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筠连县 凝心聚力 转型跨越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两省结合部,幅员面积1256平方公里,辖9镇9乡243个村14个社区,总人口42.2万,享有“川南煤海”、“中国苦丁茶之乡”、“中国奇泉之乡”等美誉,拥有“筠商、玉壶井、苗族大唢呐、苦丁茶、五尺道”五大文化名片。筠连煤田探明煤炭储量35.81亿吨,占四川省煤炭储量的29%,是全省目前已探明的最大煤田和唯一具备可开发条件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也是全国十三大煤炭建设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灰石储量达163亿吨,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农林资源丰富多样,以优质烤烟、筠连红茶、筠连乌蒙肉牛为代表的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且极具竞争优势;境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大雪山自然生态区、古楼峰丛、海瀛间歇潮涌泉、双腾神羊溶洞群等自然景观极具开发潜质。“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的战略定位,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排名在全市、全省大幅前移,开创了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环境、发展实力、发展地位显著提升的时期,成为全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典型。与2005年相比,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由21.01亿元增加到92.35亿元,增长了3.4倍,全市排名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455万元增加到3.95亿元,增长了7.87倍,全市排名由第6位上升至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80亿元增加到63.33亿元,增长了12.19倍,总量连续五年居全市第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47元增加到6843元,增长了1.3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389元增加到17573元,增长了1.38倍。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名在全省上升34个位次,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一、快速崛起的“筠连实践”

(一)坚持解放思想,提供科学发展的战略支撑

筠连作为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能不能在发展基础薄弱的背景下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与筠连县情实际相结合,突破固有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模式”和“守成求稳心态”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确立建设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的战略定位,明确打造“一前沿”(四川南向吸纳和利用省外资源的前沿阵地),“四基地”(能源基地、煤化工基地、建材基地、山区特色效益农产品加工基地),“一中心”(川南滇东北结合部商贸中心)的发展任务,提出以优势资源转化为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强化开放带动、项目拉动、基础促动、创业推动的“一线、三化、四驱动”思路引领科学发展,并按照既定目标分年度确定“攻坚奋进”、“拓展提升”等工作主题。发展战略思路的不断创新、丰富、完善和优化,有效统一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了强大的发展合力,推动筠连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跨越前进。

(二)依托资源优势,闯出工业强县的转型路径

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作为筠连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中“一枝独秀”。“十一五”以来,筠连县立足资源禀赋,提出“立足于煤,做大做强煤炭产业;依托于煤,延伸煤炭产业链;超越于煤,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的思路,坚持煤与非煤产业并举,实施“大集团引领、大平台聚集、大项目推进”战略,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原煤采掘“一枝独秀”到煤电化材加“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一方面,加快做大做强煤炭采掘业,年产150万吨的鲁班山南北矿建成投产,正在建设中年产150万吨的新维、180万吨的船景矿井即将投产,武乐煤矿获国家能源局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批文,沐园煤矿、青山煤矿进入国家“十二五”煤炭开采规划。地方煤矿技改扩能后有效推动了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化开采,年产能达1000万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业,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成投产,正加快推进10万吨合成氨、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25万吨甲醇及页岩气勘探勘探开发项目,2×35KW煤矸石发电项目已列入四川省电力发展“十二五”规划,机制碳、醒世茶业、木材加工、口神牌碱性酒、苦丁茶和矿泉水饮品、牛肉深加工等重大项目,成为拉动筠连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后劲。与此同时积极创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包容共赢的人文环境,大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累计到位96.9亿元,年均增长79.2%。加快海瀛、巡司、维乐、镇舟“一区四园”建设,推进项目集中、集约、集群、集成发展,其中巡司和海瀛两个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两个园区产值达29.6亿元。

(三)立足山区特色,演绎石缝开花的春风传奇

腾达镇春风村是一个石漠化的小山村,春风人在支部书记王家元的带领下,发扬“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自2004年在石头缝中成片发展李子产业起步,五年时间走出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受到省委书记刘奇葆的充分肯定,春风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春风经验”在全省学习推广并写入省党代会报告。春风村的巨变是筠连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传统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筠连县认真贯彻刘奇葆书记视察春风村的重要指示,按照“两年抓点成线塑造品牌、三年拓线扩面产生影响、五年完善提升全省领先”的思路,强化产村相融和全域春风理念,突出建设一套好班子、发展一项主导产业、修建一条畅通路、打造一个文明整洁村庄“四个一”标准,加快推进“春风综合体”、“百村春风工程”和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如在产业发展上,我们采取“专合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成片推进,14家龙头企业和104个专合组织有效带动了“5·20”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烤烟、茶叶、肉牛、经济林、生态观光区分别达到10万亩、15万亩、12.78万头、16.59万亩、19.5万亩,仅茶叶产业就已获得“筠连红茶”、“筠连苦丁茶”两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色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6844元,是2005年的2.3倍。同时,引进四川泓源公司投资15亿元对全县旅游进行整体包装、开发,正积极推进春风村4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申报打造,“春风综合体”初步走出了“接二连三”(靠一产优势发展二产、再造生态优势发展三产)和“跨二进三”(跨越二产,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进入三产)新路子。新村建设上,主要采取旧村建新村的方式,依山就势打造错落有致、文化浓郁、特色鲜明、鸡犬相闻的川南民居,全县已建成公共服务体系配套的50个新村(聚居点)。尤其以水文化为特色的“上善之居”、以荷花文化为特色的“荷塘家园”、以制茶品茶文化为特色的“绿色茶坊人家”、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生态茶园农家”四个聚居点再次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四)突出形象塑造,实现脱胎换骨的城市巨变

