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条件 :天全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东麓,邛崃山脉南段,康巴文化线东端。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38个行政村,人口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万,川藏公路(国道318线)自东而西纵贯县境,县城东距雨城区39公里,距成都市172公里。天全县是四川省十大林业强县之一,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92.5万亩,森林覆盖率68.3%,全县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14.02万千瓦,可开发量71.26万千瓦。天全是闻名遐迩的茶叶、药材和“森林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旅游理想胜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是有名的民族走廊、绿色走廊,生态环境特佳。
(二)经济总量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弘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二郎山”精神,贯彻落实“生态力县、工业强县、资源富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特别是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重建工作,各项工作仍取得了新的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现价下同)由2005年的12.88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28.8亿元,年均递增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7.96亿元,其中 工业增加值16.18亿元,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67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年均递增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42元,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2元,年均增长12.8%;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从2005年的24:47:29,调整为2010年的18:60:22,三次产业结构渐趋优化;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5年净增9092万元,达到1.27亿元,年均递增28.8%,提前一年实现破亿目标;GDP综合能耗下降5.5%.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生态优势,狠抓生态建设。以实施天保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林竹主导产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业。五年来,全县林地面积达292.5万亩,新建木质原料林基地1.92万亩,初步建成50万亩二郎山竹海,全县GDP综合能耗下降5.5%,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1.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启动了日处理能力为5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金土地”项目,投资4702.4万元,完成大坪、仁义、多功等5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5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平方公里,造林22.8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2010年森林覆盖率68.3%,位居全市前列。
(二)依托优势资源,促进工业发展。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0家,培育和发展了7户产值上亿元、5户税收上千万的重点企业集团,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68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46931万元,形成水电、电冶、建材、煤炭、化工五大支柱产业,皓宇公司100万吨水泥项目、二郎山200万吨水泥技改项目一期工程、兆山160万吨水泥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形成年产400万吨的水泥产能,建成川西建材基地;初步形成100万吨煤炭产能,天源化工、亿东化工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不断推进企业技改和产业升级,淘汰关闭了天龙水泥、青衣江水泥、飞仙水泥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三)着力生态产业,确保农民增收。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累计达10.5亿元,兑现支农补贴4.8亿元。2010年大小春粮食播种面积达23.0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4420吨。特色农业不断壮大,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林竹产业基地达到50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发展到2万亩,茶叶种植基地达到4.3万亩,以牛膝、山葵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达到1.5万亩,二郎山山地鸡年出栏达到400万只,长毛兔存栏85万只,生猪年出栏14.6万头;农民工转移输出3.6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000万元。产业龙头不断壮大,中天地木业公司、农兴源公司、隆生公司等龙头企业和以华联免业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凸显,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天全县被列入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片项目县。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2元,年均增长12.8%。
(四)优化投资优势,加快三产发展。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引进新疆厚旺集团深度开发喇叭河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有效提升,“山水乐”农家乐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全县“山水乐”农家乐达60余家,乡村旅游接待户300余户,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成功举办首届四川旅游西环线协作会和多届二郎山红叶节、冰雪节、茶马古道穿越活动,促进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家电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商贸、通信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突破发展,移动电话用户8.9万户,电话普及率7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达7469户。
(五)狠抓基础项目,促进社会进步。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23亿元,实施国家、省、市级重点科技项目5项。大力实施振兴基础教育五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投入3.2亿元,实施教育基础建设项目63个,城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9+3”职业教育特色突出,基础教育质量连年攀升,高考本科万人比上线率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15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县医院、中医院医技大楼建设全面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构建,新建文化馆、图书馆、茶马广场、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8个农家书屋,完成138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放映农村和社区公益电影1928场,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文化先进县”。全民健身得到普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3‰以内。完成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展了抗震救灾志编撰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档案、保密、气象、科技、社会科学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好较快发展势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小”、“两大”、“三低”,即经济总量小,发展要素保障压力大、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产业层次低、群众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
