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盐边县以重大项目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一、盐边县基本情况

盐边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北部,系攀枝花市辖县,属二滩水电站库区主淹没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全县幅员面积33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4.9%。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0.9万人。有彝、傈僳、苗、纳西等24个少数民族6.24万人,占总人口的30 %。

盐边县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已探明40多个矿种,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近40亿吨,占攀西地区的18%,煤、铬、镍、铜、锰、铅、锌等矿产都具较好的开发潜力。水资源,全县20公里以上河流12条,天然水资源总量20.60亿立方米。二滩水电站位于县境内,境内有小水电站35座,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发电量3.8亿千瓦时。林业资源,全县活林木蓄积量14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4%,居全市之首。气候资源,境内最高海拔4195.5米,最低海拔967米。地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554.7小时,年均气温19.2,年均降雨量1100mm。               

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十一五”末,县域生产总值69.01亿元,年递增12%。县属生产总值50.02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年递增23.4%。人均生产总值达3.3万元,年递增10.9%。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3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4倍,年递增24.2%。地方财政收入5.79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年递增35.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821元和5786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年递增15.9%和13.9%。

(一)特色工业提速增效。扎实推进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龙蟒矿山高效选厂成功投产、云钛公司2万吨钛锭热负荷试车成功、水钢红发公司120万吨球团、一立120万吨球团、天伦化工技改扩能等项目加快推进,博越铸件、福川后桥壳等企业达标达产。原矿开采突破1500万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取得初步成效。安宁园区固废处理场、园区西干线二期工程、龙蟒及攀昆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2011年完成工业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34.4%;工业增加值65.68亿元,同比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18亿元,同比增长22.5%。

(二)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二滩水库淹没区连片扶贫开发、绿色新村建设、新烟区单元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建绿色有机蔬菜基地1880亩,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05万亩,种植烤烟5.17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扶持干果基地建设,新发展核桃8万亩。锐华公司早春枇杷示范园被命名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攀枝花”牌芒果远销海外。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6个。全面落实兑现各类惠农政策,强化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68亿元,同比增长4.7%;农业增加值7.18亿元,同比增长4.6%。

(三)特色旅游成效明显。加大红格、二滩、格萨拉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力度。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昆钢假日酒店二期、绿色运动休闲中心三大项目加快推进。菩萨岩景区建设进展顺利。中国格萨拉影视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引进《大舜》等知名影视剧组来盐拍摄。积极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成功举办“攀枝花·格萨拉索玛花节”、“二滩至格萨拉全国山地徒步大会”等重大旅游活动,不断提升盐边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56万人次,同比增长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26%。

(四)特色城镇建设开始起步。以实施“两化”互动为契机,完成红格镇总体概念性规划等重点规划编制,启动红格集镇新区、清源小区二期开发。实施红格镇安置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红格村七社、昔格达村四社、益民乡新民村一社三个绿色生态新村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和城乡风貌打造,完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3467户农房风貌打造和县城5000余平方米花城景观打造,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加快推进城镇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县,加快推进省级生态示范县建设。

(五)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突出抓好民生工程,2011年全年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亿元,87项民生工程全部完成。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创二级甲等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13%。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省级卫生县城复检顺利通过。实施县城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启动广播电视数字地面覆盖工程和广播村村响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新增就业人数1406人。全面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工作,启动城镇居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农保参保人数累计6.8万人。多渠道解决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住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主要做法

(一)依托重点项目,全力做大做强特色工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加快工业规划编制。着力抓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盐边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盐边县钒钛产业规划》等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完善,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导。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按照“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思路,创新招商举措,通过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推进引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落户盐边。扎实推进与龙蟒、昆钢在钒钛磁铁矿采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钛材深加工等多方面、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使带动效应和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切实抓好要素保障和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红格片区供水工程、安宁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设,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煤、电、油、运等困难和问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功能,使园区成为引领工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增长极。妥善解决征地搬迁和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四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桐子林电站、攀昆矿业800万吨钒钛磁铁矿洗选等在建项目。突出抓好铁精矿管道输送项目、天伦公司钛白粉生产线、水钢红发公司120万吨、一立120万吨球团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昆钢240万吨球团、微合金铁粉、钢结构、水泥厂等项目,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致力促农增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一是扎实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绿色新村建设任务,扎实推进二滩水淹区连片扶贫开发、温泉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移民扶贫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积极争取藤桥河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实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项目,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集中发展了优质晚熟芒果、优质脐橙、早春枇杷、蚕桑、烤烟、核桃。不断加大锐华公司、龙腾四海等龙头企业和农村经合组织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努力建设省级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执行力度,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农产品安全。全力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打造知名农业产品品牌。四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折不扣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移民后扶等惠农政策。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立足本底优势,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丰富的阳光生态资源,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条件,加大旅游项目招商,扩大旅游对外宣传,不断壮大以特色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一是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红格三大项目建设,以红格温泉拓展开发、绿色运动休闲中心、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等项目为载体,建设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打造高水平康体休闲疗养中心。加快推进红格—二滩—格萨拉“百里生态长廊”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菩萨岩景区、格萨拉景区、箐河瀑布景区及旅游集散地硬件设施建设,加大格萨拉影视文化基地建设力度。二是大力发展观光体验乡村游。加快推进红格、桐子林、渔门、国胜、箐河等地三星级以上农家乐(乡村酒店)示范点建设。加快红格片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加大农家乐的改扩建升级工作,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户,全力推进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三是不断提升盐边旅游对外知名度。通过建立旅游信息平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创新旅游节会模式,创新举办“格萨拉索玛花节”、“二滩山地徒步赛”等重大旅游节会活动,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冬春疗养、乡村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品牌。

