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洪雅县 深挖资源优势 强化产业支撑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眉山市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成都、乐山、雅安三地交界的腹心地带,距成都120公里,是全省33个盆周山区县之一。全县幅员面积189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人口34.8万。境内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1435毫米,年均气温16.6℃,森林覆盖率达67%雅自天成,素有“绿海明珠”美誉。

“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深挖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支撑,强力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发展。2011年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91亿元,增长1.6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3亿元,增长0.5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73亿元,增长2.5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35亿元,增长1.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4亿元增长2.4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1:47:22调整为2011年的17.4:60:22.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奶源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示范县、全省首批生态县等殊荣。

一、洪雅经济呈现的五大特点

(一)特色农业全省领先2011年底,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增95个;人工种草增至21.5万亩,奶牛存栏4.3万头,成为西南最大奶牛养殖基地,是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茶叶在地面积22万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2.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6万亩,产茶量居全省第4位,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以柳杉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增至84万亩,总蓄积达510m3,成为川西南柳杉集散地,是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省林业产业强县。先后引进和培育现代牧场、尚林生物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年销售收入10.2亿元、较2005年增长3.6倍。

(二)旅游产业异军突起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全县旅游投资25.5亿元,瓦屋山、槽渔滩风景旅游区景区设施不断完善,柳江古镇、七里坪旅游度假区横空出世,“一线四区”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柳江古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七里坪被评为四川省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瓦屋山荣获“省级地质公园”称号。瓦屋山风景旅游区内的复兴村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养心之地·山水洪雅”享誉川内外。到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234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1.6倍;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较2005年增长3.3倍,洪雅已成为全省重要旅游目的地。

(三)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五年间,全县先后关闭造纸企业7户、机砖企业12户、水泥企业1户,淘汰企业落后生产线6条、落后设备42台(套),将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9年的58户调整压缩到目前的34户。同时,通过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下降的同时实现了企业规模、效益、财政贡献率的快速提升。与2005年相比,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倍;工业销售收入42亿元,增长1.3倍;实现利润2.5亿元,增长1.4倍;上缴税收2.9亿元,增长1.3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7.8%。机械化工、建材、生态食品加工三大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以水电产业为基础,机械、建材、生态食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7%提升到2011年的60%

(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功争取并实施了青衣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等重大项目,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先后建成侯家山寨归园田居等新村11个,镇村面貌整洁优美。完成县城基础设施投入30亿元,新建和改建城区干道16条,全面完成县城市政干道黑化改造,城西、江南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县城建城区面积达8.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3.1平方公里;在城区新植大树4100余棵,争取世界银行贷款1000万美元实施完成引青入城首期工程,森林之城·活水之都初具雏形。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8.3亿元,乐雅、遂资眉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完成省道305线、省道106线、三山(雅安周公山洪雅瓦屋山乐山峨眉山)旅游环线等改造,改造通乡公路121公里,新建通村公路547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382公里,2005年增长1.6倍。

(五)人民收入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351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858户。到2011年底,全县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587元,较2005年增长1.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0,增加8815元、增长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7142元,增加3865元、增长1.2;人均银行存款余额21376元,增加14423元、增长1.7倍;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

二、洪雅推进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思想解放,坚持思想先行扫清发展障碍洪雅地处四川盆周山区,过去属交通死角,群众开放意识较弱,“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小富即安”思想长期存在并影响洪雅经济发展。为此,洪雅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大解放,通过举办“洪雅清华培训班”、“洪州大讲堂”、“瓦屋论坛”等形式,着力形成开明、开放的思想氛围。在全县上下破除以邻为壑的封闭保守观念,树立“海纳百川、合作共赢”的开放意识;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可的自我满足观念,树立“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意识;破除将生态保护和工业发展相对立的狭隘观念,树立工业强县和环境兴县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大局意识;破除自认区位交通落后、经济发展无路的畏难情绪,树立“敢于无中生有,敢于点石成金”的开拓意识,消除思维定势,扫清发展障碍。

