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峨眉山市“山城一体”、“旅游兴市、工业强市”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十一五”以来,峨眉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发挥扩权强县试点的优势,爬坡上行、攻坚克难、加快发展,全力开展抗震救灾,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市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在西部百强县排位由83位上升到52位。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61.18亿元增加至146.5亿元,年均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3亿元增加至84亿元,年均增长29.6%;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68亿元增加至10.36亿元,年均增长43.9%;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97元,比2006年增加9357元,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8291元,比2006年增加3948元,年均增长13.8%。2012年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4亿元,同比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8%;固定资产投资60.9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4亿元,同比增长7.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2亿元,同比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7元,同比增长15.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717元,同比增长18%。

二、主要做法

(一)不断稳固农业基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大财政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8.6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放各类补贴1.8亿元,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丰收。新修和泥改石村道470公里、硬化50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茶、菜、药、畜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入选四川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县20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基地县。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8万亩、蔬菜13万亩、藤椒3万亩、中药材3.2万亩、水果6.4万亩。农业“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4个产业化项目建设,峨眉山茶、峨眉山藤椒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竹叶青论道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全力优化工业结构。坚持与双遗产保护相结合,实行集中、集约、优化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截至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5亿元,比2006年增长197%。建成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形成2千万吨水泥生产能力;500吨多晶硅和120兆瓦光伏竣工投产;15万吨铝合金竣工达产,35万吨高精铝板带箔项目正加快推进;农夫山泉一期建成投产。承接东部产业西移实现突破,成功引进金威利鞋业、威弘鞋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上万人。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建成园区道路12条、在建7条,建成标准厂房1.25万平方米、开工20万平方米。目前,入园企业达73户,产值达到120亿元,成功列入四川省“1525”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保障有力,依法完成土地征收45112亩、拆迁安置4770户;新改建输电线路12条,新建变电站4座;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400余笔近11亿元。

(三)强化旅游转型升级。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十一五”以来,成功引入世界文化旅游产业园、峨眉象城、中华药博园、山与湖、世纪阳光大酒店、安纳塔纳酒店、喜来登五星级大酒店等一批旅游项目,开发范围从市区扩展到周边近40平方公里,“山城一体发展”初显雏形。大佛禅院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旅游干道4条,峨秀湖绕湖环线和环湖景观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启动了峨眉第二上山通道建设。旅游接待能力和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达到598万人次和6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7倍和2.3倍。

(四)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市区面积由11.3平方公里扩大至17.8平方公里。“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市主干道6条和次干道19条,改造道路27条,新改建桥梁9座,建成公园2座,完成3条河流水利景观改造,治理河道2条。实施城镇风貌塑造工程,完成2条主干道立面改造和绿化、亮化升级,高标准实施佛光南路大佛禅院段房屋立面风貌塑造。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212万平方米、投资38.5亿元,年均增长35%。内外交通更为便捷,成绵乐城际铁路、乐雅高速和省道103、306线改线工程全面推进,新建和改造省道、县道及专用道14条,整治县、乡道8条。

(五)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资助各类贫困学生23767人次2463.8万元,解决了2000余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累计投资2.5亿元,完成了6所学校校舍扩建及维修加固,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所,引进了民办学校3所。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高考本科硬上线802人,被评为“四川省教育督导评估先进县”。文体事业健康繁荣,建成镇乡综合文化站16个,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创建9个省级先进文化镇乡,成功举办了2008北京奥运火炬峨眉山传递活动和三届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广电事业快速发展,启动了数字电视试点工作,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完成了“村村通”工程392个,建设和恢复镇乡广播站17个、村广播室178个,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5万余场。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被评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累计投资1.2亿元,完成了3所医院和18个镇乡卫生院新改扩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40项,推广科技成果147项,依靠科技新增产值18.29亿元。继续保持人口低增长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由0.96‰下降至0.64‰,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3%以内,荣获四川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等民生工程18项。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发放城乡低保金1.5亿元、医疗救助金1960万元、重度残疾人救助资金367万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1130万元、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618.6万元;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2100余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184万元,改善破产改制企业职工2741户9594人的居住条件,解决了500户农村特困家庭住房问题。

(六)强化财税金融保障。大力培植税源,狠抓财税征管。“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国家税收28.9亿元、地方税收36.1亿元。累计引进内资121.6亿元,实际到位外资5325万美元,出口创汇5.1亿美元。依法加强了国土资源管理,公开“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53宗10457.8亩,成交价款58.3亿元。严格资产处置程序,公开拍卖处置国有资产8596万元。全市财政收入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高位增长,连续3年蝉联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第一。不断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增强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的能力,全市金融存款余额144亿元,净增贷款18.7亿元,贷款余额9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06%、222%、164%。

