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互动 产城相融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
中共会理县委 会理县人民政府
会理地处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腹心地带,资源富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气候宜人,享有中国矿产博物馆、中国石榴之乡和小春城等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会理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率由28.4%提高到34.3%,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强化规划意识、更新规划理念、提升规划水平,建立起从城市到乡村、从总规到详规,覆盖全域、衔接紧密的科学规划体系,有力推进城乡协调有序发展。一是突出整体联动,规划编制全域化。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引进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启动县城总规修编,先后完成县城总规、控规、修规和重点街区立面规划,城市规划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完成12个镇的总规、控规和修规;完成《县域新村总体规划》和64个新村建设规划。二是突出文化内涵,规划内容特色化。突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风情文化,将文化规划与城乡规划相融合,赋予城乡规划生命力。争取省人大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完成《古城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红色旅游规划》,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古城发展规划修编和《会理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三是突出刚性原则,规划执行规范化。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会审制度》、《城乡规划备案制度》等制度,规范规划决策、实施、监督和管理。加强规划审批后监管、规划执法和农村建房管理,开展违法违章建筑专项清理,提高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坚持以多元投入为保障,培育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抢抓灾后恢复重建和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的重大机遇,构建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机制运作和多元投入并举的投融资体制,破解城乡建设资金难题,增强城乡发展持久动力。一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通过BT、BOT等多种融资模式投入资金8亿元,改造和新增城市道路12.5公里,相继建成顺城东路、滨河路、体育中心和三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撬动社会资金近百亿元投入城乡建设,建成麒芝寓、润铭国际酒店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7.86平方公里,12个重点集镇面积扩展到6.9平方公里。二是建立农业农村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在南阁村等地率先探索建立土地银行,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集体土地、房产确权工作,开展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试点,推进土地整理开发,以地换指标、换资金和换财富;组建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建立农户建房贷款机制,为城乡建设筹资近10亿元,为1.32万户地震灾后农房重建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建立规范的城市经营机制。全面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规范和实施特许经营权的市场配置,成功拍卖土地163宗,筹资1.88亿元,陆续建成春天花园、龙腾小区、九榜物流园区和元天街等街道新区。
三、坚持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夯实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
以企业为龙头、城镇为依托和园区为载体,推进产城一体、产镇一体、产村一体和园城共融,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户向城镇、新村集中,激活城乡发展活力。一是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城相融。加快建设省级有色产业园区、东坝食品工业园区,启动加工制造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把园区作为工业集中集群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推进新城与东坝工业园区、黎溪新镇与有色产业园区组团式发展。依托东坝食品工业园打造县城新区,加快新城南新城北建设,南北新区基本成型,建成九榜物流中心、城西综合市场和佳福小商品批发市场。会理古城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古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批发零售和食品加工等产业不断壮大,2012年,旅游收入达到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2亿元。依托省级有色产业园区打造黎溪新镇,建成昆鹏铜业公司10万吨/年阳极铜、黎鑫生猪屠宰厂等产业项目,建成县第二人民医院、黎溪中学、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填埋场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成占地600亩的昆鹏铜业生活区,黎溪集镇东部新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7300余人,城镇化率达到43.75%。会理撤县设市建制工作已通过省政府常务会并上报国家民政部,云甸、绿水和新发3个乡顺利撤乡设镇。二是推动特色农业做精做优,促进产村相融。2012年,特色农业烟叶产量66.69万担,烟农收入7.18亿元;石榴产量30.5万吨,果农收入12.05亿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60个,肉类总产量10.1万吨;建成沿江南亚热作基地3.2万亩,产值1.7亿元。会理石榴被认证为中国驰名商标,一品榴金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建成全国石榴第一县、烤烟大县、黑山羊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深入推进产村相融,建成新村53个、改扩建新村24个,新建农房2900户,建成“1+12”村级服务(活动)中心24个、渠系204.9公里,硬化道路947.1公里,建设宽带信息化村13个。
四、坚持以特色文化为灵魂,形成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独特魅力
围绕打造富有历史文化、山水园林特色攀西地区二级城市,将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山水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融入城市建筑、雕塑、道路和桥梁等城市载体中,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和个性。一是加强城镇风貌塑造。把县城规划区分为古城风貌区、古城风貌协调区、现代风貌区、现代田园风貌区、特色商贸风貌区和特色工业风貌区6个区域,投入4056万元,先后实施县城南北街、东西街、邮政街、县府街和元天街风貌塑造;对国道、省道等主要公路沿线的集镇、村庄建筑立面进行风貌塑造,完成农房风貌改造1.24万户,城乡风貌更加协调融合。二是加强古城保护。完成元天街、濯缨桥等古城风貌区标志建筑和会理会议遗址、红军长征途径会理雕塑等红色旅游景点建设,维修和修复钟鼓楼、北门城楼、小巷、科甲巷和文化桥等一大批古建筑。县城南北街、科甲巷、东明巷和西成巷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会理古城荣获四川最美丽城市——熊猫奖,会理会议遗址景点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三是加强园林生态城乡建设。投入1亿元以上,强化“双禁”(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双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实施“双改”(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抓好“双带”(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完成“双退”造林4048亩,加强302万亩天然林和8.1万亩退耕还林管护,全县森林面积353.24万亩,森林覆盖率52.1%, 27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城镇累计绿化街道31.5公里,种植行道树5.31万株,县城绿地面积56.43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平方米。
五、坚持以常态管理为重点,营造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美丽环境
以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镇村创建为抓手,积极构建城乡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打造环境优美城乡。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城市管理干部队伍体系,成立县城市管理局,下设风景园林绿化中心、市政设施管护中心和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县城规划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城乡管理、保洁和技术队伍建设,三支队伍现有人员865人,逐步在重点乡镇试点配备乡村规划管理员。二是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制度,划定环境综合治理责任范围,治理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三是强化巡查问责。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体系,县、乡(镇、部门)、村、组四级联动。完善领导包片、部门包街和门前五包等制度,健全效能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和效能问责机制,推动问责到位、效能提升。四是强化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预算2000万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工作经费。
会理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启示:一是必须把统筹城乡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取向。以城带乡、以乡兴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二是必须把规划引领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用规划明确功能、区域定位,以规划协调空间、融合城乡,科学布局、统筹实施。三是必须把“两化”互动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以新型工业化创造供给,以新型城镇化创造需求,供需结合,“两化”互动、“四化”联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四是必须把产城一体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城镇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发展以城镇为依托,产城产镇高度一体、园城园镇深度融合,建一个产业、兴一片城镇、促一方发展和富一地百姓。五是必须把管理提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建管并重,推进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和优美化,提升城乡质量和形象,建设宜居、宜业和宜人的新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