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广元市利州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交汇处,处于广元市腹心,为四川的北大门,是进出川的咽喉重地,自古以来都是川陕甘三省六地(市)十八县(区)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北“金三角”之美誉。全区幅员面积1538.53平方公里,现辖3乡7镇8办,总人口48万人。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建区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利州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工业强区、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和谐发展”的思路,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量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4.6%,2010年达到109.8亿元,实现总量翻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60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9亿元,是“十五”末的2.26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3:42.6:49.1调整为2010年的6.6:50.6:42.8。辖区实现工业产值170.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2家,其中区本级37家,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饮料、冶金机械、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培育形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业产业带,呈现“绿色蔬菜、特色林果、生态畜牧、优质水产、乡村旅游”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商贸零售业稳步发展,旅游业从地震影响中逐步恢复。
灾后恢复重建完成阶段性任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农房重建全面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复产产能达到99%以上,农村产业恢复重建完成98.5%以上。基础设施全面恢复并有所提升,教育、卫生、计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家家有房住、户户人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城镇建设发展呈现新格局,城市功能明显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9.4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3.8万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97平方米。宝轮、三堆、大石、荣山等城镇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城镇化率达到75%。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期末的51.3 %提高到60%。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浓度年日均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5%以上。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标准。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7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33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6666元和2123元。
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积极稳定农村经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突出特色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示范、生态休闲观光三大功能有机结合,龙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高科技养殖、高科技种植、高水平循环理念,成为全市示范。形成了10条新村示范带,建成86个生态小康新村。培育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区级16家。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3%。年均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6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57%和217%。2010年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区)。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发展年均增速30%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19家增至39家,其中5亿元企业2户,过亿元企业1户。规划建设四个工业园区,用地达7.1平方公里,入园项目40个。实施招商项目175个,累计引进市外资金79.99亿元,年均增幅40%以上。累计实现出口总额4742万美元,年均增幅56.82%,外派劳务累计3704人次。
(三)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民营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5%。成功创建中国旅游城市。大力实施了天曌山森林公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川北民俗文化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泡石—红岩”等四条城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旅游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接待游客27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65倍和4.32倍。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新建国省主干线公路143公里,建成通乡公路323公里,通乡油路达100%,乡镇客运通达100%,通村公路1600余公里,通村硬化率达83%,比“十一五”末高33个百分点。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162处,形成畜引供水能力326万立方米,受益村达70%。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项目5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19814亩。
(五)坚持民生优先。把宝珠寺电站和紫兰坝电站移民工作作为重点,积极处理市中心城区建市以来涉及征地拆迁一系列遗留问题,维护群众利益,累计就业3.5万人;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由2005年的6.8万人次、4419.9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6万人次、1.78亿元。累计解决贫困人口24918名,帮扶54000名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5年的23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28.2平方米。汽车、电脑等耐用消费品大幅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参合率达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通广播建设点493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7.72%。
(六)坚持低碳发展路径。投资10亿元的气化广元项目进展顺利。淘汰落后企业10户,1908户五小企业实现煤改气。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11万口。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Ⅱ级以上,环境质量优量天数达95%以上。新建宝轮日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6座垃圾填埋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达90%和85%以上。五年累计成片造林17万亩,退耕还林成果11.4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6万亩,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60%,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2009年获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区)”荣誉。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抢抓历史战略机遇、奋力推进利州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灾后产业恢复振兴,基本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川北商贸物流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到2015年,实现“四翻番两逼近四提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6亿元,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形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饮料、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服务业水平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4.2:52.6:43.2。城镇化步伐加快,二、三产业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0%。
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进步明显。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发展差距缩小。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劳动关系保持总体稳定,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水域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城乡环境面貌优化提升。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投入总量取得较大进展,全民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全区综合科技实力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速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和水平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确立了加快科学发展主题,果断提出了未来五年“基本建成广元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核心区、基本全面实现小康”的两大奋斗目标和“市区互动、市区一体;两化互动产成一体;四化联动、城乡一体;统筹联动、全域一体”的四个一体基本思路,着眼全局,立足实际,前瞻谋划,鲜明提出了“两个率先”、“三个集中”、“四个统筹”的基本方略。“两个率先”即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围绕这一目标定位,按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和统筹联动、全域一体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工业与城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科学绘就未来发展蓝图。“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产业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四个统筹”即统筹产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统筹公共服务、统筹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概述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5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3,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位列全省173个县(市、区)第32位,33个山区县(市、区)第5位。工业化率达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全省2.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7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83个百分点、全省33.27个百分点。2012年1—9月份,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6.1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较全省高1.7个百分点、全市1个百分点;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46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区本级11.2亿元,增长20.4%;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6.8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区本级52.69亿元,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9.06亿元,同比增长15.3%;区本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2.54亿元,同比增长29.3%。
