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雅安市雨城区] 突出重点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雨城区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突出重点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雨城区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

 

中共雅安市雨城区委  雨城区人民政府

 

2007年9月,在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之后,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三年重点突破,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着力在城乡规划、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及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在城乡规划上取得突破。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编制完成了《雨城区城乡统筹规划》、《雨城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雅安市雨城区生态区建设规划》、《雅安市雨城区北线全域乡村休闲度假带旅游规划》、《雅安市雨城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雨城区种植业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及全区主要经济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全区19个乡镇规划,基本形成了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

(二)坚持“三化”联动,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一是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两区一中心”(草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兴农业高科技园区、多营汽车服务中心)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目前,“两区一中心”共集聚规上工业企业21户,实现年产值11.96亿元。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58户,区属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38%。二是城镇化步伐加快。按照“一中心,两走廊,多结点,五大片”的格局,进一步打造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片区中心镇为支撑,以国道和旅游公路为轴,以产业园区、风景区和中心城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目前,全区城镇人口达14.2万人,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中居住小区、重点城镇建设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截止目前共完成土地流转7万余亩。加快茶叶、林竹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发展了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扶持发展了54个农业专合组织,带动了全区5.82万户农户增收。2009年,我区成功入围“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四川省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09元,比2007年增加了1066元,增长26.36%。

(三)坚持探索创新,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一是加快碧峰峡、上里古镇、周公山温泉公园等景区的上档升级和改造,积极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碧峰峡大熊猫旅游线路被列为 “国家奥运旅游精品线”和“2010中国世博主题旅游线”。二是大力实施“文化兴旅”战略,深度挖掘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年猪文化节”、“桃花节”,积极配合市上完成了二届“中国雅安.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活动,不断增强旅游吸引力。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区发展农家乐256家,星级农家乐31家,带动近4万农民直接进入旅游产业链。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春赏桃花、夏赛龙舟、秋攀高峰、冬喝旺汤”的四季旅游品牌。200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3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2亿元;比2007年增加52.8万人次,增加收入5.41亿元。

(四)坚持突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抓住川西交通枢纽建设和融入成都经济圈有利契机,加快雨城区与周边区县和中心场镇的交通体系建设,构建联乡、联村、通组、达户的道路网络,打造“农村半小时交通圈”。目前,全区农村公路通村率达98%,硬化率达75%,建成农村客运站9个、招呼站10个;基本形成了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同时,依托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引、蓄、提”供水能力达到4000万立方米,可满足有效灌面8.2万亩;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推进信息、通讯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

(五)坚持均衡配置,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按照“少有所学、壮有所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居有所乐”的要求,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卫生、就业、社保等社会事业,推进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科技方面:以“城乡统筹科技行”为主题,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转移;大力实施“百名专家兴百村”科技富民行动,连续10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为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业示范、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教育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加快学校灾后重建步伐,全区65所重建学校,现已开工64个项目,竣工53所。目前,全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初中毕业率100%,幼儿入园率达85%,三残儿童入学率86.1%,“普九”各项指标均优于规定标准。卫生方面: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2009年全区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96.55%,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重建工作,率先在全市建成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工作平台,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及住院救治能力不断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文化方面:扎实开展“文明村社”、“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了“雨城区第二届龙舟赛”、“2009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拳击比赛第二次预赛”等形式多样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区政府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生态环境方面: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认真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等活动。截止2009年,全区已有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2所省级绿色学校,1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小区、31个省级生态家园。

(六)坚持民生优先,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劳动就业方面: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等政策措施和就业援助制度,把创业支持、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乡镇、村、组和社区。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援助工程,全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社会保障方面:积极争取列入了2009年全国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区县之一,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50118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妥善解决8000多名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问题,全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22047人。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

