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宜宾市翠屏区] 城乡整体互动 加快统筹步伐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城乡整体互动 加快统筹步伐

——宜宾市翠屏区统筹城乡发展交流材料

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 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

 

宜宾市翠屏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199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县级宜宾市改设而成,系宜宾市唯一的中心城区。2007年9月,翠屏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努力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着力改变由于“政策倾斜”形成的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全力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领跑川南、跨越追赶的科学发展先行区”。2008年全省县级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排名首次进入前十强,列第七位。现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的主要作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向与会各位领导汇报交流如下。

一、创新推进改革,城乡统筹初见成效

坚持以城乡统筹为目标,以城乡互动为载体,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举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09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83.9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2元,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高起点编制实施规划。区委、区政府超前谋划,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过程中,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立足翠屏区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交通优势,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高起点进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特别注重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为加快推进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二)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区委、区政府抢抓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统筹推进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积极效应,以财政资金的有效保障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促进基础设施的大改善,2009年实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7亿元。先后采用BT模式,引进资金近2亿元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作“药引子”,持续推进小城镇建设。仅2009年就撬动民间资金8000多万元,重点推进牟坪镇、南广镇、邱场乡、宋家乡4个场镇及金坪镇青叶村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高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区委、区政府立足区位特色,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全力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围绕五粮液等名酒产业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大力发展粮油订单生产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已形成了酿酒优质高产专用粮为基础的链条式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猪-沼-果(茶)生态循环农业。区委、区政府特别注重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实行区级领导联系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区已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4家,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7家。2009年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2万元,扶持重点示范专合组织和与其紧密联系的支柱产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因村制宜,规划“百村春风工程”的示范村120个。目前,农林牧渔产值超1000万元村29个,主导产业产值超200万元的村89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4个。

(四)高标准完善公共服务。以农村社区打造为支撑,加速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按照区域教育一体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农村教育标准化、城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全区教育改革发展。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开放20余所公办学校,接收8317名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坚持重点向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倾斜方针,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健康为首要目标,努力缩小城乡卫生事业差距。狠抓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规范化村卫生站建设,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户参合率达95.73%。进一步加强“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探索推进户口管理改革,逐步放宽“三投靠”人员的户口迁移,对在农村或小城镇居住,要求迁入城区投靠配偶、子女、父母生活的人员,降低迁移条件要求。

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统筹城乡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农村的可持续投入问题、体制机制突破问题、农民群众素质提升问题等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子难以有效激活,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剪刀差”仍然客观存在。这些问题和困难仍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索解决。

二、城乡整体互动,加速统筹城乡步伐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着力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建设“领跑川南、跨越追赶的科学发展先行区”。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动二三产业与农业互动。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按照三次产业互动发展要求,强化城市意识、做好城市文章,做到以工哺农活商、以商壮工带农、以农助工兴商。一是强化工业支撑。紧紧围绕全市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四基地”建设,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纺织化工、酒类食品等特色产业,突出抓好三大园区的产业布局和支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方面实现以工哺农,一方面引导第一产业有效就近、就地转移。二是壮大农业支柱。围绕服务城市需要,大力发展近郊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园”。以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和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三是提升旅游商贸。继续扶持区属商贸企业做强做大,增强其辐射能力,重点引导其向农村延伸。继续办好李庄古镇文化节、赵场佛现山栀子花节,培育一大批星级农家乐,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向农村转移。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认真落实“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好新村建设。结合“百村春风工程”、移民新村和扶贫新村建设,加快建设川南民居风格的新型村落村庄,重点在江南新农村示范片实施8个集中聚集点,同时每一个乡镇建设1个示范点。按照“强外联、保内畅、重管养、构运网”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完善现有水利设施,进一步抓好病险工程及配套渠道整治,抓好电力提灌站改造。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坚持农民自愿建设、政府适当补助,搞好规划引导,加强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注重把农村沼气建设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提高综合效益。

(三)统筹城乡就业保障,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平等竞争的就业机制,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打破城乡就业二元格局,实现城乡就业协调发展。逐步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全覆盖。积极探索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资金支持的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并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对接的有效途径。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原则,大力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济救助制度,加强对城乡特困家庭、特困群众的救济救助。

(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城乡学校捆绑发展、结对帮扶。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医疗救助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筹资水平,适时调整标准、补助比例和最高补助限额。加大政府医疗救助力度,建立起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体系。统筹城乡文体事业发展,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区文化培训中心为基地,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将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及设施纳入全区乡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农村体育设施

(五)统筹城乡政策措施,促进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区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带全局性的问题,财政资金要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支农资金效益。完善信贷投入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转变贷款服务方式,简化手续,满足农民基本种养业生产资金需求。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县域金融更多>>
农行四川省分行:助力春耕备耕,共绘乡村振兴蓝图[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工委携手政企助力县域消费培育[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胡云主持召开乡村旅游专题会议[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2023“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结果公布,5项中医药主题作…[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