(一)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1.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工业主导行业选择。我区的主要优势资源集中在矿产能源、林业、交通区位优势等方面。为此,我区在工业选择上以能源行业、矿产加工为、农林产品加工主。近年来,我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集群转移,推进广元纺织服装科技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服装纺织产业高地。
2.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效果。目前,我区主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推进较为顺利。纺织服装园供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加快,园区道路体系进一步完善;回龙河工业园承载力得到提升;大石工业园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年内,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入5亿元,新增园区面积2平方公里。2012年,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理念,以提高招大引强的成功率为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工业园区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节会招商,深化委托招商、以商招商。2012年上半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9个(含续建),引进到位市外资金22.83亿元,为年计划41亿元的55.69%;新签约项目21个,协议资金共计34.54亿元。
3.辖区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我区优势骨干企业海天公司、中钢川炭、气化广元、高力水泥其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价值、生产要素优势和低碳环保三个方面。目前,市场疲软、投资紧缩是制约我区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
4.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情况。截至9月底,42个市区级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40.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7.4%。其中市列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16613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213034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31752万元,占年度计划的62%。共有在建项目19个,其中有4个项目已经建成或基本建成,有10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为45.5%。
5.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区工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困难亟待解决。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增长方式是靠大量的资源、生产要素等的大量投入,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存在,产业升级困难。三是自主创新不足,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不足。四是缺乏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强势拉动,企业集团化建设滞后。
(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1.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2012年上半年,以“全域小康龙潭”建设为重点的16个新村、三个综合体建设全面展开,规划全面完成,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基础设施、主导产业、民居风貌、重要节点建设全面展开。三江新区新村建设初步规划形成,以工代赈、扶贫新村顺利推进。但是,随着进入后灾后重建时代,投入力度放缓,当年项目资金来的较迟,本级资金上半年普遍调度难度大,新农村建设实施缓慢
2.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情况。通过践行我区初步探索出“四园驱动”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一定成效。以龙潭乡为试点,积极探索小宗土地拍卖、土地林权流转。
3.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012年,我区制定了核桃产业化发展、畜牧业转型升级、蔬菜调节基地建设的规划,正在申报“利州香菇”、“利州杜仲山鸡”地理标识认证。
4.扶贫开发项目的落实运作。经全区上下努力,我区已纳入秦巴山区域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并开始启动实施。目前,两项制度衔接调查工作已结束,产业项目已逐步开始实施。
5.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区的在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集中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仍然较为落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非耕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三)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1.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我区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重点突出“武则天故里、剑门关蜀道”主题,成功的举办了一届独具特色、颇具影响的全市旅发大会。围绕剑门关蜀道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天曌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川北民俗文化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规划启动盘龙温泉度假村和雪峰生态养生园项目建设,推进白龙湖、紫兰湖、菖溪河旅游景区开发。对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推介和招商,年内力争推出1—2个重大旅游招商项目。
2.我区商贸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与周边城市物流商贸业的规模差距仍然较大。二是传统流通方式的比重大,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缓慢。三是产业优势不明显,本辖区商贸物流发展受到制约。四是周边地区加速发展和来自成都、西安等大城市的市场辐射,对我区物流商贸业的扩张发展构成了较强冲击。
3.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一是要坚持以投资拉动消费,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二是要以旅游为带动,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促进衍生行业的发展。三是要以健全市场机制为保障,确保全区第三产业业态健康、秩序良好。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编制
1.全区道路交通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012年,我区加快推进大荣片区快乐村大桥、滨河北路东段等交通项目;启动了大石互通连接线道路,大石片区流水鱼塘至大道沟道路工程建设即将开工;推动陵江至“三江新区”城市主干线、广元港进港公路尽早开工。截止目前,交通部门已向上争取68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当前,在道路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到位情况不够好、农村道路规划与实际经济发展不匹配。
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存在的问题。2012年,按照“一心两翼”组团式发展思路,我区积极配合推进城市北环线、将军桥嘉陵江大桥、水柜路北延线等15个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城区功能。启动了荣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按照“产城一体”要求,认真实施《三江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宝轮、赤化、盘龙、三堆等城镇开发建设,确保三江新区利州境内完成投资40亿元。我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脱节。二是资金投入不够,城市基础设施标准不高。三是城区内棚户区较多,改造难度大,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全市建成50万人口大城市目标,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全域城镇化发展思路,将大石、荣山、工农、盘龙、宝轮纳入中心城区,编制完善三堆、赤化、龙潭、金洞、白朝等乡镇的总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合完成城市核心综合体和中心城区滨水区域水景观带规划并启动实施。但是,我区城市建设规划仍存在前瞻性不够、指导性不强、配套设计不全面等问题。
附表:广元市利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规划表
8000
广元市利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规划表
序号 |
指标典型 |
指标名称 |
统计年度 |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计划指标) | |||
1 |
经济 发展 指标 (6项) |
生产总值(亿元) |
109.83 |
138.56 |
165.3 |
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
20995 |
32199 |
38000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
542100 |
582998 |
720000 | ||
人均生产总值(元) |
21979 |
26585 |
31780 | ||
人均财政收入(元) |
407 |
612 |
730 | ||
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
15.6 |
16 |
15 | ||
2 |
经济 结构 指标 (5项) |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43.5 |
48 |
50.6 |
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53.8 |
54.1 |
54.5 | ||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42.8 |
31.1 |
37.9 | ||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项目比重(个) |
- |
- |
- | ||
城镇化率(%) |
74.1 |
75.1 |
76.1 | ||
3 |
社会 发展 指标 (6项) |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以上 |
95以上 |
95以上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8.1 |
100 |
100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2783 |
14839 |
17213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14.9 |
16.1 |
16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4733 |
5732 |
6764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
14.9 |
21.1 |
18 | ||
4 |
生态 环境 指标 (6项) |
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 |
2.85 |
2.726 |
2.581 |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 |
4.3 |
3.51 |
- | ||
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吨标煤/万元) |
0.01 |
0.01 |
- | ||
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吨标煤/万元) |
0.028 |
0.024 |
- | ||
单位工业增加值NHa-N排放量(吨标煤/万元) |
4.3×10-5 |
2.6×10-5 |
- | ||
单位工业增加值NOx排放量(吨标煤/万元) |
0.017 |
0.0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