(二)科学规划,完善功能分区助推进产业发展全县按照全域产业化的功能和要求,通过对县域资源条件和经济布局的深入分析,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产业分区,将全县划分为九大产业园区。在县城下游临近区域,依托现有工业企业发展及布局情况,规划建设了机械化工、建材、生态食品加工等三大产业园区,推进景区企业调整入园、城区企业搬迁入园,并逐步限制发展建材产业、提升优化生态食品产业、大力发展机械产业,实现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在生态资源富集的县域南部山区,依托独具特色的山水、人文等资源以及与峨眉山交界的优势,规划成立了瓦屋山、七里坪、柳江古镇、槽渔滩四大旅游风景区,着力引进有实力、有理念的旅游企业进行开发,借势峨眉,加速旅游产业发展。在县域其他区域,立足洪雅奶业养殖基础、茶叶种植基地及其它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成立了有机茶、奶业产业两大产业园区,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推进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有机融合,实现全域产业发展。

(三)突出特色,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围绕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推动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坚持工业强县,充分利用南部山区丰沛的水利资源,抓好水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全县大小电站总装机达9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5亿千瓦时,电力企业每年上缴税收近2亿元。同时,利用丰富的电力资源,努力引进以机械为主的高产出企业、以生态食品加工为主的低碳环保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打造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的优势企业。二是围绕资源禀赋、生态优势,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实施旅游兴县,以高品质、高水平规划为引领,在全县旅游总规之下完善各景区规划,积极引入高端企业投资旅游项目,将“洪山雅水”这个巨大宝藏转化巨大财富,拉动旅游快速发展;“烟雨柳江、雅女之乡”,使柳江古镇成为文人雅士汇聚之地;“冬去三亚海湾、夏来峨眉半山”,让峨眉半山七里坪省级旅游度假区成为川内外游客避暑度假首选。三是围绕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推动概念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转变。立足传统农业产业基地优势,以都市近郊型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种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奶牛、茶叶、林竹等产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

(四)扩大开放,抓好外引内联聚集发展活力。始终把扩大开放、增进合作作为加快洪雅发展的重中之重,放开心胸、放大胆识、放快步子、追赶跨越。一是推动项目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优势资源延链招商、补链招商,大力推行以情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多形式多渠道招大引强。引进中广核、大唐电力、华电集团、中国建材入洪收购现有企业;引进武汉阳光凯迪、峨眉雪芽入洪新办新能源和茶叶加工企业,引进四川金杯集团、四川汉龙集团、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入洪打造旅游景区。2006—2011年,全县累计引进项目123个,到位资金253亿。二是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针对经济规模小、区域竞争力弱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共建大峨眉国际旅游区的战略构想,并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目前已签订大峨眉国际旅游区战略合作协议书,将在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实施强力合作。2012年成功签约天府花园重大旅游项目13个,总金额达206亿元,在对外开放合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五)开拓创新,以体制机制破解发展瓶颈。一是实行园区“统筹化”。大力推进“政园合一”,园区(景区)管委会负责人由所在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乡镇班子成为园区(景区)建设协调的主要力量,避免园区(景区)与所在乡镇政府“两张皮”,有力推进园区(景区)建设。二是实现融资“多元化”。创新投融资模式,整合全县土地、林业、矿产等国有资产,搭建地方融资平台,成立洪雅发展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通过BTBOT和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融资9.17亿元,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建设,成功破解“钱从何处来”难题。三是推进环境“优质化”。建立项目联系制、项目代办制、绿色通道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成立“项目特别服务队”,全程跟踪、贴身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快速入驻、落地、投产,打造“洪雅服务”名片。

三、洪雅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十一五”期间,洪雅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经济总量偏小、区县经济排位不靠前、财政收入偏低等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十二五”期间,洪雅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全域产业化、县域景区化、全域生态化的要求,确立了“‘两化’互动、旅游驱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工旅联动、农旅相融、旅城一体,努力实现经济跨越、文化繁荣、环境一流、人民幸福。

(一)定位天府花园,合力构建大峨眉旅游经济区抓住“天府新区”建设契机,利用洪雅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距成都1小时空间距离,立足现有基础,深挖比较优势,积极配套天府新区建设,努力打造“天府花园”,在天府新区成为创业“高地”的同时,将洪雅打造成天府新区创业人才的旅游度假休闲“洼地”。同时,抓住洪雅毗临峨眉山核心景区的优势,突出“峨眉拜佛、洪雅度假”,通过三山(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旅游环线和洪金(洪雅县城—峨眉金顶)快速通道,着力构建“大峨眉”旅游经济区,建设全域度假、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让“养心之地·山水洪雅”绽放四川、芳香全国、吸引世界。

