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攀枝花市仁和区]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优美和谐新仁和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优美和谐新仁和

 

中共攀枝化市仁和区委   仁和区人民政府

摘要:本文从仁和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着手,结合仁和自身发展实际,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以城乡经济、基础设施、生活保障、社会发展、市场体系、政策机制等为重点的六个一体化,使仁和走上了一条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一区五园  一线四点  北联南扩

 

近年来,仁和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倾力打造”战略部署,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了仁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化认识,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动性

城乡一体化是指当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相互支撑,相互配套,最终实现城乡互促共荣,工农协调发展。仁和区作为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幅员面积1727.07平方公里,辖6乡8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1.2万。198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享受少数民族自治县待遇。自1973年建区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深刻分析我区的地域、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区委、区政府对经济发展有了新认识,适时提出了“稳煤兴工调结构,扎实建设新农村,发展旅游促三产,稳定和谐聚人心”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一区五园”、“一线四点”、“北联南扩”建设,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逐步形成了“两个格局”转变,即:由原来的农村为主转变为城市和农村并重发展,由原来的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和农业并重发展的格局,36年的发展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2008年,仁和区建成区面积达11.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7.8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6.8 %,这使我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处于更高的起点,具有更便利的条件。

二是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2009年,仁和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9.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达到6.08亿元,工业化率达67%。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使仁和区在GDP总量和财政收入上在全省名列前茅。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良好的工业基础为仁和区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仁和区是攀枝花市与云南交界处重要的区域性枢纽中心,具有重要的对内对外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是攀枝花市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战场,具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潜力。

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人均GDP由1200美元上升到2400美元之间,城市人口份额由35%上升到50%之间,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15.1:39.4:45.5时为工业化中期。从我来看,人均GDP达27559元,远高于全省人均水平,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7.5:71.5:21,综合分析对照,可以看出我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实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已具备客观条件和基础。

二、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仁和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以城乡经济、基础设施、生活保障、社会发展、市场体系、政策机制为重点的六个一体化,走上了一条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围绕城乡生产力的提高,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经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是推进“一区五园”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推动工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抓好工业项目集中区建设,实现工业的合理布局,实现政府对工业基础设施的集中投入,实现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和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污染的集中治理。用园区引导工业集聚发展,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遵循“布局合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形成以橄榄坪园为重点,迤资园、布德园、灰老沟园、巴斯箐园为支撑的“一区五园”发展格局。以攀枝花丰富的钢铁和钒钛资源深加工为主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区,集聚和开发特色优势产品,延伸钢铁钒钛产业链,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重点发展钢铁钒钛深加工、机电制造、化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仓储物流等五大产业,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县(区)第一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我们力争用5年时间,把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成工、商、物流一体化,具有现代特色,聚集扩散力较强的区域经济中心,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综合性工业发展区。目前,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已签约入驻项目58个,其中:钢铁钒钛深加工项目13个,机电制造项目6个,基础冶炼化工项目8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3个,仓储物流项目8个。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白云铸造、富邦钒钛制动毂为代表的耐磨铸件产业;以东泰钢基真空镀膜、嘉利达防盗门为代表的钢铁延伸加工产业;以大宇包装、钢企复合材厂为代表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汉风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2009年产值达23亿元,已成为我区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立足仁和独特的立体气候,丰富的光热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水利资源,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优质化产品的方向,倾力打造优质晚熟芒果基地、优质石榴基地、优质酿酒葡萄基地、优质烤烟基地、优质干果基地和种草养畜等特色农业基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域一业、一业一龙头”的产业规模和布局,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形成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高起点、高效益的支柱产业和农副产品基地,实现主导产业的新突破和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的新突破。

三是推进“一线四点”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进程。充分利用西攀—攀田高速公路这条黄金线,在沿线乡镇大力发展精品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商贸物流、近郊休闲服务等配套产业,形成以高速公路为轴线,辐射并带动周边其它乡镇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态势,推进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围绕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大力开发以仁和镇莲花村为代表的冬春疗养及城市近郊游;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风情游;以大田石榴、大龙潭芒果、平地葡萄等大型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观光游。大力发展以物流为龙头的生产型服务业,重点抓好川云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同乐家居世界广场、金江生产型物流中心、总发综合服务型物流中心和巴斯箐专业物流市场建设,着力打造川滇地区特色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

