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应对“封库停建”、“围堰截流”等客观困难,坚持“以发展统筹移民,以移民助推发展”,力促投资拉动、项目支撑,狠抓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县域经济步入加快发展轨道。初步统计,GDP从9.3亿元增加到25.5亿元,增长1.74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0.24亿元增加到1.8亿元,增长6.5倍;固定资产投资从4.24亿元增加到40亿元,增长8.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1亿元增加到6.2亿元,增长4.6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2.57亿元增加到40.38亿元,增长15.7倍;金融存款余额从10.43亿元增加到61.59亿元,增长4.9倍。主要发展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初步形成石盘、宋家坝工业园区布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8个增加到20个;茶叶基地发展到15万亩,成为“全省优质绿茶基地县”;烤烟由恢复种植发展到2.2万亩,成为“全省烤烟基地单元县”;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1.5万亩,成为“水果产业基地培育县”。2009年GDP增幅首次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名上升7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坚持科学发展,整合政策、资金、智力资源,奋力求进,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实质性破解了屏山发展困局。2010年底,全县实现GDP20.69亿元,是1980年的54.5倍,是2000年的4.25倍;工业增加值45158万元,是1980年的189倍,是2000年的19.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是1980年的870倍,是2000年的36.1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12万元,是1980年的49.3倍,是2000年的6.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112元,是1980年的19.9倍,是2000年的2.3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558元,是2005年的2.3倍。
(一)通畅四方,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截止2010年底,县域对内对外骨干交通网络基本建立,镇、村交通状况有效改善。县内公路里程达到1306公里,其中国道34公里,省道109公里,县道198公里,乡道84公里,村道866公里。国、省、县道全部硬化,乡道硬化率19%,通村水泥路达到293公里。
(二)工业强县,工业经济长足发展。全县克服了封库停建的不利影响,围绕全市工业整体布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招商引资,结合库区企业迁复建,强力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全县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2010年底,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254万元,工业增加值45158万元,实现利税6575万元,解决就业3300人次,初步形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三大支柱产业。
(三)特色农业产业富民,农村经济取得突破。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稳定,农业产业化逐步推进,2010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产值共计141057万元。粮食播种面积29265公顷,粮食总产量129183吨。出栏肉猪28.03万头,增加0.76万头,增长2.8%,。肉类总产量3.15万吨,增加0.2万吨,增长6.7%。其中,猪肉产量2.22万吨,增加0.12万吨,增长5.6%。禽蛋产量2240吨,增长0.9%。以茶叶、林竹、水果、烤烟、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长足发展,茶园面积13.56万亩,产值11700万元,林地面积 91.94万亩,林业产值13216万元,水果11万亩,产值8453万元,烤烟21420亩,产烟2775 吨,产值4331万元。在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2元,是2000年的2.32倍。
(四)现代服务与金融,三产业茁壮成长。金融、通信、物流、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来繁荣发展。2010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7.91亿元和11.35亿元,是2000年的13.2倍、4.2倍,邮电、通信产值810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80万元。三产业总产值达到60337,比重比2000年提高10%。
三、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屏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特有的矛盾和问题。
(一)贫困山区、移民大县,仍然是屏山最大的县情。屏山县经济总量仅占宜宾市的2.3%,综合实力列全省181个县区的第141位。“十一五”末,屏山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屏山县移民安置任务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四川安置移民的86%,动态移民总数近6万人。
(二)发展严重不足和移民迁建时间紧、任务重,仍然是屏山最大的困境。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区位优势尚未凸显,区域竞争力较弱。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率低、人才匮乏等制约屏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向家坝水电站在2012年10月10日正式蓄水发电,移民迁建时间紧、任务重,移民搬迁安置、迁复建等工作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潜在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概率增大。
