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第六次
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
(2012年4月28日)
同志们:
这次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认真总结五年来理事会的工作,分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任务,研究学会下一步工作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大会开的圆满成功。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历届县域经济学会和第五届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和各位理事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省有181个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刚才唐仁健同志发表了精彩重要的讲话,对县域经济、“三农”工作作了深入分析,这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县域经济协会工作,做好县域经济工作和“三农”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借此机会,就学会如何深化重点方向研究,更好发挥作用,讲几方面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着力在研究推动城乡统筹、构建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上下功夫。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着眼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关键要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和转化利用,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共同发展。从我省的情况看,一方面,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发展任务重;另一方面,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等不同类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应该存在不同的特点、模式和重点。从前一段的实践来看,事实上是分三个层面在推进。第一个层面,是成都市作为国家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这是国家级的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整体推进,成效显著,创造了不少经验。第二个层面,是选择自贡、广元、德阳三个市分别代表不同类区,作为省级层面统筹城乡试验区加以推进。第三个层面,是要求每一个市都选择一个县作为统筹城乡试点加以推进。从这三个层面的推进情况来看,确实需要深化理论上的认识和不同类区的分类指导。但其中,也存在共性的东西。从四川来讲,那就是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哪一个发展水平,都必须在统筹城乡中,把以城带乡这一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从而使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是城市流向农村、城市支援农村,而不是倒流,由农村流向城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感兴趣、都熟悉的土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我调研了一地方,我感觉一些地方确实是把城市发展紧缺的建设用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得建设用地的空间,把农村发展紧缺的资金通过挂钩把级差地租的收益返回到农村,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比较注意级差地租收益中资金合理的分配比例。我觉得这方面成都的区县总体是做的比较好的。成都市为什么能够一片片地把新村建起来,基础设施那么完善,公共服务那样配套,不是因为成都市市、县两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多大能够用于这方面,而是在实施增减挂钩中产生的地租收益,较大部分地返回到农村,用于新村建设,进而才有这样高水平规划下的配套完善、高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也有个别地方,在实施增减挂钩以后,使两种要素都流向城市,建设用地的要素流向城市,产生的级差收益也流向了城市,用于城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用于县城某某大道的投入,返还到农业、农村的比重很小、比例不大。因此,我觉得,四川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如何真正地在不同类区、不同水平有不同模式、不同特点时,应该坚持什么、做到什么共通性的,县域经济学会可以多做一些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模式、途径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有序推进建言献策。
二要着力在研究推动“两化”互动、“三化”同步、拓展县域发展空间上下功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联动,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四川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如何在新形势下顺应“两化”互动、“三化”同步发展的趋势要求,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一项重大课题。虽然四川的差异很大,但“两化”互动、“三化”同步这一趋势我们都要去顺应,去把握。只是在不同类区、不同阶段,着力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在我省藏区、彝区、秦巴山区这样的连片贫困地区,仍然有“两化”互动、“三化”同步的现实工作内容和现实机遇。我们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意识,这样一种认识和把握,那可能就会在工作中降低水平和效果。但增强这种认识、强化这种意识,主动顺应把握,就可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实践。按照一般的说法,我省藏区如何有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我们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彝家新寨”建设,事实上就有一个从县的层面如何整体确定彝家新寨的新村、牧民定居新村空间布局问题。这个整体空间布局,事实上就要与县域、已经形成的中心场镇统筹规划,形成县城、城镇和新村的新型城乡空间体系和布局。在这样的规划中,如何进一步结合藏区生态保护而开展的减畜、适度规模饲养这样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事实是一种现代畜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显然,这与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两化”互动、“三化”同步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县域经济学会要围绕这样一些问题,特别是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和重大政策进行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决策、推动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三要着力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上下功夫。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也是夯实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基础、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内容,对于四川而言,更为重要。过去我们总是讲,县域经济穷主要在于工业化进程缓慢了,多数是农业大县,从而是财政穷县。这句话是对的,但我们不能由此反过来讲,改变这种状况就是丢掉农业,简单地发展工业。一方面,这不现实,每个县都把农业丢掉,而去发展工业,事实上工业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四川181个县,都去发展工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另一方面,从国家宏观、全省整体来讲,也不会作这样一种导向。我们要做的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与“两化”互动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三化”联动。我们今天在座的不少同志是来自丘陵大县,有不少代表来自既是工业强县也是农业大县,事实上从近几年财政转移支付来看,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加大了对农业比重大的县的财政扶持力度。因此,我要提醒的是,如果在推进“两化”互动、“三化”同步中,不把握省委、省政府这一要求,而是把农业丢掉了,自身就可能把一些已有的优势和越来越会加大的政策支持丧失了。现在对产粮大县的一般转移支付、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补政策,等等,逐年都在提高。因此,要抓住这些机遇,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的比较优势。同时,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精深加工,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方面,成都平原地区已经走出了一些路子,其他一些市附近的县区也走出了一些路子,那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提质第一产业。