(四)突出城乡统筹,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做好统筹规划,充分考虑人口承载、产业支撑、交通网络、地方文化等因素,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工程,实现产业互动、产城互动,全面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一是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推进城镇规划向城乡统筹、区域协调规划转变,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构建开放、流动、有序、互补和共享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根据现有的城镇体系格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县城、副中心城镇、重点集镇来定位城镇功能,注重发展城镇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培育了桐子林、红格、渔门、永兴、国胜、格萨拉等一批特色鲜明并具备辐射带动能力的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小城镇。三是加快完善县城功能。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功能,加快县城至西攀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尽快建成人气旺盛、市场繁荣、经济发达的县城新区域。以高铁站为支点,通过南北拓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大坪地、木撒拉新区为两翼的城镇核心区域,有效拓展城市空间,提高城镇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到城镇。四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统筹、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的要求,加快城镇水、电、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城与红格片区融合进度,大力推进红格绿色生态示范村建设,集约推进红格新区开发。加快渔门新区规划和建设,扎实推动254新村家居点建设,重点打造二滩水淹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统筹考虑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实现全程、全域新村规划、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建设一批新农村综合体,着力打造新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做到“道路标美化、产业特色化、农房标准化、庭院优美化、公共服务城镇化”。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总量偏低,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工业经济县,第二产业比重77.63%,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县域经济比重偏低,分别为8.04%、14.33%,产业结构单一,受钢铁行业的影响对县域经济波动较大。

2.客观条件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保守,基层群众的素质相对比较低。

3.体制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条块分割明显,垂直管理的部门多,但是权、责、利划分不够合理明确,许多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但地方政府对垂直管理部门又缺乏人事权、管理权,不利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的统筹与协调,不利于调动地方的工作积极性。

五、下一步工作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科技创新,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按照技术创新纵向延伸、循环经济横向发展的模式,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面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尽最大可能做到优势资源循环利用,全力做大做强特色工业。“十二五”期间,工业产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4.5%,总量达到3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总量突破100亿元。

(二)大力发展绿色高值精品农业。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坚持生态提升方向,以加快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盐边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高值精品农业、生态农业、规模农业,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完善农业组织体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协调发展的格局。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农业总产值23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为首要任务,以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为支撑,以扩大就业、富民增收为主要目的,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现代物流和房地产业为引擎,加快发展结构优、特色明、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现代农业联动互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阳光生态资源,以红格温泉、绿色休闲运动中心、体育竞训基地等项目为载体,打造红格阳光·温泉·运动·休闲度假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做大做强餐饮住宿业,改造提升居民社区服务业。着力推动康养度假、休闲娱乐、居住医疗、人才与职业培训、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发展。加大服务业投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准入制度、标准体系等,规范服务业市场,提升服务业发展档次,统筹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

(四)以重大项目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继续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保持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发挥投资在经济社会增长中的拉动作用。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县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内生动力,重点向交通、能源、信息、农田水利、特色产业、服务业、城镇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引导和倾斜。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在新兴产业、统筹城乡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势资源开发、民生需求中研究和储备一批涉及长远和富民强县的大项目,以成昆铁路新线、县城至西攀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红格片区引水、桐子林电站、藤桥河引水、矿山开发、房地产开发、钒钛综合利用、规模化养殖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五)加快“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省市加快“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即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体制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为建设“五个”盐边提供坚强支撑。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34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户、30亿元的企业3户、10亿元的企业10户。以重点建设桐子林镇、红格镇等中心集镇为核心,加快推进桐子林电站、高铁客货运站、县城-西攀高速-红格公路快速通道、S216升级改造为依托,开发建设其他13个乡镇为基础,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格局。人均生产总值实现6.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万元;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