——农业产业升级的要求;
政策背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城镇化建设最好的局面是形成城中村、村中城,让人在繁华中求得淡然。搞好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
三、民俗旅游促进北京市城镇化建设发展
北京市的民俗旅游对于城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乡村民俗旅游是指以农村居民聚居为地域核心,以农村居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郊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休闲活动。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利好事件的刺激下,我国乡村民俗旅游正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与此同时,发展民俗乡村旅游具有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综合带动性强、收益可观等特点,对于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大力发展民俗乡村旅游也可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因而在这种环境下,民俗旅游业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和关注。
1.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
北京市从2007年7月31日起,开始实行评定“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户)”,仅2007年获评村庄已达百余家。评定乡村民俗旅游村遵循的标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旅店业卫生标准、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而评定民俗旅游村的基本条件分为公共设施、旅游管理、旅游设施、旅游特色四大类,每一类都细分很多小类,从各个方面来衡量民俗旅游户是否达标。
2.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特点
随着城镇化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北京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逐渐呈现一定的规模性,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乡村旅游量大面广,发展速度较快,市级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村户数目不断增加,截止到2011年,一共有184个乡村被评定为市级民俗旅游村,而且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得到市民的喜爱和认可;
第二,政府部门支持,全市上下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趋于统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从90年代末开始,市农委每年都从支农资金中切出专项,支持郊区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市旅游局也拿出资金,支持郊区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策划和宣传促销;其他市有关部门在民俗旅游村的道路建设、改水改厕、绿化美化、停车场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第三,郊区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形成了“一区一品,一沟一色”的产品体系工程,目的就是突出区域特色,满足市民吃、住、行、游、购、娱多元化的乡村旅游需求,主要包括打造乡村旅游带、农业主题公园、休闲驿站、观光采摘园、民俗古村落、自然风景区五类。不同区域具有不同地方特色,房山区则有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岩溶洞穴文化休闲带;丰台区有南宫地热博览园、花乡花卉大观园等等一系列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点等;
第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2006年举办了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系列活动,正式拉开了北京市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的序幕;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市农委会同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协会、北京玩具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系列活动。
第五,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尤其是每到过节,乡村民俗旅游俨然已经成为市民们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压力的首选,由此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3.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的经济效益
越来越多的乡村加入到民俗旅游的队伍中,寻求发展。数量、服务质量同步提高。各个民俗乡村旅游村突出各自区域特色,满足市民吃、住、行、游、购、娱的乡村旅游需求,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与此同时,北京乡村民俗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北京乡村民俗旅游户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收入2736.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36.7%; 2010年端午节,三天小长假期间,乡村民俗户接待游客总人数达98.6万人次,同比增长19%,旅游总收入达9596万元,同比增长33%;2010年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达3328.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总收入达25.1亿元,同比增长17.9%;2011年五一黄金周,北京民俗旅游6天突破3个亿,再创历史新高;2012年端午节3天小假期,乡村民俗旅游依旧火爆,旅游收入达到1.13亿元,市民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同去年同期相比,均略有增长。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紧紧把握时代契机,正快速蓬勃发展。不同的旅游村利用当地的特色,开发出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例如开展别具特色的农家乐活动:烧烤、篝火晚会,卡拉OK;方便人性化的乡村主题度假区:冒险漂流、竹筏戏水、攀登长城;富有地方特色的项目表演:乡村戏曲、武术、杂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农耕文化:草莓采摘,蔬菜果园,还有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农田特色迷宫,红色乡村旅游村等等,这些集创意与生态于一体的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乡村体验、欣赏传统文化,回归到生态环境,缓解压力,追求精神上享受和满足。乡村民俗旅游不仅仅是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的简单结合,还可以使游客在领略田园风光时,体味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这些都可以说明乡村民俗旅游巨大的开发价值和潜力。
四、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示范作用及存在问题分析
1.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示范作用
北京的多个地区都已经在加大力度开发乡村旅游业。2012年,泰美乡居事业部在筛选保留2011年产品的基础上,将推出多项新产品,产品内容包含京郊游,山水文化游,滨海休闲游等,地域包含京郊,河北秦皇岛,邢台等地。包含最受人欢迎的平谷桃花源基地,天津东丽湖基地等。
在北京民俗旅游促乡镇发展的带动下,国内有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城镇化建设方案,其中四川成都已见成效。成都从2003年迈出“城乡一体化”的步伐至2011年,整整8年时间里,在1.24万平方公里的城乡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广大农民命运。从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鼓励、褒奖,到改革发展中具体的措施、制度,再到全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城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让1400万成都市民得到了实惠。
2.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乡居民在国家福利方面的平等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这类不平等,虽然近年来解决了一些,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一些地方力推城乡户籍的“一元制”,但推行了几年,也没有看到城乡居民权利实现真正、全面意义上的平等。城乡居民的权利平等,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如今中央提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制约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瓶颈。
城镇化建设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落入经济最大化的旧套路。乡村元素很可能被城市元素慢慢代替。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需要用一些资金来维护乡村元素。而个人或地方企业又往往会以经济目标优先,所以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文件,并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效地留住乡村元素。另一方面,乡村在引进城市元素的时候对乡村的生态问题总会有所影响,毕竟人口越多,存在的污染隐患就越大。在发展这个进程中,还是必须走持续化发展的道路,一定不能“先污染,后治理”。可能这也就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规模,规模太大很可能带来更大的环境问题。
北京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容小视,如部分乡村旅游设施简陋、卫生不达标,游艺项目单一雷同等。归纳起来,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从乡村旅游产业自身看,存在着低水平建设和同质性强的问题;第二,从政策上看,政策研究、政策整合的力度还不够;第三,从制约因素看,土地问题的影响最大。而笔者认为土地的制约因素较大影响了乡村的发展,但这是无法改变的因素,所以只有从政策上建立完整的制度,统一规划,同时各自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成熟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体系,保证我国乡村民俗旅游健康、高效发展,同时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建设应该比简单城市化高一个境界。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可以在保持农村民俗元素的基础上促进城镇化建设:乡村民俗旅游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回归乡村,体验乡村所独有的那一份宁静,寻求内心的一种释放;而城市居民回归乡村不仅仅为乡村人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更是推动了整个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加强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带动乡村经济、生活环境快速、健康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