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汉源县融入成都、链接攀西、辐射康藏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一、汉源基本县情

汉源县位于雅安市南部,幅员面积2382平方公里,33个乡镇(含5个少数民族乡),191个村、19个社区,现有人口32万。东临乐山市金口河区和眉山市洪雅县,西靠甘孜州泸定县和我市石棉县,南连凉山州甘洛县,北依泥巴山与荥经县相接。海拔550米至4021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7.9℃,光热充足,无霜期长达300天,年平均日照145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26毫米。汉源既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瀑布沟水电站库区移民县、“5.12”汶川特大地震国定重灾县、省定贫困县、涉藏维稳县,也是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和革命老区县。汉源县水力资源丰富,装机360万千瓦的瀑布沟水电站和装机66万千瓦的深溪沟水电站均位于县境大渡河上。汉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铅、锌、锰、磷、钾等为主,其中铅锌矿储量达1731万吨,而且品位高。汉源是传统山区农业县,全县农村总耕地面积24万亩,盛产花椒、水果、蔬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作物,有“花椒之乡”、“花海果都”之称。

二、近年工作概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湖北人民的无私援助下,汉源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挑战极限,背水一战,夺取了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战“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全县各项工作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一)瀑电移民工作取得重大胜利。近年来,汉源移民工作十分艰辛,县内外2500多名移民干部和全县32万各族群众以蓝缕开疆的历史担当和背水一战的无畏勇气,以民生为重以疏导为主,排除一切障碍,压倒一切困难,打赢了堪称天下第一难的移民工作大会战。搬迁安置了10万移民,建设了250万平方米的房屋,重建了一座全新的县城,交通、电力、广电、通讯、工矿企业等专项迁复建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瀑布沟水电站、深溪沟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标志着汉源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 

(二)灾后恢复重建目标胜利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汉源“远距烈度异常”,成为39个国定重灾县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我们迅速反应,紧急救援,全力抢险,把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之后,全力开展了灾后恢复重建伟大实践。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汉源取得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全县恢复重建项目538个,规划总投资116亿元,目前已全面完成。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设施发生历史巨变,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成为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最美丽的建筑。

(三)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跨越。我们在抓移民工作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狠抓经济社会发展不放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旅游三产蓄势待发;社会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五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2011年达到41.5亿元,是2006年末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1.6亿元,是前五年总和的4.3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39.729.031.3调整为2011年的23.250.026.8 ;工业化率从2006年的14%提高到2011年的32%;城镇化率从2006年的22%提高到2011年的28%2011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74.8%;农民人均纯收入5542元,同比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万元,同比增长16.4%。根据省统计局对2011年全省173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价汉源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名第98位,较2010年上升33位;在全省山区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名第17位,较2010年上升9位,荣获“全省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

今年19月,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6.1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工业增加值17.48亿元,同比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7亿元,同比增长44.1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03亿元,同比增长25.12%;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66亿元,同比增长77.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3.94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0元,同比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682元,同比增长16.95%

三、“十二五”发展展望

“十二五”期间,汉源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基础薄弱、贫穷落后、发展不足仍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造血功能差、思想观念陈旧、要素吸附能力弱仍是我们的主要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移民后续工作繁重、灾区振兴困难较多、民生改善任务艰巨仍是我们的最大实际,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创新发展能力较弱、维护稳定压力较大仍是我们的突出矛盾。但同时,汉源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汉源具有“融入成都、链接攀西、辐射康藏”和连接成渝经济圈、攀西经济带的区位条件,以及独特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特别是经过多年来的奋斗与发展,汉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干部群众思稳定、求团结、盼富裕、谋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加快发展基础坚实。为此,在2011年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富饶和谐新汉源”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把汉源建成大渡河流域区域服务城市、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后续发展示范县、国家绿色能源基地县、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山区经济强县,2016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8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493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

四、重点工作情况

(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5000万元,重点打造以县城非建设区为中心的环湖区域和国道108沿线、流沙河沿线“一点两线”的观光农业带。科学编制大渡河区域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区域科学发展等规划,建成水果基地23万亩、蔬菜基地12万亩、花椒基地9.5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不断壮大。认真落实扶持和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五丰黎红、大渡河食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大力推行“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联营模式和“超市+协会+农户”等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培育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2个。同时,今年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确定在大田乡新堰村,双溪乡申沟村,清溪镇顺利村,九襄镇红光村、三强村实施,共投入各类资金6600万元,用于发展花椒、白凤桃等特色优势产业,解决农房新居安置点道路硬化、堰道三面光、联户路硬化和农房风貌等方面。

(二)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7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47.9%2011年达到45亿元,是2006年末的7倍;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速48.7%2011年达到43亿元,是2006年末的7.3倍;工业化率从2006年的14%提高到2011年的30%;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26%提高到2011年的91%。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雅攀高速建成通车等优势,抢抓瀑电迁复建机遇,重点打造以水果、油类、肉食品加工为主的甘溪坝食品园和以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建材等为主的万里工业园,努力建设百亿产值工业园区。

(三)第三产业日益繁荣。近年来,我们着力把第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来培育。全面完成旅游资源普查;编制完成汉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清溪古城保护开发规划、汉源湖水上运动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推介招商、旅游行业日常管理等工作;启动旅游码头和观光渔业项目招商,开展酒店和农家乐星级评定。设立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完善旅游区配套设施,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资开办度假村、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积极举办梨花节、樱桃节、花椒节以及艺术家采风、体育赛事等活动,充分发挥会节效应,着力打造“春赏花、夏赛舟、秋品果、冬沐阳”的四季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及配套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民进入旅游产业链,真正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富民。同时,加快发展商贸流通、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行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惠民工程拉动消费作用明显。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行业持续繁荣。今年1-9月,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2亿元,同比增长7.0%

(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依托,以建制镇和迁建集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具有汉源特色的城镇体系。基本完成移民迁建县城、集镇、安置点建设,新建了1个县城、6个集镇、34个安置点。6万多移民实现搬迁安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设、住宅建设初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与中规院、重庆大学设计院、清华大学设计院等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的配合服务工作,完成汉源县总体规划修编、九襄镇总体规划修编和乌斯河、唐家、前域等乡镇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规划以县城为中心,九襄为副中心,清溪、宜东、大树、乌斯河等重点场镇为节点,九襄—宜东,县城—九襄—清溪,县城—大树—乌斯河为发展轴线,逐步形成“中心、副中心打造提升、四点突破、沿轴线开发、协调发展”的点轴开发和梯度开发相结合的城镇空间开发格局,努力形成“一中一副三轴四重”的城镇布局。加强城市景观带建设,大力推进园林城市绿化工程,打造沿环湖路湿地公园,塑造具有汉源特色城市自然景观风貌格局。按照“两化互动”的要求,坚持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利用城镇功能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

(五)民生和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汉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确定每年将新增财力绝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目标是“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县通村公路建设,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县通乡公路建设”,目前已开工建设333个乡镇121512公里通村公路;大力开展“绿满汉源”行动,绿化面积达32万余平方米。不断巩固教育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启动实施农村学生营养计划,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全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全县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人数692人,居全市第一。医疗卫生事业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得到落实。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绿满汉源”行动,大力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六)社会安定团结局面向好。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采取“广排查、细研判、深化解、严稳控”的工作措施,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抓手,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县城为契机,规范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办法,加强县城、集镇和安置点的管理。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解决日常化,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及时化,打击违法犯罪态势强硬化,深入开展领导大接访、县级领导包案带案下访活动和以“千名干部进万家”为主题的党员、干部亲民爱民活动,“执行力建设年”活动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2007年至今,汉源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维护稳定先进县”。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