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枢纽建设、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权力实施“以枢纽为纲,融入成都、链接攀西,错位配套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开创了雨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得新局面。
一、“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总体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201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2.14亿元,从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基本接近“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速13%;辖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4.6:40.8:44.6调整到12.9:48.6:38.5,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人均GDP达23098元,是2005年的2.15倍,比“十一五”末人均GDP达15000元的目标超8098元。
2、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1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亿元,年均增长率12.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在GDP构成中比重下降;农村主要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127元增加到2010年的5907元,年均增长率13.6%;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安全饮水率、通电覆盖率、电话普及率持续上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水、电、路、电话通达率全面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工业支撑进一步增强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46亿元,比2005年净增18.1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0.73%,在GDP构成比重中上升明显,对经济发展贡献增大。“十一五”期间,全区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化工、新材料、建材为主导产业的草坝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名优茶、藏茶、奶制品及其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大兴农业科技园区。2010年,两个园区共实现总产值12.2亿元,入驻企业达50家。
4、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2010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1亿元,高于GDP增速。“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了多届“龙井山桃花节”、“雨城年猪文化节”等主题旅游活动,推出了“熊猫游”、“茶马古道”、“清凉雨城”旅游品牌,以“熊猫首都”为依托,旅游形象进一步品牌化,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8亿元。
5、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进一步改善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9元,是2005年8351元的近两倍,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127元增加到2010年的5907元,年均增长率13.6%。“十一五”期间,城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者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继续由吃、穿、用向住、行、休闲娱乐、健康方向转化,消费精彩纷呈;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截止“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60942人,新农保参保人数达53457人。
二、“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基础设施滞后,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脆弱。两区一中心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建设,为工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仍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需求。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偏低,区属工业企业规模小,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投资尤其是技改投资不足,发展不够,自我积累发展能力不强。部分产业、企业、产品发展状况不够理想,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对治污达标,企业普遍感到成本高,积极性差。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基地小,龙头企业少,生产经营规模小,效益低,农产品资源利用程度、市场化水平很低,农资上涨,农民增收困难。
3、电力缺口大,建设资金不足。工业用电价格高,电力缺口在冬季尤其大,部分企业只能间断生产甚至停产。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企业融资瓶颈尚未根本解决,使建设项目进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不足。
4、就业困难。就业压力大,就业矛盾突出,在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的同时,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即每年增加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显。
三、雨城区“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重点
1、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主城区按照“退二进三”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各乡(镇)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壮大茶叶、林竹、水禽、奶畜、果蔬等特色产业基地,并以这些特色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亲农工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力争把雨城区建成川西地区重要的茶叶、林竹、水禽、果蔬集散地。巩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各类支农资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林地流转新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经营模式,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2、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一是继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好产业发展平台。主要是突出抓好“三区一中心”,即草坝工业集中区、大兴农业高科技园区、多营汽车服务中心、对岩川滇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将草坝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建设成为电冶、化工、建材、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和林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到以发展生态型工业为抓手,降低全区工业发展的环境风险。
三是狠抓工业项目,确保做到“四个一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区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大项目包装力度,完善项目运作机制,确保做到建成投产一批、加快实施一批、积极引进一批、充分储备一批。
四是加强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低碳工业。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落后产能淘汰为主要手段,着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发展低碳工业。
五是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工业支柱”。着眼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把水电电冶、机械加工、绿色食品、新材料产业整合、扶持、培育成我区工业支柱产业。
六是开展区域合作,大力促进招商引资。立足我区资源、区位等方面优势,积极开展与成都及周边市、县(区)区域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促进招商引资。
3、坚持“旅游富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积极打造“四城市,四基地”。依托我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富区”战略,着力推进旅游产业高度化和旅游产品高端化,努力把雨城区建成成都周边山水园林城市、休闲度假基地,交通枢纽城市、现代物流基地,农业高科技城市、农产品加工基地,生态工业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是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强化与周边市、县(区)市县的旅游合作,成立旅游战略联盟,主推“三山环线”,共同打造“大熊猫生态之旅”、“川藏茶马古道之旅”、“红色文化之旅”、“西部民俗生态之旅”等旅游线路。
三是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高起点规划对岩“川滇物流园”;积极优化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支持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不断拓展信息、网络等新兴服务业和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房地产企业,积极探索旅游房地产。
4、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劳动培训,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失地无业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二是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区教育、科技、卫生、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优质资源共享、均衡发展,促进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推进枢纽建设,积极融入成都都市圈
一是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主动做好雅泸高速公路、雅乐高速公路协调服务工作,力争尽快建成通车;积极协助做好成康铁路相关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积极配合做好雅甘铁路、雅康高速公路、雅眉资遂铁路、雅马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尽快进入规划。认真做好全区交通发展规划,加快区内交通路网建设。
二是以枢纽为纲,打造“川西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强化通道意识、枢纽意识,以枢纽为纲,建立与雨城发展相适应、高效率、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次级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依托“川西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在对岩规划打造“川滇物流园”,在多营规划打造“川藏物流园”,在草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兴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川西现代物流基地,使枢纽建设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是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圈,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更宽视野、更高起点、更深层次看待融入问题,进一步做好融入成都都市经济圈的无缝对接,拓展发展空间,赢得发展主动权。强化观念对接,把雨城放入大成都来思考、来定位,增强“同城意识”,强化“一体概念”。强化规划对接,以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及专项规划为契机,加强与成都的规划衔接,差异互补,联动发展。强化政策对接,认真研究成都的产业发展政策,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破除发展障碍,尤其在土地、市场、户籍、社保、财政、行政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力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