昔日的筠连县城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被人们称之为“垃圾城”、“渣渣城”,上级领导对筠连的城市建设多次亮出“黄牌”。“十一五“以来,筠连县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抓城市建设就是抓民生改善”的理念,按照“山水之城”的城市定位和“延伸主轴、拓展两翼、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坚持把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有机结合,把规划建设与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大手笔规划,大气魄运作,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和功能完善,城市形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以来,全县累积拆迁旧城面积68万平方米,新建房屋面积9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34.5%以上、亮化率达98%以上;以定水河绿化、亮化、美化“三化”工程为主线的景观带已经形成,以玉壶公园为核心并覆盖景阳山、真武山、白塔山等森林公园的核心生态休闲区初具规模,以景阳路为主轴的核心商业区提档升级,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楼宇经济为支撑的城南核心生态居住区不断扩大;全面推进县城主要街道黑化,开通了城市免费公交,二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实施并投入使用,先后于2008年、2009年、2010年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目前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卫生县城,一座显山露水、山水相融、精致舒适、功能完善的靓丽新城正悄然崛起

(五)破除瓶颈要素,构筑覆盖城乡的基础网络

经济要发展,基础要先行。“十一五”以来,筠连县紧紧抓住“路、水、电”等瓶颈环节,突出枢纽性、功能性和网络化,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公路建设上,突出内联外畅,结合省、市交通网络布局规划,全力推进对外经济大通道建融入成渝滇交通网络和宜宾市一小时经济圈,变地理结合部为开放新高地目前,宜昭高速(经筠连)、四川绵阳—贵州天宝国道公路(经筠连)和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已建成和正加快推进4条连接云南的出川通道建设。着眼于县内交通网络化和通畅化,加快县城通园区、通镇乡公路的改造升级,加大镇乡之间断头路、联网路建设,形成畅通、便捷的县域交通网络,6年时间修改建公路总里程达1200余公里,其中修建等级以上水泥路650公里,实现所有镇乡和60%的村通水泥路;正加快推进筠连—巡司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水利建设上,突出“大小并进”,大力实施大型水库、农村“五小工程”、烟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强渠系配套建设,构建“蓄、引、提”结合的工农业生产水利保障体系。目前,能解决7个镇乡和巡司工业园区工农业用水的王家沟水库正加快建设,解决8个镇乡工农业用水的后沟水库即将动工建设。“电网”建设上,突出“城乡同网”,环形输变电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为重点,构建城乡结构完善、供电能力强和安全可靠性高的区域性电网,已阶段性完成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建成廉溪110KV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加压奋进的“筠连困惑”

“十一五”以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发展中的差距和竞争中的挑战。

(一)煤炭产业链条不长,非煤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煤炭采掘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仍占主导地位,倚重资源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转型发展的挑战严峻。

(二)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人均水平偏低,在全国仍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跨越赶超的任务艰巨。

(三)城镇化水平偏低,农业增效仍显乏力,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城乡差距、功能差距和区域差距也较大,统筹发展的责任十分重大。

(四)受煤炭开采的影响,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压力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三、转型跨越的“筠连策略”

作为煤炭资源大县,针对上述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单一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旺盛时期集聚的资金、技术、产业基础优势,及早推进经济转型,使筠连沿着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阔步前进。去年换届以来,我们在探索实践中确立了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6541”思路,即坚持“四化”联动,实施“5+4”战略,打造“能源新城、活力筠州”,建成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

(一)坚持“六化”联动,实现协调发展

一是突出项目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加快发展煤炭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炭洁净深加工、页岩气、茶饮料、竹木加工等新兴产业或接续产业,努力打造1—2个“百亿元工业园区”。二是突出城市做大,推进新型城镇化。把“筠连—古楼—巡司”打造成能承载25万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联动发展一批园区型复合镇、旅游景区特色镇、商贸物流中心镇,延伸建设一批自然、产业与文化相融共生的新村(聚居点)。三是突出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龙头企业规模化、农业基地产业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服务体系社会化建设,致力打造产业生态美、新村特色美、农民幸福美、社会和谐美为基本内涵的“山区美好家园”。四是突出生态优美,推进文旅产业化。着力建设绿化筠连、气化筠连、净化筠连,构筑“一道二水三山四地五带”文化产业格局,发展一批集休闲养生经济和生态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群落,大力发展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五是突出民生改善,推进社会和谐化。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实施民心工程,从保障最低生活做起、实施民生工程;从安定和谐做起、实施民安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畅享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六是突出开拓创新,推进党建科学化。高举“春风旗帜”,深化“春风经验”,重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选人用人公信度提升、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和党员干部执行力建设,着力形成创业、创新、创先的良好风气

(二)实施“5+4”战略,推进转型跨越

“5”,即推进“五个转型”。一是推进观念转型切实破除依赖煤炭资源的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全面合理开发一切自然人文人才资源。二是推进经济转型。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推进“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三是推进城镇转型。打造富有品位的主城区、富有特色的中心镇、富有活力的中心村和聚居点四是推进生态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倾力打造“生态筠连”。五是推进管理转型。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处理复杂局面能力,全面推动管理科学化建设。“4”,即实现“四大跨越”。就是立足建设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实现经济总量大跨越;立足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大跨越;立足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实现财政收入大跨越;立足“强县”与“富民”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跨越

(三)围绕一个目标,勾勒发展蓝图

即打造“能源新城、活力筠州”,建成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就是坚持城乡统筹、突出产城一体,打好能源“组合牌”、“延伸牌”,着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新型生态体系,建设“经济兴盛、生态良好、宜居幸福”的新兴资源型城市;就是鼓励创新、先行先试,深化合作、扩大开放,聚集区域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与周边地区产业互补、信息共享、市场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山区资源县打造领先优势,增强辐射功能,实现率先发展,焕发出一个政通人和、开放合作、创业创新、活力四射的新筠连。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