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幅员面积1166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4乡,40个行政村,6个社区,256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约为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3%,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相对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一、“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一)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发展之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培育、壮大以马牛山有机茶、林下养殖为重点的特色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林竹面积达到68万亩,茶园面积五年翻一番,达到4万亩。以特色品牌打造为发展方向,马牛山茶叶和林海绿壳鸡蛋获得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五年整合各种资金7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3个新村聚居点和20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火炬通村公路成为全省示范工程。整治渠堰77公里,建设农村供水站(点)67处,解决了5.3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修建农村户用沼气7592口,修建、完善田间灌渠131公里。加大农村劳务培训、转移力度,培育新型农民,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1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由825元增加到1300元以上。其中,县内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15亿元;转移输出劳动力6.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6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690元,达到5650元。
(二)工业经济运行较好
一是总量平稳增长。我县1-9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实现技术改造投资2.77亿元,同比增长17.9%。二是结构持续优化。水电、高载能等传统工业稳步发展,普通工业比重大幅上扬、核心地位不断巩固,规上工业结构愈趋合理。1-9月,水电、高载能、普通工业产值由去年同期的21.7:20.5:57.8调整为20:18:62,普通工业比重上扬了4.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42.2%,占普通工业的54%,占规上工业的34%;电极箔(新诚电子)产值9268万元。三是项目有序推进。邦源科技三个车间全部建成,已采购并安装包覆纱机315台,完成330台总规模的95%;青衣江纺织两个车间、库房、宿舍等土建全部完成,设备已采购3.7万锭,并全部安装完成,完成5万锭总规模的74%;日泓电子两个车间建成,一车间15条生产线已安装完成并投产,2条生产线正在安装中;雅鑫混凝土已进入试生产、试销售阶段,预计10月中旬正式生产;合丰不锈钢正在安装主体生产设备,预计10月底开始试生产;立鑫玻化微珠7月已开始试生产;中喜石材建设进展顺利,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设备工作;大量新建项目建成投产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强我县工业发展后劲,有助于全年经济稳定发展。
1-9月,全县实现GDP19.7 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49万元,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亿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80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5元,增长16.1%。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1%,距市政府下达增长22%的目标任务差1.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1.96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目标任务33亿元的66.55%,
二、主要做法
(一)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供水恢复重建工程,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堤防水毁修复等民生工程,切实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完成芦山县2010年下半年市级水资源费项目,修建苗溪水库管理房164m2。完成玉溪堰、清思堰、思延堰三个灌区渠道水毁工程;全年累计恢复改善灌面2.5万亩,发展节水灌面0.15万亩,新增协会管理灌溉面积0.63万亩,年末苗溪水库、沫东水库蓄水量将达到56万立方米。
(2)为了保证基本口粮田建设,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施工方案,并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扎实推进2011年度芦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预计到12月底将全面完成田间排灌沟42.5公里,田间作业道33.5公里,总投资694.3万元。
2、坚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不动摇
按照建设面向成都农产品供应基地的要求,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打造亮点,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的要求,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市场把规模做大,把效益做高,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标准化要求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着重抓好林竹、茶叶、林下养殖、猕猴桃、魔芋等特色主导产业。
(1)林竹:完成新栽竹5000亩,完成纸浆原料林补植任务近3000亩的任务,指导乡镇和农户6万亩竹林集约化管护,全县现有林竹达到68万亩,其中竹林面积3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1.38万亩,新建林区道路59公里,降低林竹采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截止9月林竹产值达6000万元。在全县内加大珍稀树种种苗基地和示范林基地的培育力度,在思延乡栽植红豆杉小树苗30万株,面积50亩,在飞仙关镇、思延乡栽植桢楠树苗20万株,面积50余亩;在大川镇和飞仙关镇新建成珍稀树种示范林基地300亩。
(2)茶叶:以“马牛山” 、“射箭坪”为中心,大力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形成大川、太平、宝盛、双石高山生态绿色、有机茶产业带共计2万亩,今年上半年围绕围塔村、春光村、玉溪村、凤凰村的茶叶示范片建设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工作,上半年茶叶总产量170吨,茶叶产值1300万元,其中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234亩,茶产量1吨,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预计今年茶叶产量251吨,产值1600万元。
