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于1952年建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矿命名的县。位于大渡河中游,地处雅安市与凉山州、甘孜州交汇地带,是内地通往云南、西藏等边陲的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之称。石棉的自然条件独特,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8%左右,最高海拔神仙梁子5793米,最低海拔丰乐乡780米。全县幅员面积267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3万。
石棉是移民工作重点县。境内有大渡河干流瀑布沟、龙头石和大岗山“三大库区”及其他中小型电站移民人口22348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8%,农村人口的25%,是全省移民工作重点县之一。石棉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国定重灾县。我县地处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是全国地震监测重点地区。“5.12”汶川特大地震和“6.18”石棉地震造成7万余人受灾,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6.9亿元,是国务院确定的51个重灾县之一。石棉是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全县有10个少数民族乡,汉、彝、藏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3%。1986年省政府批准为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石棉是老工业基地。四川石棉矿、新康石棉矿等国属、省属企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采矿,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因资源枯竭而停产或搬迁,成为四川工业的四大难题。石棉是革命老区县。红色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享誉中外,是省政府批准的81个革命老区之一。石棉是生态资源大县。水能、森林、旅游、矿产等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600万千瓦,占全市的42%、全省的5%、全国的1%;境内有贡嘎山国家级、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之一;有金、银、碲铋、花岗石等19种矿产,其中碲铋矿是世界上唯一的独立碲矿床。
近年来,我县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连续14年保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获得全省抗震救灾英雄模范集体、三农工作先进县、省级生态县、省级绿化模范县、双拥模范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环境优美示范县城、“记一等功公务员集体”等荣誉。
二、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战略部署,我县抢抓发展机遇,确立“融入成都、依托攀西、链接康藏、辐射周边”的发展定位,奋力推进“一极三中心”建设(即四川省山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建设川西交通枢纽次中心、川西物流次中心、区域商贸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努力打造宜居、畅通、生态、和谐、平安、文明的新石棉。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经济综合评价中排第39位,在全省33个山区县(市、区)中排第6位。2011年完成GDP47.8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2亿元。今年1-7月,全县地方生产总值26.56亿元,增长14.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4亿元,增长21.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8亿元,增长2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42元,增长16.4%;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87元,增长17.8%。
(一)在加快发展中提升产业水平
工业经济质速并进。大力实施“1+2”工业发展战略(即发展壮大水电产业,改造提升传统载能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政策, 全力打造“中国碲谷”,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上半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1.2亿元,工业增加值18.2亿元。做大做强水电产业。全县建成电站装机275.2万千瓦。上半年水电企业上缴税金2.42亿元,对地方公共财政的贡献为47%。调整优化载能产业。立足锌、硅、电石、黄磷等产业基础,抓好硅粉、精细磷化工等下游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促进单一载能工业向多元化加工工业转变。全县特色载能产业年生产能力达到54.8万吨。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规划建设化成箔生产线100条,已建成投产63条;重质碳酸钙年产能达到83万吨。抓紧编制“中国碲谷”规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积极推进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列入培育企业6家。蓝天化工磷化工下游产品出口印度,实现出口创汇零的突破,启动建设蓝天化工磷化工产品研发中心;积极筹备建立巨丰粉体碳酸钙工程技术中心,50万吨重质碳酸钙项目申报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构建发展平台。围绕打造百亿工业园区的目标,规划建设竹马工业园区13.7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5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明显增强。
农业发展特色突出。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精品高效农业破题起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精深打造特色产业。按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要求,建设“一县三基地” (即中国优质黄果柑第一县,世界优质枇杷原产地基地、四川优质核桃基地、中国优质草科鸡养殖基地),打造“百里金果长廊”,培育十亿元产业集群。目前已发展优质黄果柑2.76万亩、枇杷1.1万亩、核桃8.5万亩,年出笼草科鸡50.45万只,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年产值1.6亿元。我县被中国园艺学会授予“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石棉黄果柑、枇杷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登记保护产品,石棉枇杷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以建设具有石棉特色的现代生态村落为目标,结合水电移民安置、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灾后恢复重建、环境综合治理等,投入资金10.9亿元,集中打造了38个新村(聚居点),新建民居6940户,涉及人口24290人。显现了以移民安置、集镇建设、红色旅游、灾后集中安置、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等相结合的新村建设模式;涌现了安顺场、松林村、安靖村等初具石棉特色的生态村落。
