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城乡统筹 推进“两化”互动
努力开创科学发展领先发展新局面
中共双流县委 双流县人民政府
双流县地处成都平原腹地,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核心区域,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18个镇、6个街道,户籍人口96万人,常住人口130万人。近年来,双流县坚持把深入实施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四化”同步发展的有效举措,作为落实四川省委、成都市委“两个跨越”目标的重大战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建设天府新区和成都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加快发展、赶超跨越的重大突破,开创了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崭新局面。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7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由2008年的第35位提升至第18位,名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6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第16位,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去年首次入选全国县(市)级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着力城乡产业统筹,强化高端引领和三产联动,做强“两化”互动的产业支撑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双流县牢固树立高端切入、创新引领和多元发展的理念,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着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推动产业规模倍增和能级跃升。致力高端切入提升产业能级。全力做强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支撑,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先导性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临空物流、临空商贸、保税物流、文化创意、体育赛事等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高端服务业,联动提升以集体化、高端化、品牌化为内涵的都市现代农业,全县产业发展呈现高端加速聚集、规模集群倍增的良好态势。2012年,全县主要产业总规模(指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与临空服务业销售收入之和)突破1500亿元、是2008年的2.4倍,制造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5%、比2008年提高3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9:52.8:42.3。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积极推动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在天府新区双流区域打造“大学科技创新园”,努力建成高端引领、“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典范。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80个,其中国家级21个;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1人、四川“百人计划”24人、成都“人才计划”23人,产业发展加快向高端人才支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培育骨干企业做强实体支撑。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资产重组等方式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目前,全县聚集世界500强企业11家,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6户、总量居成都市第一位。
二、着力城乡建设统筹,彰显田园本底和现代形态,优化“两化”互动的空间载体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依托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塑造彰显生态田园本底的现代城乡形态。双流县按照天府新区建设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打造空港现代生态田园大城市。坚持以“全域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注重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田园化的城市生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四态合一”,构建形成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以“全域融合”构建城乡形态。大力推进城市多中心拓展、轴向式延伸、集约化开发,着力推动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2012年,全县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10km2、在2008年的基础上新拓展38km2,城镇化率达63.8%、比2008年提高15.8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累计建成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230个、1300万m2,26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坚持以“全域连接”加速城乡互动。突出交通优先发展摆位,加快构建航空运输、轨道交通、快速公路“三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了城乡道路联网、电力供应同网、城乡供水供气并网的基础设施体系。2012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969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均达100%,双流国际机场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坚持以“全域创建”提升城乡环境。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全面深入持久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荣获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三、着力城乡制度统筹,推进改革攻坚和实践创新,奠定“两化”互动的制度基石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双流县主动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新趋势,着眼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加速构建深化城乡统筹、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集约节约发展机制。创新实践并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促进了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全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功探索开创全国先河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和“长久流转”。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流转8740宗,抵押421宗、金额2.1亿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放涉农贷款150亿元。加快构建城乡改革保障机制。着眼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同步完善城乡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制度,保证了城乡统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
四、着力城乡主体统筹,突出群众主体和管理民主,筑牢“两化”互动的基层基础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前提是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城乡群众的主体作用。双流县按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统筹抓好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以及群众主体意识培育,有效激发了城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着力探索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探索建立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为最高决策监督机构、村民议事会为日常决策监督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的“村两委+议事会”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实现民事民议、民权民定。着力创新城乡群众自治实践。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将村级公共服务实施项目、投入资金、实施效果等交由群众民主议决,并按照“自治化管理、多元化筹资、市场化经营、精细化服务、市民化培育”的方向,在全县探索推进新型社区自治管理,村级公共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着力培育城乡群众主体能力。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农民集中居住实际,统筹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不断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真正让农村群众住进“新农村”、变成“新农民”,住进“新城镇”、变成“新市民”。
五、着力发展成果统筹,注重城乡均衡和优质公平,构建“两化”互动的共享机制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推动发展成果惠民,让城乡群众得到真切实惠。双流县始终以群众殷实、实现和谐为目标,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让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群众生活改善持续化。扎实推进收入倍增、教育惠民、健康双流、保障无忧、住房安居、环境提升“幸福双流六大行动计划”,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5元、是2008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2268元、是2008年的1.8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9亿元、比2008年净增293亿元。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均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平安保障“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群众享受到同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等称号。促进城乡综合管理常态化。深入开展“平安双流”建设和城乡治安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全国首批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首批法制县和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县。认真落实维稳“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和信访逐级负责、领导包案等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稳定、共享和谐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