(3)林下养殖:走“专合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发展特色、有机的绿壳蛋鸡和土鸡等林下养殖项目,全年共引进绿壳蛋鸡苗5万余只,经选育后发放5万只,发展林下养殖绿壳蛋鸡养殖户25户,目前已全部进入产蛋期;引进青脚麻土鸡苗40万只,选育后发放38万只,发展林下土鸡养殖户700户,收购绿壳鸡蛋500万枚,出栏土鸡40万只,全年实现产值约5000万元。预计到12月底完成标准化规模示范场建设10个 。
(4)猕猴桃:发展红心猕猴桃3300亩,完成在龙门、思延、芦阳、飞仙等乡镇550亩的猕猴桃示范园的建设,在示范片内新配套了2.4公里作业道及0.5公里排灌堰渠。截止9月猕猴桃产量达100吨,产值150万元。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抓好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经济组织,提升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企业化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我县认真进一步落实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培育壮大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作激励,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加强对取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及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强对“锦烨”茶叶、“马牛山”,“林海”绿壳鸡蛋等品牌推荐宣传。今年我县又有4 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命名为市级示范组织,现全县有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命名为市级示范组织。目前全县已通过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个比去年的25个增加11个已超额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新增20%以上),现有会员772户,带动农户5000余户,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积极发挥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特色产业中的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市场开拓、助农增收中的带动作用。
4、积极开展劳务培训和就业工作
截止9月全县农业和人社部门共开展农民技能培训3.5万人次,劳务输出2.7 万人,其中常年务工1.4万人,季节性务工1.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达2.217亿元。预计到年末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700余元,同比增长15%,完成增收任务的100%。
5、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高水平启动了双石镇围塔村和芦阳镇黎明村两个市级示范新村{聚居点}工作。飞仙关镇的朝阳村、三友,清仁乡大板村,龙门乡青龙场村,太平镇春光村五个县级示范新村(暨五十百千示范村)建设全面展开。完成了县级2010年-2012年度我县确定的县级新农村示范片为双-大片建设任务。双大片涉及双石、太平、大川镇, 14个行政村,面积8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4万亩,乡村户数0.71万户,乡村人口2.7万人。2010年双大片农民人均纯收入4646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50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6800元,年增长达18%。
(二)扶优培强,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始终秉承“无工不兴、无工不富”的理念,坚持聚精会神谋工业,细致入微抓工业。
1、积极扶持企业做优做强。全县工业企业已达25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实现税收2.59亿元,占全部税收的88.69%。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已达到3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同比增长24%;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5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
2、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投入4000万元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入驻园区企业由2006年的24家增加到51家,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产值由2006年的6.1亿增加到22.5亿,凸显了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
3、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水电、高载能、普通加工业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由2006年11:80:9调整到2011年21:21:58。现代轻纺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上普通工业的51%。纺织产业初步形成集棉纺、化纤、织布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8亿元,解决就业2200余人;新材料产业培育初显成效,新诚电子产值突破亿元,日泓电子14条生产线建成投产。
4、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到位资金45.16亿元。
(三)发挥优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始终坚持把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深度发掘自然、文化资源潜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高标准编制了《芦山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飞仙关茶马官道景区规划》,启动了《大川生态旅游场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大川河景区公路建设,新建了集防汛、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川防洪堤,全面完成了大川场镇风貌塑造,夯实了“神奇大雪峰、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生态旅游基础。完成了龙门古汉一条街建设,有效整合了龙门洞景区和场镇资源。成功举办了五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并入选“全省十大民间节日”。以乌木根雕为代表的旅游产品持续热销,形成了全国乌木第一、根雕第三的市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电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得到了高水平重建。完善了县、乡、村(社区)文化服务体系。旅游收入五年增加了4.5倍,达到3.9亿元。在生态旅游的带动下,现代服务业焕发勃勃生机,商贸流通繁荣活跃,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四)科学规划,快速实施,综合枢纽建设强势推进
主动抓住雅安建设川西次枢纽的机遇,投入资金4亿多元,实施交通建设项目29个,改造提升国、省干道37公里,通乡通村公路达到441公里,成功打通融入成都,改造提升对接宝兴、雨城、天全的四条外向通道,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的南、中、北三层交通环线,形成了内成环线、四通八达、连接成都、辐射康藏的“一轴四向三环”交通中转网络,融入极圈步伐明显加快。完成了苗溪110KV输变电工程和飞仙35KV输变电工程建设,16个农网完善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县城10KV配网工程全面完成,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供电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产业开发效益不高。
