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苍溪县“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四园”驱动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自西晋太康置县至今已历1726年,因“树浓夹岸、苍翠成溪”而得名。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789个村(居),总人口79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是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原产地、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气勘探开发会战地,属“三区三地合一、潜力活力巨大”的生态低碳县。“十一五”以来,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四园”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全县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1年完成生产总值72.4亿元,是2005年的2.63倍,年均增长12.8%,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1.7%、14.2%、12.5%,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2.0:35.7:3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5亿元,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29.0%;固定资产投资86.1亿元,是2005年的7.6倍,年均增长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39元,年均分别增长16.7%和15.9%。2011年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在全省上升12位,实现二产超一产的历史性跨越。

一、我县经济发展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以工业园区为核心,突破发展工业经济。坚持“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思路,大力实施工业“三个百亿工程”,突破发展工业经济。及时调整工业园区拓展方向,统筹和吸纳民间资金达2.1亿元,启动建设紫云工业园、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建成110KV变电站,日处理3万吨污水的石家坝污水处理厂进展顺利。新增园区面积3200亩。工业园区入驻项目85个,承接企业32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亿元。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实施工业项目149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家、亿元以上企业10家。培育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8个。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1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9%、29.4%,是2005年的5.3倍、8.0倍。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19.4%提高到38.7%。

(二)以新区拓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着眼“县级市”和“中等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编制完成县城、乡镇场镇、县域新村等总体规划。加快新区建设,建成了杜里坝、肖家坝、赵公坝河堤和江南干道二期等控制性工程,杜里坝市政基础设施及景观工程BT项目开工建设,嘉陵江二桥、三桥加快推进。县公安局等13家县级单位迁至新区。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3.5平方公里。攻坚推进麻纺厂等片区旧城改造,建成县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建成全省首批文明县城和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对乡镇集镇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18.4%提高到25.5%。完成元龙、三九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建生态小康新村278个,新村覆盖面从2005年的37.8%提高到57.2%。迎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会议在我县成功召开。

(三)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努力保持投资增长。坚持把抓发展落实到抓项目抓投入上,千方百计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亭子口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实现导流明渠截流,第一台机组正在安装,2013年初投入发电。苍溪航电第二台机组发电。东河流域六级电站全部建成。广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兰渝铁路加快建设。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布井126口;中石化元坝气田开发正式启动。乐园水库召开建设动员会。国道212线肖家坝至跃进桥段改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争取重建资金39.6亿元,推动了116.1亿元的重建项目实施。17.2万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1.9万户住房重建在全市率先完成,1159个重建项目全面完成。杜里坝河堤被评为全市灾后重建十大经典工程。2011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06个,到位资金160.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7倍、1.9倍。

(四)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猕猴桃、雪梨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三井、天新、柳池等9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及40个千亩园区、10个畜牧产业园,带动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6万亩、标准化养殖小区436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雪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级育肥猪标准化示范区。红心猕猴桃获得欧盟认证,被确定为第十一届西博会官方唯一指定水果;苍溪雪梨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3.2%,是2005年的1.6倍。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9家、规范化专合组织208个,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14家、151个。粮食年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五)以乡村旅游为带动,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区位改善优势,大力开发红(革命老区)、绿(生态家园)、蓝(生态库区)“三色”资源,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红军渡·西武当山、梨博园分别建成国家AAAA级、AAA级景区,九龙山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快嘉陵江“一江三湖”、九龙山·望天观、云台山等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建成梨博园接待中心、苍溪国际大酒店等高端宾馆5家。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县。成功举办了十届中国·苍溪梨花节,2010年“中国·苍溪梨花节”被评为全国“最受公众关注文化节庆”。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8.4亿元,比上年增长67.4%,是2005年的12.2倍。完成县城及中心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建成“农家店”640家,实现“下乡”产品销售收入5.5亿元。培育限额以上流通服务企业42家,比2005年增加23家,其中亿元企业2家。

(六)以财政金融为支撑,不断增强保障能力。积极应对收支矛盾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推进发展两不误。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2011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1亿元、总支出28.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0.2倍、5.6倍。争取到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和转移支付74亿元。完成“普九”债务化解,消化各类债务6.8亿元。兑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公务员津补贴、事业工勤人员奖励和生活补助。组建县国投公司,引进新安融资担保公司,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融资1.7亿元。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发展,采取BTBOT等方式,建设杜里坝市政基础设施及景观工程、嘉陵江三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创建,2011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1.5亿元、43.4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4.3倍、2.6倍。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体制制约,经济调控较弱。县级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手段不足,能力不强,这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在财税金融方面的调控手段不足。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财税上实行分税制,国税、地税实行垂直管理,县级政府没有自主权;金融机构发放贷授信款额度的审批权在市以上,对县一级的立项文件不予认可。县内企业贷款难问题、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难题,都与县级政府缺乏相应调控手段有极大关系。二是利用土地、物价等手段干预经济能力不足。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县一级对土地的使用没有自主权。目前,我县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指标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价格管理权限集中在市以上,县级主要是执行。三是监管和调控市场的手段不足。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部门属垂直管理部门,县级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能力有限。