旅游产业势头良好。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全新审视,找准定位,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安顺场、孟获城景区建设,高水平打造栗子坪生态休闲、田湾河户外探险等特色旅游,深度挖掘蟹螺江坝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库区旅游,以及环贡嘎山、红色文化、攀西阳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建设“攀西阳光旅游门户、著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大渡河畔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目前已投入资金近2亿元,完成孟获城和安顺场景区一期工程建设,初步具备接待能力。安顺场景区正加快建设国家4A景区,孟获城景区通过招商引资已签订总投资30亿元的开发框架协议。今年,已接待国内外游客44.17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84亿元,增长18.3%。
(二)在重点突破中谋求发展机遇
强力推进移民安置。我县始终把安置好移民群众和推进库区后续发展作为开展移民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统筹推进“三大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截至目前已安置20108人,有力保证了瀑布沟电站按期蓄水发电、龙头石电站提前一年投产和大岗山电站顺利推进,夺取了在同一条河流上三座大中型电站同期开展移民安置工作的重大胜利。统筹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把移民后扶融入和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整合项目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移民培训等,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库区总体保持稳定。
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按照“四个优先” 的原则,坚持科学重建,加强重建项目的质量、安全和资金监管,加快重建工作进度。全县纳入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有451个,规划总投资30.37亿元。目前,投入各类重建资金29.77亿元,累计开工项目451个,竣工项目447个。通过重建,石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了十到二十年,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发展得到有效提升。
加快推进县矿融入工作。2006年6月四川石棉矿管理权限下放县里后,我县着力解决职工生活困难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县矿融合,将原川矿7292户17244人纳入社区管理,建立4个社区党支部、4个居委会、24个居民小组。筹措资金9230万元建成1360套安置房,1360户川矿职工的住房难问题得到解决。实现各种方式就业4029人,有2425户4788人享受城市低保,占全县的52.8%。川矿呈现出了管理权平稳下放、社会基本稳定良性发展局面。
大力推进枢纽建设。按照建设“川西交通枢纽次中心”构想,规划实施“2+3+4+N”路网体系,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物流过程无缝衔接”,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 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北上成都、南下攀西、西进康藏、东出乐山的川西交通枢纽次中心。全力做好泸石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雅甘铁路经过石棉,雅泸高速已全线通车;实施国道108线、省道211线和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全县92个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城乡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加快川西物流次中心建设。启动建设年吞吐量300万吨的向阳物流中心、年交易量3万吨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岩子客运中心站建设,大力发展建材、农产品、生产资料等专业物流,加快形成服务县域经济、辐射周边区域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高等级、大容量、智能化”电力网系,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12座、35千伏变电站15座,电力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三)在科学规划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高标准规划编制。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工作,不断创新规划理念,提升规划水平,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县城规划面积拓展到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达6.2平方公里,能容纳人口6万人以上。实施了16个乡镇建设规划和8个重点集镇详细规划。新一轮规划形成“一核两翼三支点”+一般乡镇和新村聚集点为支撑的四层级城镇体系(一核两翼三支点即以县城为核心,安顺、回隆为副中心,挖角、丰乐、栗子坪为区域中心城镇),确立了“水电之乡,阳光驿站”的定位和“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显山亮水,独具特色”的山区精品阳光城的建设目标。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加大城乡建设投入力度,近年来累计投资8亿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高标准实施城市新区建设,努力将城北建成具有文化魅力的县城背景图,将岩子建成滨水商业服务区,将向阳建成宜居、宜商、宜业的城市新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相继实施并完成了丰乐、挖角等7个集镇建设,正全力推进安顺场开发。实施了红旗村、坪阳村、安靖村、江坝村、孟获村等5个新村试点建设,初步显现出以移民安置、旅游、灾后重建、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等相结合的新村建设模式,打造库区旅游、生态民俗旅游等特色亮点,城乡建设品位逐步提升。
