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是山区资源县和传统工业县,“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提升城市形象,实现跨越发展”的“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以“争、抢、拼”的兴珙精神,推进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又好又快的“珙县速度”,全面超额完成了县“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珙县“十二五”大发展、大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全县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最重大的课题,抢抓中央扩大投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致力以新型工业化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农业现代化,有效破解了珙县发展不足的最大难题和发展滞后的严峻挑战。“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3.3倍、5.3倍、11倍、1.8倍、2.15倍,其中GDP年均增幅达20.3%,位居全市十区县第一,在全省也名列前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40亿元,是前十个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3倍。2010年,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列全省第70位,山区类区县综合评价排位跻身全省10强,县域民营经济综合评价全省排位较2009年提升63位,县域工业化水平跃升到全省第16位,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2008—2010年,连续三年GDP增幅全市第一、目标绩效考核全市一等奖;2008—2010年,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二、“十一五”期间全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做法
(一)加快工业强县步伐,老工业县提速领跑。坚持不懈地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十一五”期间成为珙县历史上开工项目最多、投资量最大、效益最好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7.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3.73亿元,年均增速48.42%。坚持不懈地把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成功引进全省首个灾后重建项目华电珙县电厂、世界五百强拉法基瑞安水泥、华福双三水泥异地技改、欧冠高档建筑陶瓷、德阳天池煤矿异地重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2006-2010年,全县累计履约招商引资项目232个,到位资金突破140亿元大关,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迅速形成。坚持不懈地推进优势资源深度综合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经济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工业总投入超80亿元,县属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4.66亿元,2008—2010年,连续三年工业经济综合考核全市第一;积极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力加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力度,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17户增加到2010年的62户,其中亿元企业从2005年的2户增加到2010年的23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72亿元,年均增速55.25%,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增幅全市第一,圆满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
(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呈显盎然生机。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着力实施特色富民战略,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竹荪、畜牧以及黑物类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2006-2010年,新增农业专合组织78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建成“百万元村”158个、“千万元村”6个、“亿元村”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000.97元增长到2010年的5640元,净增2639.03元,2010年增幅全市第一。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民营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蚕桑产值从单一的2533万元增长到综合产值5.9亿元,蚕农年总收入从2600万元增加到1.5亿元,蚕茧单产跃居全省第一,蚕业综合发展实力跃居全省第二,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被纳入全省21个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孝儿镇蚕桑基地被确定为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县。成功誉名“中国竹荪之乡”,成立全国首家竹荪产业研究院,百亿元竹荪健康产业园稳步推进,上罗镇竹荪基地被确定为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荣获2007-2008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连续三年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总产值从2005年的4.9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3亿元。全县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两大生态工程成效明显, 2006年以来共营造林8.0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43.34%增长到2010年的48.57%,林业综合产值从2005年的1.5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亿元,先后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县、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称号,“龙茶花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茶花种植基地。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活力珙县彰显蓬勃朝气。围绕建设全市“六大中心”,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川南综合市场和被誉为珙县“春熙路”的商业步行街一、二期工程。2010年全县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20.87%,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3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6609元增加到2010年的14292元,净增7683元。倾力打造宜宾南部县际金融中心,成功创建全市首个金融生态示范县,获得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全县入驻金融服务机构7家共29个网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2005年的20.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3.57亿元,位居全市第三,贷款增幅高出存款增幅104.43个百分点,贷款增幅为全县GDP同期增幅的1.5倍。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05年的9.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6.15亿元,年均增长24.19%。珙县2010年民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在全省181个县(市、区)中位居第32位,比2009年提升63位;在全省35个山区县中位居第5位,比2009年提升13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县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27亿元,增幅达86.6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9.0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29亿元,增长2.58倍。珙县已经发展成为宜宾南部的“小香港”、“不夜城”和“人气之都”。
三、力促县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的对策建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和珙县人民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对资源初级开发的依存度较高,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紧迫;二是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发展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不高,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四是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五是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党风廉政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审视,主动面对,切实加以解决。
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珙县资源富集和大项目、大企业聚集的优势,把结构优化、互动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坚持标准化、名牌化战略,坚持科技驱动、创新引领,以推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为重点,着力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择商选资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优势,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招商引资实效,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能耗较低、污染较小的项目,加快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努力实现集约发展、循环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
二要加快“一区两园”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是珙县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一区两园”各项专业规划,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切实增强园区功能配套,提升园区产业承接能力。要突出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提高项目服务的专业化、一体化水平。要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围绕煤电、页岩气、建材、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强力推进威力斯浮法玻璃、欧冠高档建筑陶瓷、冠能特种材料、页岩气开发等一批事关珙县未来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努力在“十二五”末全面建成双百亿元工业集中区。要发挥好列入四川省省级开发区培育发展地的优势,积极争取进入四川省“1525”特色成长型产业园区项目,力争成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
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依托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以打造物流配送中心、矿产服务中心及川南县域金融服务中心为重点,将珙县建成多元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要围绕工业园区配套,着力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启动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功能,培育人才,提高现代物流的组织及装备水平,促进传统运输、贸易服务由简单经营型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提升其档次和品位,培育发展覆盖城乡的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培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互融发展。
四要加快壮大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拓展多元增收渠道。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以“特”取胜、以“质”致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要以“千万元产业村”、“亿元产业镇”、“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为载体,依法有序推动土地、林地流转,持续推进烟、茧、茶、林、牧、竹荪等特色种养基地建设。做强做大现有龙头企业,引进、扶持、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类农民培训资源,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新村聚居点建设,着力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强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和精品文化旅游建设。
五要加快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抢抓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和配合西遵铁路、宜毕高速、宜叙高速、宜昭高速等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早日开工。着力推进能源快速通道、县城环线公路建设,加快打造以链接宜毕、交汇宜叙、畅通物流为节点的“川南次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加强现有交通干道的维护和改造,加快实施农村断头路“连通工程”,形成县际连接、县内通达、出入便捷的综合交通路网。适应交通格局变化,进一步优化南北“经济发展轴”的布局和环境,着力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的能源建材产业带,以上罗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带,以洛表为中心的煤炭产业带和特色旅游产业带,构建布局科学、功能明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六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营造良好发展软环境。要着眼于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创业环境。要以“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运行、科学高效”为原则,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要破除建设用地瓶颈制约,进一步拓宽重大项目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完善扶持民营经济特别是微小企业发展政策,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层次和促进就业的贡献率。要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推动镇域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七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发展惠民、造福于民”根本追求,突出“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安居、学有好教”的民生导向,加快构建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民生基础设施体系、新型社会管理体系。着力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事业投入,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统筹城乡,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能就地同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八要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干部队伍干事创业力量。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努力构建依法依章、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常态化、持久化,着力夯实执政基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氛围。坚持从严治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和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努力在全县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新格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凝聚团结干事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心为人民干事,倾情为人民谋利,奋力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