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体制机制 实现华丽嬗变
绵阳市拓普果业开发有限公司 钟光昊
绵阳市拓普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2011年12月绵阳市拓普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创新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引领农户发展无花果产业,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经济,实现合作共赢。公司按照把土地变成工厂,加速推进土地流转;把农民变成工人,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把家园变成园林,加速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动态投资2200万元,建成以无花果种植、加工、研发为基础的农业化、专业化、现代化新型产业基地,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并搭建产品交流平台,每年举办无花果展示展销活动,既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又提高了公司知名度。
一、发展情况
2010年,公司发起人邓晶、唐显明、唐平考察了安县黄土镇方碑村、柴育村后,对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种植技术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倍感振奋,决策投资开发无花果产业。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6.3℃、降水量1260mm,独具无花果种植天然优势;毗邻绵阳机场、火车站,连接绵(阳)广(元)、成(都)渝(重庆)高速公路,接壤108国道,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融入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目前公司已规模流转450亩荒山坡地,建成无花果种植示范基地,引进玛斯义陶芬(美国)、布兰瑞克(法国)、紫果(日本)、波姬红、金傲芬、中国红6个无花果优质品种栽培,每年可扦插培育600至800多亩优良无花果商品种苗,提供市场移栽。
2011年12月,公司股东与3户无花果种植大户共同倡导,发起成立了绵阳市拓普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600万元。
截止2012年,公司建成3000㎡标准生产厂房,年生产果干160吨、果(叶)茶20吨、休闲凉果130吨,产值达到2000万元。
方碑村是魏宏省长的帮扶联系点。公司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黄土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依托合作社组织成员大力发展无花果,今年规划将达到1万亩。同时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果酒、香精、药物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精深加工,塑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发多元项目支撑,实行综合经营模式,实现公司集团化经营和农户增收致富发展目标。
二、主要做法
公司立足现代经营理念,确立了发展的高起点、严标准、成规模、塑品牌、拓市场的战略目标,与合作社成员建立起了利益共同体。公司引进现代管理制度,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和合作社成员培训,采取“七统一分”的利益联接机制:即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防虫、统一施肥、统一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实现了共赢增效目标。建立完善四项保障机制:即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动员合作社成员出资入股,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风险保障机制,合作社从盈利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保证金,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二次分利机制和奖惩机制。目前已带动152户种植农户出资入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多人。具体做法:
1、栽培、扦插培育6个国内外无花果优良品种,为果农提供优良种苗。
2、针对果农技术贫乏、管理经验落后等问题,不定期聘请果技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丰富农民举办专题讲座和技术培训。目前已培训合作社成员和其他农民1000多人,发放技术资料1000多份。除了开展课堂培训外,还经常组织果技专家等亲临现场进行咨询指导。
3、完成了在方碑村、柴育村建设450亩的无花果种植示范基地,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大力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为合作社成员销售无花果200多吨。
为了进一步提高果农收入水平,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加收入,合作社制定了四项保障措施: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产品。合作社与成员签订收购合同,按照每斤无花果高出市场价的10%全部统一收购,仅此一项合作社成员每亩增收600元。二是实行二次返利。通过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利润进行二次返利。三是实行价外补贴。合作社根据市场实时价格,按照每亩无花果1000至2000元的标准奖励成员,激励成员发展壮大。四是实行股份分红。合作社鼓励村组、农户以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按照2:2:6比例分成,实现了集体经济与成员收入共同增长。
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经验缺乏等原因,其合作致富优势还难以得到很好发挥。合作社将创新工作思路、开拓培育市场、提高科技水平、完善体制机制等有力措施: 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无花果的品质和产量。二是推进股份合作,新建1万亩高标准无花果种植示范基地。三是改造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无花果种苗场,为成员提供优质种苗,确保无花果产品质量,创名优品牌。四是建立各主体之间良好稳定的产供销合作关系。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强化法律保障,规范合作社管理,维护各主体权利不受侵害。要通过发放股金证、会员证和建立股金账等方式明晰产权,确立利益主体地位,有效保护合作社利益和农民利益。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规范行政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对合作社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活动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在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三是加大财政扶持,支持特色产业,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探索建立合作社发展基金。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增强素质能力,提高管理水平。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学习培训、考察调研,拓宽发展视野,提高合作社自身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完善运作机制,激发内在动力。一是建立共同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股金、实物、劳务等入股形式推行合作社股份制合作,形成利益共享、合理分配、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作社发展与农户增收“双赢”目标。二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三民”、“四自”原则,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三是建立项目决策投入机制。要提高项目科学规划水平,加强市场需求预测、经济技术分析,科学决策立项实施。四是建立完善服务机制。要健全内部组织,实行专业分工,努力提供成熟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五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三)发挥服务优势,提升带动能力。一是帮助合作社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走产业化发展路子。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拓宽产品流通渠道,为合作社成员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培训技术、小型维修等提供服务。三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产品销售网络,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生产、经营、销售等信息服务。
(四)发挥示范效应,增强资金聚合。一是降低对合作社贷款门槛,对合作社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通过合作社服务机制和示范带动效应,吸引工商资金投入,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