(三)资源匮乏、产业支撑不足仍然是屏山最大的制约。屏山库区建成后,淹没原来沿金沙江岸已经形成的热资源产业、公路桥梁、水利设施和相对肥沃的土地,移民后靠安置后的产业问题、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环境问题更加凸显。一是资源匮乏、产业支撑不足。屏山县地处小凉山余脉,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未根本改变;工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现代服务业尚在孕育中。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十年封库令停建、建设成本较高、财力薄弱等因素造成我县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三是产业品牌不突出,虽有部分农产品自主品牌,但是品牌不响亮、效益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四是农业经营粗放,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低、综合效益差,农民增收乏力。五是农民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小农意识使农民不愿离开土地或转让土地经营权,这就给农业产业化要求土地资源的相对集中相悖,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农村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经济发展缺少劳动力。六是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下步工作措施
(一)再审县情,再判形势明主题。屏山作为全国乌蒙山贫困片区重点县,资源匮乏、产业支撑力弱、发展严重不足;作为全省水电移民第一大县, “2012年5月基本完成移民迁建安置任务,确保向家坝水电站按期蓄水发电”目标要求不可更改,唯有背水一战、攻坚决战,才能实现移民“移得出、稳得住”的阶段性工作目标,而要最终实现“能发展、可致富”,更是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屏山也面临着诸多难得机遇,只要利用得好,就能转“危”为“机”,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强势发展。一是移民迁建机遇。100余亿元移民迁建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效应将在长期持续显现,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大提升、城镇化大推进,尤其是县城东迁后的区位大改观,使屏山直接融入宜宾半小时核心经济圈,为屏山科学有效布局生产力、重构产业、开放求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国家和省市战略辐射机遇。屏山处在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重叠交融范围内,对接“宜宾建设区域性经济强市”发展战略,能有效实现区域互动共进发展。三是极为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机遇。除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外,屏山还享有移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试点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省农业基地强县、全省烤烟基地单元县等系列独特优惠政策,可争取更多更大的资金、项目上支持,促进强势发展。四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机遇。随着区位改观,屏山有良好条件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可在国家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加速产业体系建设,在大变局中实现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二)再晰定位,再明目标升战略。 当前,要跳出屏山站在更宽视野、更高层次上审视屏山、思考屏山、发展屏山,发挥后发优势,创新求进、敢想敢为,全力建设川南生态经济强县。力争“十二五”末GDP在2010年20亿元基础上再造“两个屏山”即2013年实现翻番达到40-50亿元、2015年再翻番达到80-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两倍,居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县级综合评价指标排位在全省上升20位、全市上升3-4位。实现这一超常规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实施产业大重构战略。按照“一心、两园、两带、五支点,东西协调,全域共进”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实施产业大重构战略,将新县城建设成为能辐射带动100万以上人口的区域性商贸物流经济中心;利用东部新发产业园和西部中太产业园平台,推进产业聚集、错位、互动发展,形成两极带动;精心构筑以工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导的岷江经济带、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金沙江经济带,以库区书楼、大乘、新安、龙华、中都五镇为支点,推动全域共进。二是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抢抓列入全市“两化”互动试点契机,推进新县城产城园一体化发展,加快“两化”互动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全力推进库区重点淹没企业“以迁促强,升级发展”;建立库区规下企业集中迁建孵化园,培育规模发展;对磷化工、机械制造、轻纺等优势企业实施集中扶持发展;充分利用工业集中区的综合优势,尤其是“落地电”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定位,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原则,引进大型核心项目带动配套产业聚集发展,或以关联产业成园整体承接方式促进工业的爆发式发展。“十二五”末,力争县内建成100亿产业园区1个,促进移民充分就业,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新县城聚集。另一方面,突出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围绕“山水森林宜居城市,宜宾百万人口大都市重要组团”定位,坚持市政配套、功能分区、城市管理等相结合,把新县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的要素聚集高地和县域经济的发动机;集中打造好书楼、新安、中都、龙华、大乘五个重镇,形成县城集中牵引、县域腹地五重镇辐射带动的城镇经济支撑新格局。