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乐山市金口河 砥力奋进谱新篇,后发赶超促跨越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1978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金口河区历经34年风雨历程,一步步迈向辉煌!特别是近几年来,金口河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5.12地震灾害等重大事件的挑战,全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9亿元,是1978年的52倍,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1.4亿元、19.2亿元、3.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2倍、50倍、109倍;人均GDP 实现48525万元,是1978年的5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是1978年投资规模2万元的6774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3亿元,是1978年的40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亿元,是1978年的6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38元,保持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47元,是1978年的56倍,大大高于全市其它民族地区。2011年全区经济综合评价指标在全省纳入评价体系的173个县(市、区)中,列第48位,比1994年上升了90位,是全省上升效果最好的区县;在33个山区(县)中列第9位。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金口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近年来,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形成了水电、冶炼、化工、棉纺、矿业五大支柱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了电冶结合的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乐山最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冶炼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开发建设小水电站73座,装机容量达15.73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亿度。与此同时,总装机106.8万千瓦的枕头坝一级水电站、沙坪二级水电站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已全面开工建设,水电事业实现了由“小水电”到“大产业”的跨越。到2015年金口河水电能源装机将达120万千瓦,年发电量90亿度以上。电力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一批高载能企业的快速崛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建区时的空白发展到目前的15户,冶炼负荷达到23万千伏安。金洋集团、鑫河公司、金广公司、金光公司等骨干企业历经市场经济的风雨磨炼,不断发展壮大。纺织产业快速崛起,纺纱生产规模达到8万锭,金源棉纺公司成为全市棉纺单产最大的企业。此外,商舟公司磷矿开采洗选项目、嘉泰化工磷酸氢钙生产线等项目相继投产。工业经济的核心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强化,全区工业化率达76.6%,位居全省第二,工业经济对区级财政的贡献率达85%以上。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9.2亿元、利税6.5亿元,分别是1985年的48倍、38倍。

二、特色农业优势凸显

从“以林养水,以水办电,以电兴工,以工促农”的发展方针到“林牧富民、工业强区、旅游兴区,把金口河区建成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强区、山区地区经济强区、‘两化’互动特殊示范区”,全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全区农业产值实现2.31亿元,是1978年的36倍;粮食总产量实现9连增,达到12156吨,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311公斤上升到目前的413公斤。特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种植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先后建成茶叶、中药材、乌天麻、红豆杉等特色农业基地达20万亩,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点。龙头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不断增多,7户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6亿元。茶叶、乌天麻、红豆杉、花椒等品牌效应明显增强,发展农民专合组织51个,带动了6600户农户增收。永胜乡无公害茶叶基地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了金口河区农业标准化“零”的突破。曼地亚红豆杉产业化项目被科技部纳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储备和扶持项目,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现代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瓦山”牌商标被评为市级知名商标,乌天麻成为全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模养殖不断扩大,2011年全区生猪存、出栏分别达到29540头、42410头,是1978年的1.22倍、3.85倍;牛出栏2325头,是1978年的33.7倍;羊出栏7226只,是1978年的105倍;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144户,全区畜牧总产值达0.89亿元,是1978年的27倍。特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培育野鸡、野猪、大鲵等养殖大户11户,年出栏野猪达到3000头、野鸡25000只、大鲵2000尾。实施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完成了胜利、新乐、五池、林丰、桠溪等12个村彝家新寨建设,惠及群众691户3130人,启动了迎春、铜河、桅杆等7个村彝家新寨建设。形成了“人间仙境”林丰村、“世外桃源”胜利村、“湖光山色”五池村、“半坡彝寨”迎春村、“天街夜色”新乐村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新村寨。全省彝家新寨建设推进会期间,省委书记刘奇葆亲临金口河区林丰村考察彝家新寨建设,对金口河区彝家新寨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三、第三产业日趋繁荣

金口河区委、区政府围绕打造大峡谷地质公园、大瓦山天池湿地公园、山岔河森林公园“三张旅游名片”,联合中国探险家协会,与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旅游卫视等高端媒体,集中开展大峡谷旅游品牌宣传,邀请央视“激情广场”来区慰问演出。打造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农村影视题材拍摄基地。先后为电影《双子神偷》、《观音山》、《云上学堂》,电视剧《铁血》提供外景基地,全区对外美誉度和知名度显著提升。旅游业加快发展,成立了大峡谷景区管委会和旅游开发公司,完成旅游总体规划,举办了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成功申报了全市第一个省级湿地公园—四川大瓦山天池湿地公园,并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座铁道兵博物馆,为全国铁道老兵打造了精神家园。《金口大峡谷》、《屋后有座山》两首区歌被广泛传唱,进一步提升了全区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积极推进“文旅互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倾力打造了山地文化体验村—胜利村、生态休闲旅游村—五池村和彝族文化特色村—林丰村。以鑫河公司大峡谷宾馆完成改造为标志,建成全区第一家三星级宾馆;积极发展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产业,餐饮、住宿、娱乐业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游客接待量显著递增,2011年达到26.93万人次。金融、保险、广播电视、邮政、电信等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移动通讯、固定电话全面普及。旅游、信息、物流等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亿元。