二是农业产业项目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工业运行存在的困难
1、完成目标任务艰巨。1-9月,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速(预计,下同)20.1%,距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差1.9个百分点,距县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差4.9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我县能确保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的目标,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增长25%的目标任务艰巨,我们将采取积极措施力争完成任务。
2、行情惨淡压荷生产。受市场行情影响,企业普遍压负荷生产,产能未释放到位,今年以来,由于部分产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运行成本刚性上升,同时,又因市场需求不足,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库存积压增多,高载能和部分普通加工业企业运转较困难,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3、资金来源需要拓宽。我县企业基本都属于小微企业,规模较小,加上我县银行贷款门槛较高,融资相对困难;今年以来,由于市场行情疲软,企业保本增利压力加大,企业利润进一步被压缩,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贷款难,企业投资资金大部分为企业自筹,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转之外,很难有多余的资金用于产品和科技研发。
4、高载能企业面临淘汰。高载能企业是我县支柱产业之一,在消纳丰期富余电量,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受产业政策限制,我县高载能企业将面临全部被淘汰的境地。
四、对策和建议
(一)采取措施,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牢牢抓住主导产业发展不动摇。
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持续抓好特色林竹、茶叶、猕猴桃、林下种(养)等主导产业发展,巩固我县68万亩林竹,加强林区道路建设和管护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新发展茶叶5000亩,累计达到4.5万亩以上;新发展猕猴桃3000亩,累计达到6000亩;新发展林下绿壳蛋鸡2万只,累计存栏达5万只;新增加生态土鸡出栏20万只,累计出栏达50万只。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的要求,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市场把规模做大,把效益做高,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标准化要求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经济组织建设。
新发展农民专业合合经济组织8个,不断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企业化水平,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安排部署,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新村建设。通过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全面完成好我县第一批两个市级示范新村的建设任务,到2020 年,全县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55 个,建成新农村综体3 个,实现新村建设覆盖县内所有村庄和农户,农户聚居度达50%,全县农村呈现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崭新面貌。
(二)强化工业保障措施
1、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是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落实情况。对每个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立一名县级领导挂牌联系、一个县级部门牵头协调、一名片区民警包点挂牌、一套执法检查程序规范、一套督查考核制度奖惩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定企定人深入企业摸清情况,一事一议,特事特办,采取超常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按照《芦山县扶持企业发展9条意见》积极抓好落实,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随时掌握规模以上企业的运转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防止出现生产下滑,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22%。
2、突出重点项目,确保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好现有企业技改扩建,重点抓好邦源包纱、广合化纤、青衣江等纺织企业技改扩能,做大做强;二是加大有效投入,促进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确保雅鑫混凝土、合丰不锈钢、立鑫玻化微珠等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强我县经济持续发展后劲;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争一批新项目签约或落地,对项目建设所需手续,一律从快从优。
3、着力解决难点,确保工业经济平衡运行。
一是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组织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到重点企业现场办公,解决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坚持把新型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把新型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着力破解土地、资金、水、电等瓶颈和难题,强化发展要素保障,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4、加大政策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力度。
一是用好用足各类政策。积极主动、不折不扣地把政策落实到企业,严禁任何人为因素影响政策落实。二是密切关注国家和省、市即将出台的有关政策,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扶持。全面落实《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预调微调决策部署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的意见》(雅府发〔2012〕37号)政策的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发挥最大效用。三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国家和省政府明令取消收费的项目,一律停止收费。对保留的收费项目能减缓的减缓,不能减缓的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