(二)坚持旅游驱动,强力支撑洪雅经济崛起一是坚持生态建设。进一步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大力实施生态细胞工程,建成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保护好旅游发展的生态基础。二是创建精品景区。坚持差异化、特色化推进景区建设,着力打造瓦屋山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七里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标准综合开发柳江古镇,激活槽渔滩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主引进和项目推进上,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用淡定的心理、科学的态度、宽阔的思维,有力有序推进旅游发展。三是推进文旅融合。以“雅文化”为魂,深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雅女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丰富旅游产业业态,以旅游产业提升文化产业价值,推进特色文化物态化和产业化,促进文旅融合、实现文景一体。四是坚持旅游兴县、旅游旺县。喊响“旅游是洪雅的脸,旅游洪雅的胆,旅游是洪雅的金饭碗”,把旅游产业作为“绿色引擎”和可持续动力,做出特色、做成精品、做响品牌,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三)坚持工旅联动,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突破坚持“工业强县”,形成工业支持旅游、旅游促进工业的良性格局,努力实现集中集约、新型低碳、清洁循环发展。一是围绕旅游调优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企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实施“退二进三”,县城和景区内企业逐步进入园区。二是借势旅游做强工业。利用旅游带环境、聚人流、汇信息的优势,引项目、争政策、融资金,壮大机械制造产业,做精建材化工产业,做强生态食品产业;注重延链发展、集中集约,培育产业集群。三是服务旅游建强园区。树立“园区即景区、商务即旅游”理念,做大、做强、做特园区;以企建园,以园强区,鼓励业主办园;以游促产、以游促销、以游增效,将生态食品产业区建成集加工、销售、展示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四)坚持农旅相融,着力加速农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抓农业就是抓旅游、建新村就是建景区的理念,加快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连三”。一是加快资源精深转化。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由粗放向标准、大众向品牌、分散向组织、单一向多元的转型,建成全国重点产茶县,发展奶业循环经济,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二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围绕体现原汁原味、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现代牧场”、“绿海茶山”等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整合使用涉农项目资金,撬动民间投入,支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三是推进产村相融互促。以游为主,服务景区建新村,推进景村一体,加快“农居”变“旅居”;以农为主,依托产业建新村,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变业主;以城为主,拓展城镇建新村,推进社区化管理,让农民变市民;以工为主,配套园区建新村,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成工人。

(五)坚持旅城一体,努力扮靓洪雅山水城乡突出产城一体、景城一体、文城一体,把县城建成景区,把场镇建成景点,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环境,实现“天府新区创业、洪山雅水安居。”一是建设森林之城、活水之都。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城市建设;围绕做足“绿”, 以城区九龙山、隐蒙山为基础,建成县城南北各一座森林公园;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围绕做活“水”,打造青衣江两岸锦绣绿带和“引青入城”景观长廊,实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二是打造魅力小镇、特色场镇。坚持分类指导、体现特色,完善功能、突出重点,把景区场镇建成旅游名镇、旅游主干道沿线场镇建成旅游节点、农业乡镇建成特色农产品交易地,实现个个具特色、个个成精品。三是开发度假小区、风情小镇。突出休闲置业、度假置业,鼓励传统地产向旅游地产转变;总结完善“七里坪模式”,在旅游景区不断探索新业态。规划建设度假房,因地制宜建设风情小镇,构建成都房市的洪雅生态板块。 

(六)坚持内通外畅,全力打通洪雅经济命脉围绕实现“快进慢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批对洪雅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一是抓紧实施洪金(洪雅县城至峨眉山金顶)快速通道工程,尽快完成洪金旅游快速通道规划设计,确保2013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为洪雅开辟新的经济发展命脉、更加紧密地融入大峨眉创造条件。二是切实抓好县域交通内网工程,加快青衣江三桥建设,尽快启动县城南北绕城路、青衣江四桥建设,抓好城市道路完善,提高城市路网水平;切实加强县、乡、村、组道建设,打通与周边地区的衔接道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三是扎实推进雅眉乐(雅安—眉山—乐山)、遂资眉(遂宁—资阳—眉山)两条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确保雅眉乐高速公路2012年底前全面建成通车,遂资眉高速公路2014年全面完成建成通车;同时积极争取雅乐铁路早日动工、成(成都)蒲(蒲江)轻轨延伸至洪雅,缩短与成都及周边城市时间距离,以交通改变区位条件,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