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兴文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科教立县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地质灾害、低温雨雪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强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科教立县”发展战略,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经济指标。
    一、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1亿元,是2005年的2.45倍,年均增长1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532元提高到1143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是2005年的5.98倍,年均增长4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8亿元,是2005年的7.17倍,年均增长38.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26亿元,是2005年的5.33倍,累计完成81.11亿元,年均增长39.8%;五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92亿元,年均增长46.2%;实现外贸出口41.5万美元,增长72.9%;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83亿元,增长1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2009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二、产业培育成效显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4.5∶30.1∶35.4调整为2010年的25.3∶43.2∶31.5。工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工业园区建设突破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8户,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6户,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2%;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四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6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余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加快发展,被表彰为“十一五”期间宜宾唯一的“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8.37亿元,是2005年的3.9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66亿元,是2005年的2.4倍。
    三、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五年城乡建设累计投资33.6亿元,城乡水、电、气、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和市级文明县城,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喜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建成省市示范新村16个,城镇化率达28.7%,比2005年提高9.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248元和5027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7298元和2360元。
    四、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口、卫生、国土资源、环保等工作扎实开展,应急救援、救灾救助、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治理,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成功摘掉“全国外流贩毒和毒品危害重点整治县”帽子,成功创建为“省级平安县”。
    五、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民族工作不断进步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2009年3月我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完成了《兴文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工作并即将评审,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扶持力度,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承前启后之年,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一年来,我们按照“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和“项目支撑、投资拉动”的工作主题,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2%。
    一、项目支撑,投资拉动成效显著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促大发展”的理念,全力做好项目投资工作。2010年,全县确定了涉及工业、农业、旅游、城建、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四个一批”项目共99个,总投资269亿元;确定县级重大项目22个,总投资22.71亿元;市级重点项目6个,总投资6.67亿元;共争取到石漠化治理、廉租房建设、垃圾处理厂、特殊教育学校、城镇供水管网设施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马铃薯标准化栽培和良繁基地示范县、扶贫连片开发试点等33个国家投资项目,总投资18963万元,其中无偿资金12355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6.64亿元,增长51.9%;新包装项目46个,新签约并履约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8个,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个。
    二、扩能提质,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发挥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瑞兴实业、金鹅池煤矿、大旗煤矿、吴家沟煤矿、大坪煤矿、龙腾洁净煤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技改扩能,全县31个技改扩能煤矿中有28个获得开工令,煤硫等矿产品过杆206万吨。全面启动太平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三规一评”全面完成,园区第一条主干道建成,琴艺纺织项目入驻开工,首期安置点、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厂房建设及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园三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2.27亿元,增长5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8亿元,增长36.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2.36亿元,增长63.5%;更新改造投资13.51亿元,增长44.7%;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户,达48户;煤矿企业累计实现融资8.34亿元。
    三、强基固本,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金色专用粮食和烤烟、绿色林业和蚕桑、白色生猪、黑色乌骨鸡等“四色产业”,优质猕猴桃、马铃薯、珍稀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17.43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达19.69万吨,增长1.5%;收购烟叶9.02万担,产茧1.34万担,出栏生猪51.6万头、家禽468万只,其中乌骨鸡340万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75万人次,外出务工收入11.5亿元。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农村沼气池3435口,实施“金土地”工程2.59万亩,新增耕地3159亩,改造中低产田土2万亩,确保耕地保有量4.42万公顷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69万公顷,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8万亩。投资4600万元改造兴威路、晏罗路、珙晏路,投资5400万元完成通村通畅工程180公里。投资675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1318处,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0万余人。地方电力投资7676万元,完成温水溪110KV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石海110KV变电站技改工程、温水溪至石海110KV线路建设、石海至回龙35KV线路建设,供电量21968万千瓦时,增长24%。兑付种粮农民补贴资金2588万元,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350万元。被评为全国百强林改典型县,森林覆盖率达45.7%。积极实施“千村春风工程”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启动新农村农房规划建设,开展了“十佳优美村落”、“十佳优美农房”评选示范活动,加速推进香水山庄建设。
    四、旅游引领,第三产业繁荣活跃
    加快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完善景区旅游功能,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提升兴文旅游软实力,兴文石海顺利通过四川省AAAA级旅游区复核检查,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完成僰王山景区的股权及资产收购,新组建僰王山旅游公司。完善石海镇、大坝苗族乡、仙峰苗族乡、九丝城镇等特色旅游区规划,积极进行古镇和乡村特色旅游开发。有序推进华瑞基五星级大酒店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认真落实好家电、汽车、摩托车消费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累计接待游客161.5万人次,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18.37亿元,增长28.5%。
    五、建管并重,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
    按照“县城按城市建、乡镇按县城建、旧城按新区建”的理念,高品位、大手笔、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光明新城组团加速建设,香山丽景、半岛和居、景春寓·翡翠城、新城壹品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快速推进。扎实推进玉屏乡、太平镇、莲花镇等具有川南民族特色的重点小城镇以及特色场镇建设,加快僰王山镇水泸坝村等一批连片新村建设,全县城镇化率达28.7%。全域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抓好“一点三线”风貌整治,扎实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精心筹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市场环境专项治理现场会。僰都综合市场、太平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高分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和“市级文明县城”验收,成功创建“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县”,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通县城公交车,县城垃圾处理厂投入试运行。
    六、开源节流,财税金融成绩突出
    狠抓财源建设和财政收入,加大对财源建设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培植开辟新财源,做大做强地方财政;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制定《兴文县2010年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坚持依法征税、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增长47.9%;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0.17亿元,增长22.8%。2010年5月,宜宾市商业银行兴文支行挂牌成立,县内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2亿元,增长21.9%;贷款余额15.56亿元,增长61%。
    七、统筹协调,民生事业扎实推进
    全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卫生惠民、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需急盼的问题。全县71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总投资4.08亿元,增长25%。教育“两基”迎国检工作全面启动,投入6215万元,完成23项学校基础建设项目和教育技术装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上线740人,较上年增加38人。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参合率达92.9%,投入590万元开展了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九大类”免费服务,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建设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城镇新增就业356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制度不断实施,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7%,廉租住房补贴784户,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33户。同时,科技、计生、文化、广播、体育等各项民生事业扎实推进。
    八、标本兼治,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三铁”精神抓实安全生产,深入开展“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和“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强势推进全国瓦斯治理示范县(矿)建设工作,严把非煤矿山企业整改、复产验收关,狠抓安全培训和执法检查,实施安全约谈问责制度。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2起,死亡16人,占全年死亡控制指标23人的69.6%。以创建新一轮“省级平安县”为重点,扎实推进“大调解”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深入开展县领导“大接访”和县级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务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从源头上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开展了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扎实推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小,自主创新能力弱,集聚度不高,要素保障不足,资金、土地制约明显;二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长;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四是政府公共服务、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五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滞后;六是安全生产压力大,安全工作务必警钟长鸣。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一个一个地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