四、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金口河区城乡面貌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面积由0.8平方公里发展到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8万人,城镇化率达39.7%。“一心三线、一河两岸”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三纵三横”的城市道路骨架网日趋完善。金桥公园、文体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交通客运站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全面竣工;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区人民医院迁建、带状公园,以及移动基站、联通基站、光纤电视网络全面投入使用,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扎实推进,城市设施更齐全,城市居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在农村,大力实施农村水、电、路改造,推进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极大加强。累计投资10.02亿元,修复灌溉管网工程76.9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2500亩,开发整理土地4100亩,新增耕地1568亩。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金洋供区22个村102个组的农网改造;启动了永胜乡农网改造工程,农村用电质量和用电安全得到明显改善。先后投资2.5亿元,打通了省道306线峨金公路、金乌公路,并在城区架起了横跨大渡河天堑的金口河大渡河大桥,将省道306线沿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延伸到国道108线。全面完成通乡、通村公路建设,6个乡镇100%通了水泥路或油路,41个村全部通公路,新建通村公路152公里,结束了过去高山村民货物运输全靠人背马驮的历史。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绩。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金口河区彻底告别了“木头财政”,无数的砍树人放下斧头、油锯,变成了种树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54万亩国有和集体生态公益林纳入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45万亩森林、退耕还林和配套荒山造林9.8万亩得到有效管护,建成工业原料林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5%。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0%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内,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全区教育投入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2011年的15.5%,教育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区中学与延风中学成功实现联合办学,撤并中小学校点51个,移迁小学1所,寄宿学生达到1700人,占到全区学生总数的28%;全面实施“教育助学工程”,大力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补助覆盖范围全市最广、标准全市最高;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生营养餐计划,全区2200名学生吃上了免费营养餐;全区学校D级危房全部得到改造,C级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所有学校教室达到8级抗震标准,成为全区最安全的场所;区政府承诺并确保了全区没有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教育教学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投资2000多万元的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全面竣工,即将投入使用,成功开通了区人民医院与华西医院联接的远程诊疗系统;改扩建了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新配备了120急救车;建成了2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区、乡(镇)、村三级医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大刀阔斧对区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坚决打破铁饭碗,大胆引进技术人才,强化医德医风建设,使技术落后、事故不断、人心涣散的区医院重获新生,医院的就诊人数、手术台次、医疗收入、医务人员收入不断增长,实现了患者、医务人员、社会“三个满意”。大力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八项民生工程”,先后完成民生项目280个,区本级财政新增财政主要用于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兑现各项农业补贴4.5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了廉租房、少数民族贫困户住房解困工程、“彝区三房”改造等工程。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内。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妥善解决了征地农转非、关闭破产企业、乡镇“八大员”等特殊群体社保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数31800余人,参合率94%。大力开展城乡居民救济救助,实现了农村“五保”对象应保尽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5.6%。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86元、61.2元,补助标准全市最高。先后解决了2636户10885名受灾群众生活补助200余万元,累计发放了9378名城乡贫困居民补助金820万元和2085名贫困居民医疗救助金159万元。农村出行难、就医难、用电贵、居住差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文体事业欣欣向荣。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民族竞技项目“三雄夺魁”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率先完成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任务,发展农村数字电视用户4000余户。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厂地团结更加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金口河正当而立之年。十二五”时期,是金口河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委、区政府将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成渝经济区发展机遇、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机遇、乐山市域“两化互动”建设的重大机遇,紧扣市委“三大联动,六个跨越”的战略部署,着力打造“五十里山水长卷”、建设“一百亿产业新区”,在基础设施上加快发展,在三次产业上加快发展,在城乡统筹上加快发展,在民生改善上加快发展,在党的建设上加快发展,在社会和谐上加快发展,推动全区在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和山区经济发展中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保持全市乃至全省领先。到2015年,全区新增工业总产值100亿元、达150亿元,人均GDP10万元以上,工业化率8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一番。城镇化率达52.5%,城镇人口达2.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区级经济综合评价在全省的综合排位进入前40位,在全省民族地区、山区地区的排位进入前5位。

、工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电力问题。目前,全区冶炼企业负荷达23万KVA,年需求电量15亿度。虽然全区水电装机15万KW,年发电量达8亿度,但永乐电站及部份小水电站未并入地方电网,每年外输电力4亿度以上,我区工业企业能使用的电量仅在4亿度左右,加金洋鑫河从峨边输回2亿度左右,每年电力缺口达9亿度左右,电力要素制约明显,产能释放不足

    是资金问题。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进行了调,但受行业发展的制约,企业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三是运输问题。全区大部份工业产品所需原材料,产品市场均在境外,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及产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而铁路运输能力有限,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金口河火车货站台承载能力基本饱和,继续发展高载能企业,必须考虑新建货站台,才能解决原材料和产品的装御进出问题。

四是新建项目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成为我区现有企业扩大规模和新企业入驻的主要问题,发展后劲不足。

建议意见

1、由于我区工业以高耗能企业为主,电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请求协助协调解决枕头坝电站和沙坪电站在我区的留存电量问题,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由于我区是山区也是民族地区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县级区,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难度较大,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适当放宽民族地区高耗能企业的准入条件。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