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风貌塑造和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以“三清、四治、五重点”为重点,以整治“五乱”和“十项专项整治行动”为突破口,对县城及城乡结合部、乡镇主要街道和村庄、国道108线、省道211线及主要交通干道、库区周边、风景区沿线等进行全面治理。投入2.1亿元,对1700余户农房进行风貌塑造,初步形成了国道108线下段川西民居特色、楠桠河流域彝族特色、大渡河上游藏族特色。深入推进“七进”活动,保持并深化治理成果,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场设施建设,加大对乡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在城乡统筹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教育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按照“夯实小学基础,突破初中瓶颈,扩大职高规模,提高高中质量,力促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思路,完成了38所学校的重建任务,中心校以上学校实现寄宿制,实施少数民族语言过渡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余万元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初步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县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初级卫生保障体系,基层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全县新农合参保率达95%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低保对象补助水平,近五年享受城乡低保人数累计达124.43万人次,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及工伤等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以上。筹资1.21亿元,解决了4212名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险。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建成解困房646套、廉租房1156套、安居房734套,公租房12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627户。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农合参保率达95%以上。扶贫攻坚成效显著,累计投入6854.38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实现6994人脱贫解困。
生态环境更趋优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1.7%,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2009年在栗子坪公益海成功易地放归了全球首只野生大熊猫。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我县既是库区、灾区、矿区,也是民族地区、涉藏前线,维稳压力巨大。作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促稳定、做好群众工作创稳定、强化安全管理保稳定。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维稳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机制。认真开展大接访、大调解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逐步实现从被动维稳到主动创稳的转变。
三、移民后扶工作情况
我县统筹“三大库区”移民安置和后扶融入工作,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的原则,建立健全后扶工作机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改善库区基础设施,顺利推进工程建设,库区社会和谐稳定。
(一)完善“三大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后扶工作格局。从加强制度建设着手,着力构建规范有序的后扶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实现后扶融入和移民安置“齐步走”。在完成“瀑电”外迁任务后,迅速启动移民后扶融入工作,同步推进后扶融入和移民安置。二是建立健全移民帮扶机制,促进后扶融入工作落实。制定和出台了多项帮扶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移民群众促进生产、生活的发展。对全县3927户12625人列入移民后扶台帐,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一帮一”、“多帮一”的帮扶机制,采取县级领导联系移民,县级部门联系移民安置村,乡村干部具体负责多户移民户及安置区域村民结对移民户等方式,加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明确乡镇、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把后扶融入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三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遗留问题的处置。建立移民融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例会、乡镇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梳理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督查督办,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及时办理乡镇和部门梳理反映出的问题,有效促进了移民和谐融入
(二)突出“三次产业”,打造稳定的后扶产业载体。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与和谐融入的重大载体。一是大力建设精品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强黄果柑、枇杷、核桃、草科鸡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今年上半年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20元。二是优化提升电冶结合的特色载能产业。大力发展以水电为龙头,特色载能和新材料加工为骨干的“1+2”工业经济,以工业产业发展推进移民劳动就业,解决就业岗位3939个。三是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移民群众自主创业,积极引导新棉镇、先锋、安顺、挖角、新民等库区乡镇移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农家乐33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0家,解决移民就近就业问题,为移民群众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多样选择。
(三)实施“三大工程”,切实增强库区持续发展能力。始终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作为移民工作的核心。一是切实抓好规划修编工程。注重与库区旅游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民族和谐融入相结合,完成县城新区、重点集镇和50%的新村规划,完成移民生产发展融入规划、后续发展规划、后期扶持项目规划和扶贫规划,构建全方位的后扶融入规划体系。二是大力实施基础建设工程。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95亿元,完成了丰乐、迎政、宰羊、永和、挖角、新民等6个集镇的迁复建工程建设,新修硬化移民安置区机耕道、生产便道和联户路244公里,安装安全饮水管道122公里,解决8000多人安全饮水和5200人用电难问题,库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全面推进技能培训工程。加大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多方式拓宽移民培训和就业渠道,整合项目和技术力量,广泛宣传发动移民积极参与各种免费技能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88期1.1万余人次,2090名内安移民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兑现了培训补助累计105万余元;围绕优质水果、蔬菜、草科鸡、生猪等产业的发展,培训农户1.3万人次,并大力发展科技示范大户,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和带动安置区致富项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