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从19%提高40%以上,为工业化提供有力的要素配套及市场体系。三是实施“三色产业”振兴战略。利用全国乌蒙山贫困片区重点县等政策支持,振兴白色、绿色、金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白魔芋,将基地由4万亩增加到8万亩,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将总产量由1.2万吨提高到8万吨;延伸产业链,发展白魔芋深加工业,形成10亿元产值的白色产业。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和基地发展,使优质茶园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培育1家国家级、2-3家省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林竹基地发展,形成以茶叶、林竹为主的产值达10亿的绿色产业。加快再造以龙眼、椪柑为主10万亩库区第二特色水果带,扶持水果储运加工配送企业发展;推进“烤烟单元县”建设,形成10亿元产值的金色产业。四是实施旅游大开发战略。把旅游发展作为优势优先产业来抓,快速构建“1234”旅游发展新格局。即 “一城两区三镇四文化”,以新县城为中心,充分开发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家坝库区景区,重点打造龙华古镇、书楼温泉(川南历史文化遗址)、清平彝族风情园景点,深入发掘金沙江文化、三国文化、客家文化、彝族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和向家坝库区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二五”末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五是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坚决突破资源匮乏、要素不足发展瓶颈,扩大开放合作,借势借力发展。选优配强招商队伍,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商会、协会的合作,创新采取委托代理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鼓励投资的政策体系,设立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打造亲商、兴商、活商、留商软环境。推进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对接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利用中太产业园平台,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原则,推进与马边、雷波、滇东北资源富集区的合作,实现磷矿资源的“无中生有”。
(三)再强基础,再造优势固保障。一是倾力强化四大发展基础。完善系列规划:加快开展新县城为中心的20平方公里产城园一体总规修编和新县城江北片区12平方公里城市拓展区及王场工业组团产城一体控制性详规、屏山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库区旅游发展规划、乌蒙山区屏山项目规划、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规划等系列发展规划编制,奠定科学发展的基础。提升交通基础:围绕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建成宜屏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乐宜高速连接线等凸显区位优势的重要对外通道,配合建成成贵高铁及屏山高铁站,配合推进宜攀、仁沐高速公路建设;升级屏楼、楼安、龙商等公路,加快建成新安至龙华、龙溪至新安等旅游公路;构建纵横全境、贯通成渝,畅通川滇及攀西的交通体系,强力提升产业承接、资本进入和资源开发条件。园区集聚基础:将新发产业园创建成省级“移民就业产业示范园”,形成特殊的用地、用电、税收等政策支持平台,全面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力提升企业入驻发展条件及产业承接承载能力。项目管理基础: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项目中心,实行县级领导、部门、乡镇分工责任制,强化项目的挖掘,论证、包装、储备工作,每年必须保持500个以上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储备,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二是着力打造两大发展优势。可持发展的能源新优势:推进省水电集团屏山川南电力调度中心建设,利用该中心整合周边小水电资源开发和输变电网络建设,力争“十二五”新增引入电力30万千瓦以上,使全县可调用电力达到50万千瓦以上;全力争取三峡公司和省政府支持,实现每年不低于15亿度“落地电”后扶电量到县并给予特殊优惠电价政策。以充足而廉价的能源吸引产业转移,促进承接发展。发展用地优势:国家土地政策日趋严格,用地指标不足已成为各地发展的“瓶颈”,拥有用地指标就有加速起飞的空间。既要充分利用库区移民后扶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全力争取三峡公司和中南院支持,帮助有效解决产业发展配套用地问题,向国家“要”空间;也要通过加大土地整理、创建省级“移民就业产业示范园”等措施,向省市“争”空间;也要严格控制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盘活城镇及园区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向自身“挤”空间。力争“十二五”期用地指标达到1万亩。三是拼力提升三大保障水平。发展资金保障:强化城镇经营和公共资源出让,增加财政收入,挤出发展资金;清理国有资产,交由城投公司抵押融资,筹集发展资金;加强土地的储备,以存量土地抵(质)押融资,滚动发展。人才资源保障:争取省市对屏山县紧缺人才的对口挂职支援;以优厚待遇引进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以有计划分批次送干部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和发达地区挂职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驾驭经济工作和促进发展的能力。组织领导保障:建立全党抓经济,人人有任务的考核机制,形成“发展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和“不找任何借口,请给我结果”的干事、创业、发展氛围,让已锻造成为“决胜迁建”铁军的干部队伍转变成为推进屏山经济“强势崛起”的新铁军,把“三年再造一个屏山”变为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