四、工作措施
(一)狠抓项目攻坚,夯实发展基础。一是抓项目发展。开工建设高钛渣、高端茶叶产品开发、冷水鱼、生态农业旅游等项目,加快特种硅业、长河冶金技改和芒硝、贝母山磁铁矿等项目实施进度。重点抓好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争取。积极对接国家投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从存量资产、优势资源、产业配套等方面策划、挖掘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加大协调力度,强化土地、电力、运输、资金等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切实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二是抓好招商引资。积极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依托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纵深推进与成都等周边市州及藏区的对接合作,力争在资源互补、产业承接、项目引进等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探索市场主体招商、产业集聚招商、商会资源招商等模式,努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强、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入驻天全。三是打造园区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供水、供电、供气、道路、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融资平台和园区发展紧密结合。
(二)强化产业支撑,调优经济结构。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工业。深入开发水电资源,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推进天民昂州煤50万吨产能扩能技改,进一步整合其他煤矿资源;抓好电冶企业技改,探索实施差别电价,优化组合电冶行业;加强水泥企业跟踪服务,促进水泥产业达产增效。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生态工业。完善工业投入机制,强化重点企业培育,坚持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要实现林竹产业升级发展,巩固老基地,培育新基地,扩面连片,重点打造工业原料林基地,切实加强楠竹护育管护,引进和壮大林竹加工企业。二要引导茶产业高端发展。整合资源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新增茶叶种植面积,扩大种植规模,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我县“高山生态有机茶”地方品牌。三要促进猕猴桃产业稳步发展。建立试验基地和示范园区,完善技术服务,强化龙头企业牵引,尽快形成区域化种植的大格局。四要推进山葵产业突破发展。抓好两路乡、鱼泉乡种植基地建设,密切与蓝公府投资集团合作联系,加速产业规模的扩张,尽快实现产业经济效益。五要推进林下养殖高效发展。依托《天全县畜牧产业强县发展规划》、《天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重点是生态肉鸡、绿壳蛋鸡和兔业发展。六要抓好中药材产业适度发展。继续扩大川牛膝、杜仲、黄柏、金银花、鱼星草等传统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促进中药材产业升级上档。七要实现水产养殖特色发展。以润兆渔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高山冷水鱼养殖,建设冷水鱼养殖基地。依托冷水鱼养殖,全面开发建设“竹海渔乡”,实现林、鱼、游综合开发。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推进喇叭河精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大力推动“山水乐”乡村旅游品牌上档升级,包装推介天全冷水鱼养殖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县城环湖生态旅游等项目,进一步开发旅游商品,促进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通讯服务业,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发展,建立覆盖全县的智能化监控平台、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城乡统筹。一是打造优良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化环境治理,巩固“五乱”治理成果。抓好示范工程,推进重要路段、乡镇、村风貌塑造,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机制。搞好城乡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二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着力构建一批生态居住小区、生态街区、生态社区,推进县城道路网格化建设,加快市政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加快老城改造。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突出乡村生态特色,大力建设生态村落;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促进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全面建设二郎山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切实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一是改善人民生活。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丰富民生工程内容。关心弱势群体,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优先发展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合理调配城乡师资力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保障人民健康。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繁荣文化事业。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能力与社会调节能力互动的社会管理模式。
五、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贫困山区生态建设转移支付力度。天全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成效不断显现,为国家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建议加大对生态建设补偿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实现县域生态建设持续、稳定、高效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盆周山区县受地理环境条件差、自身发展严重不足的双重制约,广大农村道路、水利、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远远高于平坝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因此,建议国家在基础设施,重点是交通、水利、新村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是加大枢纽建设投入力度。交通条件差、等级低、覆盖少,电力建设投入大、站网建设投入成本高等,是盆周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因此,建议国家加快雅康高速、川藏铁路建设进度,及时启动大中型电力电网建设项目,为推进盆周山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