(二)围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是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进“北联南扩”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们从仁和的经济流向、资源禀赋、区位特色出发,提出了城市“北联南扩”发展方向,即:仁和城区在建设发展中向北与大河中路片区连成一片,以仁和商务办公区为标志,推进仁和城区向南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力争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加快仁和片区、金江片区、前进片区和五十一片区建设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鼓励发展房地产业,打造全市最适宜人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结合仁和发展实际,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形成以仁和城区为中心和前进、金江等条件较好乡镇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民进城居住和适度集中居住,实行土地流转相对集中经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率。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加强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形成了“水泥路进乡、沙石路进村、机耕路进田”的交通网络。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全面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庭院净化”的要求,完善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两建四改”(建沼气池、建垃圾池、改水、改厕、改圈、改路)为主要内容,着力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打造了大龙潭混撒拉村、前进普达村、总发立新村、中坝团山村等一批生态示范村。

(三)围绕民生问题的解决,大力推进生活保障一体化。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逐步扩大和完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社会各方支持农村发展的帮扶机制,使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使城乡居民幸福感逐步增强。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准则,全面推行区、乡(镇)、村三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在全区15个乡镇、街道统一建立了规范、标准的便民惠民服务中心,8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便民服务工作联系点,政务服务向基层覆盖,构建城乡均衡的政务服务体系,积极为广大村民提供规范、公开、高效、便捷的服务。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确定农村低保对象9000 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72 %。2009年,发放农村低保金725.24万元,享受面达11.77万人次。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在对城市困难群众实施廉租房制度后,在农村全面开展了“无房新建、危房改造”工程。建立教育资助制度,包括对高中生的“助学行动”,对大学生的“圆梦行动”,对职中生的“济困行动”,分别提供一定的资助。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让农民看得起病,避免因病致贫。2009年,全区有124802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3.01%。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城市建设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鼓励引导420名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四)围绕居民素质的提高,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一体化。

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打造文化体育阵地,开展乡、村、组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乡有站(综合文化站)、村有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组有户(文化中心户)”的文化网络。大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微波覆盖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均衡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围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要求,建成了硬件设施一流的大河中学,并争创为省级示范高中。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改建工作力度。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持弱校的教师交流活动,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围绕建立功能与设施配套的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了区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计划生育指导站的人力、设备资源,增强服务功能。优化卫生体系,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卫生网络,提高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

(五)围绕流通网络的完善,大力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

建立紧密相连、城乡互动的市场体系,是消除城乡市场分割、促进物资双向流动的关键。

一是构建城乡市场体系。全区已建立大型超市5个,以蔬菜、水果、干杂为主的大型批发市场4个,各种以零售为主的集贸市场25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

二是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超市下农村,引进东成超市到农村设直营店和加盟店,使农民不进城也能享受与城区一样的服务。引导农产品进城区超市,使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全国市场。田远现代公司与攀钢消费市场实现农产品配送对接,并在全市开设10家果蔬连锁店。川田农业开发公司与家乐福国际商业连锁物业成功实现业务对接,将仁和特色优质水果、蔬菜等农产品配送进入家乐福西南区物流领域。

三是建设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民组建农产品流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六)围绕要素流动的自由,大力推进政策体制一体化。

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深化户籍改革,以引导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的有序流动为重点,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区或城镇定居。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使用权证和农村家庭宅基地使用权证发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使用权和农村家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把就业当作民生之本,以就业促进创业和发展。对农民市民一视同仁,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促进农民在各个产业上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逐步形成农村三分之一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综合实施“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以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城镇的繁荣带动整个农村的繁荣。

总之,仁和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配置均衡、高效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面广、措施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创新、充满活力的综合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仁和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优美和谐新仁和。

县域金融更多>>
农行四川省分行:助力春耕备耕,共绘乡村振兴蓝图[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工委携手政企助力县域消费培育[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胡云主持召开乡村旅游专题会议[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2023“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结果公布,5项中医药主题作…[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