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初步探索
中共西昌市委 西昌市人民政府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腹心地带,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州的首府城市。近年来,西昌立足优势、培育特色,在加快建设现代生态田园西昌过程中对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7.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0.56万人,城镇化率54.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1个百分点,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4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29.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39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9018元,连续三届入选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定位
坚持以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为目标,以川滇综合枢纽、绿色钒钛之都和国际山水名城为总体定位,突出“人”的城镇化、绿色城镇化、特色城镇化和协调城镇化原则,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要素向城镇流动和产业向城镇集聚,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凉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攀西城市群核心、省内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国际特色城市。坚持规划先行,2008年以来,投入超过1亿元,聘请中规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南交大等高水平规划团队,开展总规、控规、详规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和管理有序的城乡规划体系。目前,正加快规划建设西昌新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不断丰富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内涵。
二、坚持举措创新,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
坚持以“五进”措施为抓手,“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和城镇组团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布局、内涵式发展。推动工业进园区。按照“一体三翼”发展目标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三大工业园区共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4户,产值占全市90%以上,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框架初步形成。推动农业进基地。以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建成特色专业村30个,创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37个,产地规模82万亩。推动农民进新村。捆绑资金10亿元,按照全省一流、全州标杆、特色鲜明、全面发展建设目标,协调推进 “一环一横三纵”5大示范片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推动摊点进市场。建设一批标准的“三化”农贸市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钢材交易市场已建成投用,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重型机械物流园区正抓紧建设。推动居民进社区。结合城市建设,先后实施六批次、6569户城中村改造;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按照搬得出、住得下和能发展的要求,先后实施经久、太和、安宁和开元等一大批安置点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
三、坚持方法创新,强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保障
坚持转变作风、优化环境,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要素保障。一是加快土地报件和收储,组织土地报件31批次8934亩,实施征地拆迁项目135个,拆迁面积38840亩,安置群众6687户、26102人。按照城郊乡镇“7+2”(70平方米住房加20平方米经营性用房)、远郊乡镇“5+2”(50平方米住房加20平方米经营性用房)标准补偿安置,最大限度让利于民。二是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2012年向国家、省、州争取建设资金20亿元,实现土地拍卖、国有资产经营收益20亿元,向金融机构融资20亿元,缓解项目资金缺口压力,激活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三是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大排查大整治、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四是实行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度和最严厉的问责制度,建立大督查工作机制,实行项目建设“五个一”(一名市级领导负责、一个管理单位主办、一个团队攻坚、一套办法管理和一套方案推进)责任机制、“三拖一”(每一个乡镇落实一名包乡市级领导具体负责、一个包乡部门促进和捆绑一个部门支持)团队攻坚,强化不看过程、不听原因和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字和只看发展“三不三看”工作责任,合力推进工作落实。
四、坚持突出特色,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坚持依托资源、优势优先,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提升城市软实力。一是突出文化特色。充分发掘以彝族民居、歌舞、节庆、饮食、服饰和风俗为主的民族文化内涵,建成凉山民族风情园、火把广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安哈民族体育竞技场等民族特色风貌突出的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凉山彝族火把节国际旅游品牌。依托山水田林城的自然空间格局,突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在西部新城规划建设城西生态公园、海河城市公园和两河口生态公园,力争建成水上花都、活力商城;在南部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景观为目标,建设观鸟岛、梦里水乡、烟雨鹭洲、西波鹤影、四季花海和梦回田园6期湿地公园,建成月色风情小镇、海门渔村和海河天街等文化景观。依托古邛都和丝绸之路文化,完善西昌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建设性详细规划,加快古城保护改造建设项目,推进建昌坊丝路广场、汉阕广场和建昌坊城市核心区工程建设,把新一环路建设成为具有明清风貌的西昌琴台路。二是突出生态特色。通过实施邛海湿地恢复工程、邛海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大气环境治理、噪声治理、固态废弃物处置和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项目,探索出一条特色是生态、核心是绿色的循环低碳转型跨越发展之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 4期湿地工程已竣工,邛海水域面积恢复到31平方公里,湿地得到修复,湖水自然净化功能得到恢复,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II类水标准。湿地恢复工程竣工后,邛海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
五、坚持城乡统筹,夯实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
坚持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整体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力推进城区旧城改造和新区规划建设,大力实施路网、供排水网、电网、通讯网、燃气网和天网“六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力推进农村省级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围绕美丽西昌建设目标,大力实施“7+1”项目群建设(“7”即一条示范街、一个生态休闲广场、一个“三化”农贸市场、一个生态示范村、一批垃圾中转站、一批公共厕所和一套长效管理机制,“1”即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1个,其中6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全年累计投入27亿元,1.29万户城乡低保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新农保参保率99.1%、新农合参合率97.4%和城镇医保覆盖率99%,建设保障性住房3066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10万元。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