(七)坚持重点突破,在统筹城乡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全面开展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和土地实测工作,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专业合作社(集体经营)模式:如草坝镇草坝村四社金广茶叶合作社就是土地流转到合作社集体经营的模式;通过逐户签订协议的形式,把农户的承包土地流转到集体名下,由社集体统一经营,建标准化、规范化的茶园;社员仅以土地入股,不再负担任何费用,愿意在茶园务工的社员,还可领得务工收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企业租用耕地,给农民保底,农民还可参与务工;或者公司与农户签定协议,农民种,公司负责收购。“种植大户+土地租用+特色农业”模式:通过鼓励引导有实力的种植大户承包农户的土地,支持土地资源向大户集中。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成立了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创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网站,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引导、服务和指导,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大力培育一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值评估的市场机构,探索建立农地流转的担保机构,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纠纷调处制度。二是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后续保障制度。以解决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保险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劳动保障、财政、国土、民政等部门力量,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探索新的城乡社会救助机制,实现救助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发展,不断完善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完善农村地区投融资制度。借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相互融合、互惠互利”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构建支农投融资新机制,充分整合财政、扶贫、交通、农业、水利、对口帮扶资金和其它涉农资金,实行“捆绑项目保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财政资金撬动民间和金融机构的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探索建立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信用机制,积极发展各类农村金融中介组织,探索成立农民互助资金合作社,为农民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化经营提供小额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八)坚持大胆探索,在统筹城乡工作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区上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为组长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区级各部门也成立了工作机构,做到领导到位,责任落实。二是建立了督查机制。把统筹城乡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推动统筹城乡工作开展。三是制订了配套政策。出台了《关于雨城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区统筹城乡改革重点、方向和目标任务四是创建了评价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要求和雨城发展阶段性特征,建立了《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共涵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建设、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七大类37项指标。五是创新了农业发展融资模式。成立了兴雨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出“担保+技术”服务模式,通过与雅安市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由商业银行按兴雨农投公司资本金一定比例放大,对兴雨农投公司进行担保授信,加大了金融资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投入,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全区城乡统筹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的改革也才刚起步,改革的突破性还不大,实效性还不明显,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规划方面。规划统筹性不够,有些乡镇、部门规划没有全域和超前理念,需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

(二)工业发展方面。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以工促农作用发挥不明显。目前,全区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足50%,缺乏大型骨干和重点支柱企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欠缺,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作用发挥不足。

(三)农业产业化方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低。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难,难以做大做强。农产品收购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城镇化建设方面。我区地处山区,乡镇规模偏小,乡镇场镇饮用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街道建设等基础设施滞后,农村道路通畅性差,影响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通村达组入户的路网不完善,农业生产道路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不足,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使用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

(六)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资源配置不均衡,差异较大;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

(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较低,无后续保障,城乡差距较大;整个农村社会保障面较低,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环境优美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抓手,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推进“七个”一体化,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将分散于各部门、各层面涉及城乡的规划统一起来。认真做好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细化和落实全区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区域发展和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重点抓好草坝、孔坪、上里、晏场、望鱼等中心场镇规划,全面完成上、中、下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启动农村集中居住区和农房建设规划工作,形成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从区到乡镇到村,城乡一体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统筹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三化联动”的总体思路,围绕项目建设年的要求,继续加强“两区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对岩“川滇物流园”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项目的包装、储备、规划、引进和建设工作,全力抓好软环境打造和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引进更多好项目,大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战略,提速全区经济发展。二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拓宽城建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着力抓好草坝、多营、姚桥、南郊四大城市组团建设,着力打造“宜居组团”。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启动草坝新场镇建设,积极推进上里、中里、晏场、孔坪、八步等场镇的道路、供水、供电、管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鼓励农民进入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全方位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茶叶、林竹、奶畜、水禽、长毛兔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水禽及配套产业发展区、茶叶产业发展区、高山奶畜发展区、林竹产业发展区、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区等“五大产业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专业化、农业观光化和农业精品化,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专合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农业组织制度创新等措施提升雨城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积极打造南北两条旅游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旅游产业链发展。

(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建设,突出抓好孔晏线、雅柳路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抓好乡村客运线、客运站建设工作;加强城镇饮用水管网建设,并逐步向周边农村延伸,解决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加强城乡能源、通讯、广播电视、治污等其他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区教育、科技、卫生、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优质资源共享、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城乡职业教育,着力抓好农民职业培训,统筹做好全区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上档升级,构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和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统筹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以解决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保险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试点开展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

(六)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一体化。加快构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强党员管理服务需要的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推行“民主荐事”制度,建立重大政策群众参与制定、重大项目群众推荐的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推进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全覆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的新方向、新发展,为统筹城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七)统筹推进城乡配套政策一体化。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力争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一是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二是继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规模化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探索村镇房屋、农产品质押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服务,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农村。

       

县域金融更多>>
农行四川省分行:助力春耕备耕,共绘乡村振兴蓝图[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工委携手政企助力县域消费培育[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胡云主持召开乡村旅游专题会议[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2023“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结果公布,5项中医药主题作…[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