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县域科学发展论坛交流材料
大邑县统筹城乡发展情况
中共大邑县委 大邑县人民政府
大邑地处成都平原西部,东距成都市中心城区41公里,幅员面积1327平方公里,辖3乡17镇,人口51.37万。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沉着应对灾后重建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压力,坚持把灾后重建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全力打造“一城两区三镇一线(简称‘1231’)”发展重点,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现代山水田园城镇示范区”,奋力推进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5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07亿元,分别增长13%、72%、83.9%。
一、抢抓“三大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镇示范区
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运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开展灾后重建,结合灾后重建推进“三个集中”,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镇示范区。
一是编制修订了县域总体规划。坚持城乡一盘棋、县城和集镇协调发展原则,突出“1231”发展重点,编制、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及灾后城镇和农村住房重建规划、旅游文化产业恢复重建规划、工业布局调整规划等21大项107子项。建立了以县城为核心,以安仁、王泗、沙渠等中心镇为重点,花水湾、悦来、三岔、董场等新市镇为辐射的规划体系。
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紧紧围绕“轻工产品和通用机械制造”的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布局规划,扎实做好投资促建工作,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集中发展区和沙渠工业点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新签约项目285个,其中包括海螺型材、红星股份等投资上亿元项目37个;全县净增规模企业20家,累计达106家;工业集中度提高7.2个百分点,达50%。
三是加快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结合灾后重建,全面启动了桃源新城、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及旧城、一般场镇改造,大大提升了城镇承载和聚集能力。桃源新城50个城建项目全面启动,24个基本完工,“一河两桥六路”骨架基本形成。安仁、王泗、沙渠三个重点镇一大批产业项目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推进。2009年,全县实施场镇改造项目85个,完善了2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建总面积96.5万平方米的农村新型社区31个、76.8万平方米的城市安置小区10个,集中居住4.9万人,农民集中度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四是加快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按照“接二连三”思路,依托安西旅游走廊,规划建设了安韩、王新两个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着力构建“一走廊、两园区”的现代农业布局。安韩、王新片区引进新希望桂柳、雨森公司等64个产业化项目,规模流转土地1.1万亩,建成千亩西瓜基地和千亩葡萄基地,规模养殖畜禽300万头(只)。2009年,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1.89万亩,引进农业项目30个,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23家。
二、突出旅游引领作用,全力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充分挖掘和利用大邑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以现代旅游业为龙头,着力构建旅游引领、三产互动、生态宜居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走廊”打造已具雏形。安仁—西岭雪山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是串连我县六大旅游景区的黄金通道,也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去年以来,我们采取市场化办法筹资近5亿元,实施了沿线危旧房屋拆除和商铺、农房风貌整治,完成了路面升级改造,栽植树木近万株,有效提升了沿线旅游环境和基础配套,实现了“以线串珠,串珠成链”,在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示范线”中走在了全市全列。
二是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花水湾五星级酒店、温泉水会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景区成功实现提档升级。安仁镇建成开放单体博物馆13个、在建16个,成功申报全国第一个“中国博物馆小镇”。西岭雪山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鹤鸣山二期工程正加快推进。新场镇引进社会资金近10亿元参与古镇开发,今年5月1日开街当日即迎客10余万人。2009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8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7%、15%。
三是一三产业实现联动发展。依托重大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产业引领现代农业,推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创建了安仁金民和伍显、鹤鸣仙鹤、雾山同源和裕民、西岭云华等一批旅游特色村,发展了一批乡村旅游酒店,在新场镇文昌社区、西岭镇云华社区等地组建了旅游合作社,有力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三、深入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坚持把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突出重点,加快推动,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基础、增强动力。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全县农户宅基地、房屋和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新增林地流转2.6万亩,在全市进行了第一宗集体建设用地公开挂牌流转,被列为“四川省林业金融创新重点示范县”,被列为全国100个林改先进典型之一,在全国率先发放了首批长久不变林权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二是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全面推开。村民广泛参与的民主荐事、民主议事、民主定事和民主评议的决策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5个试点村(社区)实施项目全部完成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全县所有村完成了项目确定并进入实施阶段。
三是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全面展开。2009年,全县共实施农用地整理项目6个,竣工2个,实施完成后将新增耕地0.43万亩;实施建设用地整理项目18个,竣工6个,实施完成后将节约建设用地1.12万亩;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31个,实现了0.9万户3.4万人集中居住,成为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标准县。
四是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不断深化。“公推直选”党委书记12人,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通过“公推直选”产生。所有村(社区)均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构建了以“村三委+议事会”为基本模式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所有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所有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点,基本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四、坚持共创共享促和谐,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和公共服务
始终把让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中最核心、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来抓,不断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保障。
一是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城乡环境改造、乡镇容貌整治、村社庭院美化和公民素质提高“四大工程”,开展了环境整治“七进”和环境卫生“五优”、“五差”乡镇评选及“百佳商铺” 创评活动,启动了居民院落集中整治、交通秩序整治、扬尘治理、小区违法建设治理、河道治理“五个专项行动”,环卫管理基本实现农村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安仁镇、花水湾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并分别通过国家级、省级园林城镇创建验收。
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卫生均衡发展。调整城乡学校布局,率先在全市消除了村小,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加快城乡教育资源互动,努力实现城乡师资配置的优质化和均衡化,2009年共选派39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干部、教师轮岗交流150多人。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24个灾后恢复重建医疗卫生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
三是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体系。建立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将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所(站)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残疾少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8%,残疾人“两免一补”覆盖面达100%,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2009年底,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面达99.8%,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实现应保尽保,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参保1.1万人。
五、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典型带动不动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为了有效发挥有限资金资源的效益,我们对工作思路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将“一城两区三镇一走廊”区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予以推动,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集成推进综合示范项目区建设,打造统筹城乡综合示范带,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把统筹城乡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支撑。我们始终坚持将壮大产业支撑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始终突出招大引强,紧紧围绕轻工产品和通用机械制造的产业定位,直奔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是必须坚持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不动摇。采取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是破解统筹城乡发展资金瓶颈的关键。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强化经营理念,以政策换资金、项目换资金、资源换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了资金瓶颈制约难题。
四是必须坚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不动摇。坚持群众主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我们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监委会作用,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承包地实测等工作中,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定,不代民做主,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有效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