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了。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第二产业发展起来了。所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第一产业要起到接二连三的作用,即连接第二产业、连接第三产业。2002年,周永康同志就提出要一二三产业联动,城乡经济相融。我讲这些,首先是谈思想认识问题,县域经济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千万不可丢掉。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刚才唐主任在谈到几个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就提到谁来种田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谁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所以可以说,现代农业发展不是简单地生产问题,学问很深,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不是简单地一个现代物质技术装备、设施农业这样一种技术的范畴,同时也有一个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因此,到了我们再一次重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这一重大命题探索实践的时候了。我个人的看法,虽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是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提出来的,但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这个概念之前,人民公社也隐含有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只是那个时候的统更充分,是行政手段、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来统;分很微弱,只有简单的一点自留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鲜明提出这个问题后,三十年来的实践是只有分没有统,或者缺乏统,很少统。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统在实践中越来越探索出成效,在发展的趋势中越来越紧迫重要。这个统就是要由过去的行政组织,转向诸如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等,这样一些新型经济组织、合作组织来行使。这样一种行使,能够在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所以,刚才唐主任谈到了谁来种地、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这种新的经营主体,既包括各种农产品的加工企业,也包括一些大的业主,直接从事一些基础环节、高科技环节种养殖的业主,也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此外,我们要注意一个新的主体的培育,那就是新型的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再是兼职农民了,不能再是老弱病残。某种意义上来讲,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要求比产业工人的要求还要高。产业工人经过培训,只要熟悉流水线生产过程、机器的操作,事实上起到的只是机器人的作用。但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求懂技术,还要有经营头脑,熟悉市场,能够去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其他的主体进行联合合作。因此,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鲜明提出了要培养年轻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我不赞成农业工人这个提法,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就是农民,哪里还有工业工人、农业工人之分。不能说从事设施农业、在现代农业园区务工、从事生产就不是从事农业生产了,就变成工业成为农业工人了。按照这样的逻辑和思维,那与之对应的不就变成农业资本家、农业老板了。再照此推论,那以后现代农业是否就应变成两个主体了呢,一个主体是城市下去的农业老板,一个主体是由原来农民变成的农业工人。我们在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会逐步产生一批职业农民,或者说四川一些地方在探索中提出的小农场主、小农庄,这些是由农村有远见、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转换过来的。因此,我们要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区域的特点,研究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的模式和政策。
四要着力在研究推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县域全面小康建设上下功夫。这几年全省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一个突破,那就是借鉴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核心”、“两个配套”、“一个保障”。“两个核心”,分别是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新村建设就是要形成村落村庄规划,农户适当集中居住;现代农业就是要与新村建设规划相联系,同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两个配套”,指是就围绕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配套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项目。通过“两个核心”、“两个配套”,这几年我们在地震灾区以外,呈现出水平不同的新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一个保障”是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型合作组织培育发展。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不少理论、政策上的问题需要深化研究。特别是我们又提出了要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县域经济学会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五要着力在研究推动连片扶贫开发、解决县域贫困问题上下功夫。按照2300元的扶贫新标准,到201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13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4%,181个县中176个县有扶贫任务。其中,列入省以上规划作为重点片区攻坚的86个县有贫困人口701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1.7%,贫困发生率为24.2%。除此之外的90个县,有贫困人口656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8.3%,贫困发生率为17.5%。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通过连片扶贫开发解决全省县域贫困问题、促进区域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些年全省也有一些实践和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六要着力在研究推动社会民生建设、营造县域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县域经济学会要坚持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把民生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领域,努力为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出实招、谋良策。要紧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部署,围绕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一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建设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县域经济学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社会学术团体,汇聚了各方面的人才,有县一级一线的领导同志,有市一级的领导同志,有省直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还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希望进一步发挥好这些优势,不断提高学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尤其是要进一步突出学会会刊和论坛特色,强化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这一主线,提高办刊办会水平。要深化专题调研,提出一些好的报告。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学会机构,搭好班子,建好队伍,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党委、政府的高端智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