三、存在的问题

全市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工业效益不断下滑,产业链条仍需进一步延伸;大项目储备生成不足,后续发展乏力;城市建设和管理与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尚需完善;征地拆迁、改制企业稳定工作还有相当难度,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还较大等。

四、对策建议

坚持“山城一体”、“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两化互动、三大联动”为抓手,凝心聚力、攻坚破难,实现“发展上台阶、转型有突破、民生大改善、社会更和谐”的目标。力争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实现全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一)加快转型升级,开创旅游兴市新局面。坚持“旅游兴市”战略,以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现由观光游向旅游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综合型旅游转型。到2016年,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全力推进峨秀湖国际度假区、黄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观音湖水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开展中华药博园、天颐温泉扩建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国内外一流医疗康复机构,初步建成国家级医疗保健旅游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佛教文化、禅茶文化、武术健身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大庙飞来殿、大佛禅院扩建、菩提园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川主农耕文化、四峨山片区旅游开发、龙池湖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将普兴等6个镇乡打造成为环峨眉山乡村生态休闲度假带。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峨眉山第二上山通道、峨秀湖绕湖环线和环湖景观等项目,启动峨眉山第三上山通道项目建设,缓解景区交通压力。

(二)加快产业调整,实现工业强市新跨越。工业发展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低碳化、循环化为发展方向,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四主三新”的低碳工业发展新格局,轻重工业比由3∶7调整为5∶5。依托东气集团产业基础优势,发展和延伸太阳光伏硅材料产业链,重点推进240兆瓦二期、健能电源铁镍电池、上恩科技氢能源电池、长庆化工白碳黑和三氯氢硅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行资源循环利用,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对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快铝板带箔新品研发,延伸产品链和技术链,重点推进35万吨高精铝板带箔和再生铝项目建设。完成农夫山泉、信发矿泉饮料、华润雪花啤酒、峨眉春酒业等项目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有机食品、饮料产业群。突出峨眉山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建成峨眉山中药材贸易中心;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服装鞋业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企业和知名品牌;积极引导机械制造业集聚和配套发展,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和综合产业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产业。全力以赴抓好要素保障,通过“土地双挂钩”、土地整理等增加用地储备,有效缓解项目落地难问题;加快推进并完成6座变电站及输变电线路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高标准、高起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符溪镇为依托发展高新产业,以桂花桥镇为依托发展物流加工业,以九里镇和乐都镇为依托发展传统工业,到2016年,入园企业达12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8亿元以上,建成为省级重点园区。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重点抓好20余公里骨干道路、4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为企业入园发展创造条件。

(三)加快农业发展,打造农业富民新模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充分利用“峨眉山茶”地理标志品牌效益,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达20万亩,实现茶业综合产值30亿元。狠抓生产基地和产业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蔬菜、藤椒、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15万、6万、5万和5万亩,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达60%以上,新创4个以上绿色食品品牌,新增2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动物重大疫情防疫,出栏生猪40万头、肉牛2.73万头、小家禽852万只,牧业产值达10亿元。加快农村道路建设,重点抓好联网路、断头路建设,新改建村组道路400公里,实现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95%以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完成观音岩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启动4座小型水库建设。

(四)加快基础建设,打造宜居宜养城市。按照城市总规,大力推进东、北两个新区建设,开发城市新区8平方公里,力争到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6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着力打造活水公园和休闲绿地,完成河道整治2条,建成等5大主题公园。积极构建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五年建设商品房25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2500套,改造危旧房1000套。重点建好城区12条次道路;新改扩建县乡道路6条,实现90%镇乡与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加快大交通建设,完成乐雅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及天下名山站场配套基础设施、嘉燕路、乐峨路改造、省道103、306线峨眉山市过境路段改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乐汉高速、成昆铁路客货新线峨眉段及峨眉站场配套基础设施、成昆铁路新线燕岗至乐山港延伸段等项目建设。

(五)加快投资进度,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强市”,巩固全国、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和四川省素质教育试验县成果,持续加大基础投入,建成山区寄宿制学校3所,新建分校2所,镇乡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100%。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一职中建成省级重点学校。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和综合性博物馆,加强镇乡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多功能文化室建设,推广普及有线电视数字化。继续办好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全面实施11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控制、妇幼卫生、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工作,整体迁建太泉医院,完成市人民医院三甲医院的创建。加强计生服务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拓展就业服务平台,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6年,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力争达2万、25万、42.7万、5万、2.5万人。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