(二)投资体制制约,拉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县域经济大都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但县级投资的自主权十分有限,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是对项目资金使用的限制。国家和省的支农项目都是各涉农部门分散安排,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性质做了硬性规定,客观上存在资金使用管理部门化,不利于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二是投资项目的审批限制。县级政府对项目的审批权限较小,对不需要省或国家财政预算内投资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类专项建设资金以及国债投资、不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外债项目审批权仍然集中在省市,程序繁琐,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三是项目资金配套能力弱。目前,国家和省的许多项目仍然要求地方政府要配套,作为贫困地区财政薄弱,配套资金难于落实,客观上容易产生新的债务。

(三)审批体制制约,工作效率偏低。行政审批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现在的行政审批体制,县级审批权限较小,大量的审批权限集中在中央、省、市,审批层次多,信息不畅通,影响工作效率。近年来,国家为加强宏观调控,陆续把监督、执法等管理权限上收,一些执法和监督部门站在部门利益的角度,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淡漠,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一些项目审批部门,在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用途和管理上,提出繁多的限制条件,使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难度增加。同时,行政管理半径过长、行政审批层次过多、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影响了审批效率,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比如,建设项目征地审批时限过长,致使一些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建设,影响了经济发展。

(四)财政体制制约,财政压力加大。一是财权与事权失衡。财税体制改革后,只是对各级的财权进行了划分,但没有科学严格地界定事权,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职责全在县级政府,但配套的财政支持没有完全到位,县级财力严重不足,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维持正常的机构运转和工资发放,公共支出和生产建设性支出难以保障,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财政管理方式引发矛盾。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确定了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下管一级财政,即省管市、市管县的模式,这容易使市、县两级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开辟新的生产项目等方面产生矛盾。三是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形成的债务压力。税费改革前,我县农业税、特产税、提留统筹和各种集资将近2亿元;税费改革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虽然逐年在增加,但乡镇每年支出差口仍有加剧的趋势,基层运转十分艰难。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适当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可以下放到县一级,以增强县级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宏观调控能力。一是适当扩大县级部分税权。在地税分成上县可多留一些,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等税种省市分成比例可缩小一些,适当扩大县级比例;对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上划市部分可留县,以增强县级可用财力。对企业税收的减免可以有一定的权限,以利于县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二是适当下放土地审批权限。省上可下放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的农用地转用审批权限。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预审工作可与项目可研及立项审批同时进行,缩减工作时间。对“金土地”工程项目变更审批权可下放市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适当扩大县级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未来几年,随着我县亭子口水利枢纽、天然气勘探开发等重点工程的加快建设,我县将进入项目建设信贷投入集中期,新农村建设、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信贷需求十分旺盛,上级金融机构应给予县级银行更多的信贷限额,更多的贷款管理权限。金融机构对县备案或核准的项目立项文件应予认可,方便信贷业务的开展。四是适当下放一些证照办理的审批权限。省级部门可以将一些证照的审批下放,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政务环境。

(二)建议适当下放项目审批和核准权限。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当下放项目的审批和核准权限,逐步实现项目直报、信息直达,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一是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对不需要省或国家财政预算内投资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类专项建设资金以及国债投资,不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外债项目,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省不再审批。对不需省审批的项目,采取按类分别下放审批权限:属竞争性项目,由县(市、区)自行审批;属企业出资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属外商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由市(州)审批;公检法司类项目,全部由市(州)审批;社会发展事业类投资5000万元以下项目,由市(州)审批。二是对省保留审批的项目,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其立项、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审批环节可视不同的行业或项目性质合并审批,或委托市(州)审批。对于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对少数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是否关系经济安全、影响资源环境、涉及整体布局等公共性问题进行核准,对严重影响环境项目进行审批。其它项目均由审批改为备案。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目前须经市(州)审批或由市(州)管理的,改由县(市)自行审批、管理,报市(州)备案;须经市(州)审核、报省审批(审核)的,改由县(市)直接报省审批(审核),报市(州)备案。三是下放项目核准权限。省级核准以下企业投资的城建项目:包括城市供水项目、城市道路桥梁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等一律由项目所在地县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省级核准限额以下企业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体育、娱乐项目一律由项目所在县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三)建议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扶持力度。制定财政、税收等鼓励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措施,逐步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支持力度。按照事权与财权对等原则,中央和省财政应承担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等职责;整合中央和省支农资源,建立专项支农预算和国土与环境保护基金,重点支持农田、农村水土保持、环境维护与治污等,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规范一般性(均等化)转移支付方式和制度,确保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建立起良性的县乡行政体制。二是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规范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各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加快资金周转速度,财政资金调度和专项资金拨付及时足额,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三是切实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由于费税改革前后财力差口较大,又加之中央不允许催收农民历欠,乡村两级债务消化没有财力支撑,中央应加大对基层政权的转移支付力度,努力化解县乡村债务。对村一级历欠进行分类,属历年欠缴的税费形成的债务应由中央、省和地方分级负担消化,属农村教育附加的历欠应由省级财政消化,属提留统筹的历欠应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消化。今后涉及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应区别对待并逐步实施,杜绝新增债务的发生。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