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成效及做法
(一)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
1、主抓“一主四辅”,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宝兴县综合分析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以“生态、绿色、有机”为突破口,明确了“重点培育壮大特色中药材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特色果蔬、林竹、畜养和有机茶产业,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逐步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主四辅”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一是突出抓好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建立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800亩,川牛膝原种繁育基地100亩,核心示范片300亩。成功申报国家和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项目,截止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三大药材种植区域布局,药材种植面积达17.69万亩,其中:以川牛膝、云木香为主的草本药材面积5.76万亩,以厚朴、黄柏为主的三木药材面积11.93万亩。2011年,药材总产量达1万余吨,药材总收入8800万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72.9%,农民人均药材收入达3300余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4%。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中药材种植特色示范基地”。二是狠抓“四辅”特色产业发展。优化配置全县林业资源,成功引进正东集团发展林下养殖;引进药菊、紫色马铃薯、林麝等新特色产业项目,茶叶、林竹、药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加快创建有机品牌。推出了8个有机认证主体和竹笋、蕨菜、菊花、芸豆、马铃薯、牦牛、白菜、萝卜、甘蓝、猕猴桃等11个有机产品申报认证,已取得有机产品转换证书8个,新认证有机茶叶生产示范基地3000亩,全县有机茶叶生产原料基地面积达到6215亩,位居全省前十、全市第一。胜利通过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国家级检查验收。
2、打造“一村一品”,抓好专业村建设。我县立足本地资源,以特色农业为方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其中,以特色中药材为主的陇东镇崇兴村,有机茶为主的灵关镇安坪村,红心果为主的陇东镇新江村、穆坪镇新光村;特色果蔬为主的五龙乡东风村;藏乡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的硗碛藏族乡泽根村、勒乐村,熊猫古城文化旅游为主的穆坪镇新宝村等19个村现已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目前,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主导产业规模达5.98万亩,总产值达1.31亿元,每个专业村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专业村建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9个专业村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网上销售主要农产品18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80万元。
3、强化“两个带动”,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两个带动”效应,全力帮助农民群众致富增收。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成功引进科创集团、云翰股份、正东集团、逢春药业等农字号企业,目前科创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中药材生态医药产业园区进展顺利,园区厂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江苏云翰集团投资5亿元的全国最大4A级自驾游生态观光农场旅游基地项目正加快实施;逢春药业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国家林业局核发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近期将引入林麝和马麝种群,项目全面建成后,将达到万头养殖规模,年产麝香150公斤,产值达60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组织。随着“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村(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截至2012年6月底,全县通过工商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1个,入社会员3050户,带动农户8090户,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4个,市级示范专合组织5个。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以来,宝兴县先后实施了三轮共1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2010年,我县中药材主产区被列为首批市级中药材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同时确定了1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截止2012年上半年,各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累计达3.29亿元,拉动社会各界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16亿元。完成乡村公路建设52公里,户间道路硬化15.9公里,院坝硬化782户,改厨改厕1198个,沼气建设551口,安装饮水工程水管104.4千米,新修排污沟6390米,庭院绿化80户,风貌塑造农户共528户,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净化、绿化、美化。
在做好基础建设的同时,我县注重新农村建设在特色产业引导发展上的积极作用,通过努力,全县新发展蜂群4200群,依托藏家乐专合组织带动发展藏家乐66户,新发展中药材面积3万余亩,发展优质良种蔬菜5000余亩,发展红心果1500余亩,特色优势产业效益突显。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近年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措施扎实、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地域广、综合基础差,加之受地理条件、财力、物力等制约,还存在以下困难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中药材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民专合组织发展需进一步规范,辐射带动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狠抓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切实抓好科创集团、正东集团、逢春药业、和亿公司、成都鼎润、云瀚股份等龙头企业合作项目的协调服务,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宝兴有机农业资源优势,扩大交流与合作,以资源换资本,以开放促开发,通过优势主导产业吸引龙头企业落户,使我县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二是狠抓“一主四辅”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普及推广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快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药菊、紫色马铃薯、有机茶、金针菇、特色果蔬等特色产业,突出林业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县林业资源。三是狠抓农村专合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合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展壮大,引导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与规模龙头企业联姻,发展订单农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中真正发挥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抓好有机品牌打造。
一是加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力度,集中精力抓好以中药材、特色果蔬、林竹、畜养、有机茶、蜂蜜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力度,力争完成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任务。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产品质量符合绿色标准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三是加强市场培育,依托成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成熟的营销模式,积极促成成都大型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在宝兴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宝兴有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拓宽宝兴有机农产品产销渠道。
(三)抓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抓好市级新农村示范片、示范村、新村建设,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建设目标,进一步增添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新村建设,结合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以旅游景区和群众聚居点为中心,按照产城一体要求,精心打造新农村聚居点,重点抓好硗碛乡仁朵聚集点和泽根村聚集点等2个市级新村示范点的建设。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村建设规划,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欧盟项目、新村扶贫项目为载体,加快解决农村供电、水利、道路、沼气和农村危房改造五个领域的建设力度和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生态建设,继续推进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住院贵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救助、农村受灾群众救助等制度,提高农民生活条件。
(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努力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