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青川县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浙江人民的无私援助下,青川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把青川建设成为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着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快改革开发步伐,坚持突出项目,壮大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作主基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统筹城乡发展,打赢打胜了“5.12”特大地震、冰雪灾害、特大山洪泥石流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战役,在地震废墟上建起了一个新青川,全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回顾近几年青川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综合实力增强。2011年底,全县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亿元,是震前的1.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9亿元,是震前的3.6倍;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是震前的3.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5亿元,是震前的2.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是震前的4.9倍。2012年1-9月份,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亿元,增长1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亿元,增长21.2%,居全市第一;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7684万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2元,增长16.5%;农村人均现金收入3710元,增长17%。

(二)发展全面提速。十一五时期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起伏跌宕,2008年受“5.12”特大地震影响,经济增长大幅下滑,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13.79亿元下滑到2008年的11.52亿元,下降达22%。灾后恢复重建,青川县委、县政府抓住重建契机,实现2009年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上升达到13.52亿元、15.94亿元,增长15.8%17.3%;2011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20.1亿元,增长14.9%,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得到了全面提速恢复

(三)质量显著提高。我们把提高县域经济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45.719.734.6优化调整到30.831.337.9实现了二产超一产的历史性突破,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11.6、3.3个百分点。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日显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9667万元提升到2010年的3.14亿元,年均增长5138.8万元,增长35%。期间:中哲集团、青云上锰业、天运金属等一批重点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山东高速、青博木业、川珍实业、蓉成制药、恺峰水泥等市列重点企业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11,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5万亩,投产面积达10万亩,茶叶产量2335吨,增长26.8%。全县段木黑木耳总量1240万棒,栽培袋料香菇5000万袋、竹荪4200亩,食用菌总产量达3315吨,增长45.7%县域财政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全县域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1.04亿元,是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的7.7倍

(四)后劲逐步增强。一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县域规模以上企业26家,其中亿元企业达4户。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23816万元,增长30.8%,是2006年的3.87倍;实现利润3131万元,增长40.7%,是2006年的3.82倍。二是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我县用好用活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年新引进项目14个,协议签约资金34亿元,是2008年的1.55倍,实际到位投资12.8亿元,是2008年的3.46倍。三是县域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十一五”期间,因灾后恢复重建影响,全县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亿元,是地震前青川累计投资的3.4倍;尤其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拉动经济增长近7个百分点四是项目建设大幅增加。2009年-2010年底,我县累计完成灾后重建项目投资215亿元,累计开工项目913个,累计完工项目845个,成功构建住房、城镇、交通、防灾减灾、供电、通信、公共服务及产业发展等八大体系建设。五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71元,比2006年增加1745元。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统筹城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独具生态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一是抓住重建契机,全面推进“五园五带”特色产业发展,建成5个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和5个特色产业带和“72个示范片”。二是进农业产业化。以食用菌、茶叶、水产品、干果油料加工为重点,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全县达到29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4个,为全市第一。三是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灾后重建以来,农村“水电路气医学”等条件进一步改善,新改建防洪堤85公里;完成县城110KV变电站重建,改造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7座,完成农村电网灾后改造,变电容量增加5倍;重建县级公路457公里,通村公路900公里;新建学校55所,医疗机构301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2%,实现农村低保保障对象10436户16408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5500人,全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四是努力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充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挂包帮”活动等教育作用,抓好党员干部模范先锋和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的新型农村带头致富人,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助农增收、致富还贷”。

(二)突出项目拉动,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经济。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不断加快骨干企业培植,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了新型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抓好大项目。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来抓,使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开工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度快的良好态势。二是抓好大产业。积极改变过去产业雷同、“小而全”的发展格局,立足资源、区位等优势,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大胆进行体制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形成了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以化工冶炼、农产品加工、建材制造、医药及新能源发展为主的支柱产业,拥有川珍实业、山东高速、青博木业、蓉成制药等四家亿元企业。三是抓好大载体。按照“一园多区”模式布局,规划建设了以竹园经济开发区、青川石材加工产业园、青川食品产业园、青川现代农业产业园、青川水产品加工基地、青川小企业创业园以及飞地园区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区为布局的青川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的工业平台。

(三)突出生态旅游,带动繁荣现代服务业。一是以创建“生态旅游强县”为目标,依托我县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全力打造唐家河、青溪古城、东河口等旅游亮点,实现生态游、休闲游、红色游及遗址游的旅游新格局。二是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大的亮点,农家乐不断发展壮大,已拥有星级农家乐116户,新青川大酒店、摩天岭大酒店、青溪宾馆等一批现代化星级酒店正配套建设。2012年上半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121万人次,同比增长6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亿元,同比增长58.9%。三是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商贸流通业,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截至目前,我县已陆续引进申通、圆通、韵达等多家快递公司,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电子商务网站上青川土特产销售贸易不断增长,全县个体工商户达6731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507万元,比2010年增长16.4%。

(四)突出交通建设,着力解决瓶颈制约的问题。以川陕甘三省交通网络的基本布局为依托,近年来,我县强力推进干线公路网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联网升级,支持兰渝铁路、广甘高速、西成铁路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广平高速项目建设,做好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广大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交通运输的需求。近几年,我县已完成境内105省道改造、竹园—金子山出口公路改造、竹园至凉水公路保通改造工程,木鱼至乔庄快捷通道、凉水至乔庄、凉水至前进主干公路改造工程等。“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新增公路里程799公路,其中县级公路163公里、乡村公路636公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出行便捷快速的青川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新网络,融入“成绵广”交通经济圈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青川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在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发展后劲上成效显著,但与省、市实现经济大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较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二是财政压力较大,企业投融资困难多,保运转和搞建设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三是对外开放的水平较低,招商引资的层次不高,支柱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四是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社会稳定、计划生育、节能减排等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我将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资源加工型项目为主。一是做大做强食品加工工业。扶持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块头,形成产品系列,搞好与全国知名品牌的嫁接,提高产品品质,实现超常规发展。二是改造提升建材产业。在大力发展现有水泥、石材等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的同时,致力开发新的建材产品,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三是优化升级化工冶炼工业。充分利用我县矿产资源优势,加强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化工产品,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提高化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培植名优产品。四是提升旅游精品打造。依托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举办唐家河紫荆花节、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营销活动,完成景区基础配套建设,培育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健全旅游市场体系,实现县城AAAA级旅游景区、青溪古镇AAAA级旅游景区及白龙湖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5个AAAA级旅游景区。

(二)建好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变布局分散为相对集中,促进资源共享,降低投资成本,更好地吸引外资。当前,我在园区建设上一是坚持做到精心布局,做好规划,统筹安排,适当划分功能,对园区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坚持创新管理体制。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实行市场运作。三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吸引龙头企业进入园区,促进本地企业向园区聚集,发挥园区聚集效应,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工业经济板块。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抓龙头,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扶持力度,形成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二要建基地,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食用菌、茶叶、风景银杏、畜牧、水产及木本油料等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基地建设,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建设。三要强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库除险加固、土地开发整理、小流域治理等农业重点工程。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规划等契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