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我县打造成经济强县、旅游强县、文化名县、生态宜居县。重点抓好红色旅游、烟业、剑门土鸡等特色产业,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60.7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0.22亿元、19.76亿元和20.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3.3:32.5:34.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1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扎实推进好新农村建设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4.39亿元,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五年增收。我们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为抓手,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独具剑阁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一是抓好特色基地建设。以设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粮油、畜禽、林产、烤烟、海椒等特色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烤烟规模种植达到7.3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新建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37个畜禽生态养殖小区。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69个,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65个,柏吉木业有限公司“柏吉”牌实木家具获国家知名品牌。三是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水电路气医学”等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实施扶贫新村89个,总投资57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50万元。整治村组道路266公里,整治病险水利工程198座(口),民居改造4527户,建沼气池4950口,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个。全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四是努力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抓好“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创业培训,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4200余人,按培训专业转移劳动力3871人,实现劳务扶贫培训转移率达92%以上。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的新型农民。全县劳务输出2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17亿元。
(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经济
我们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不断加快骨干企业培植,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了新型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15.79亿元,增长46.1%。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2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98%。一是抓好大项目。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来抓,使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开工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度快的良好态势。二是抓好大产业。积极改变过去产业雷同、“小而全”的发展格局,立足资源、区位优势,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大胆进行体制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形成了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三是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的工业平台。
(三)加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我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链接巴蜀与中原的剑门关蜀道(古称“金牛道”);有“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有中国产生最早、规模最大的鹤鸣山摩崖道教石刻造像;有国内保存最完整、吴道子画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有“川北第一温泉”—剑门关天赐温泉。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县迅速启动旅游业重振工程,通过一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灾后重建。剑门关景区在原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跻身国家百个红色经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行列,“三国蜀汉文化寻踪”线路成为国家精品线路,国家级称号达到8个。剑门关景区重建结束后,旅游经济的异军突起,加速推进了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2010年全年接待旅游252.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68亿元,占全县GDP的13.9%,在四川省旅游景区经济总量中排名第七位、增速排名第一。建成剑雄、志公等乡村旅游型生态小康新村12个,辐射带动农村烤烟、生猪、剑门土鸡、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景区与新农村互动发展。
(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共有公路5241.289公里,其中:国道108线98.098公里、省道302线57.15公里,县道887.447公里,乡道 439.023公里,村道544个行政村3746.449公里,专用道路3条13.122公里;二级公路236.581公里、三级公路80.125公里、四级公路1799.909公里、等外级公路3124.674公里;沥青混凝土535.466公里、水泥混凝土582.959公里、简易铺筑路面528.939公里、其他路面3593.925公里。全县有隧道2个(剑门关隧道1145延米,金子山隧道1705延米);县级客运站2个,农村客运站27个,客运班线车辆398辆,公交车26辆,出租车80辆,全县60%的行政村通班车。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08年以来,我县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县城投入超过10个亿,各乡镇投入1.29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完善城镇功能。
三是切实抓好城乡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一江两带”、“五大组团”空间布局,对县城总规规进行修编,县城规划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按照山水森林旅游城市定位,投资2400万元完成了县城主要景观带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同时,抢抓灾后重建重大历史机遇,投入1200万元,对除新老县城之外的55个乡镇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和修编,全面完成23个建制镇控制性详规编制,对100个有示范作用的重点中心村编制了总体规划。突出规划刚性约束,按照“建管分离”原则,成立了县城镇管理局,作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机构。同时,在各建制镇整合村建、国土、交通执法等站所职能和人员,成立了乡镇城管中队,构建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城乡规划管理监督体系
三、主要问题
我县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与省、市实现经济大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工业经济发展方面
一是投入乏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企业入园的需要,导致项目落地难。二是融资难。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自身发展、管理水平和抵押物没有达到银行要求。三是用工难。主要原因在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企业生产不稳定,务工人员工资水平要求较高,对本地企业不了解等。四是原材料缺乏,不能满负荷生产。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开发不够的原因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另因原料市场管理原因,没有充分有效利用我县资源,增加了企业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
(二)农业经济发展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较低,农民的小户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销售缺乏有效对接,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未能充分承担起链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农户缺乏经济发展的项目和资金、技术。三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四是支柱产业缺乏。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我县是省定贫困县,秦巴山连片扶贫县,汶川地震重灾县,地方财力十分匮乏,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乏力。
(四)商贸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县商贸物流业总量、规模偏小,比重偏低,发展水平和档次不够高,对外影响力、辐射力还不够强。我县批发零售等传统商贸流通业仍居主导地位,新兴的仓储物流及高端商贸流通业态市场发育不足,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五)是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社会稳定,节能减排等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政策,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给县级政府更多的调节余地。
二是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对县域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融资担保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是中央、省应加大盆周山区扶贫力度,资金重点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以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
五是中央、省应从政策支持方面加大盆周山区扶贫,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推进盆周山区县加快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