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乐山市沙湾区做强产业,创优环境,加快建设“四川经济强区”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沙湾区是乐山市县级市辖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幅员面积610.89平方公里,辖8镇5乡1办事处、127个村21个社区,总人口21万,是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的故乡、乐山重要的工业区和旅游资源地、乐山“双百”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份,不仅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而且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沙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发展更快、活力更强、环境更好、幸福指数更高的四川经济强区”奋斗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5亿元,增长17.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45亿元,增长29.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2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89亿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0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320元,增长20.6%。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沙湾区名列第23位、山区县第2位;人均GDP64273元,居全省第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83.8%,居全省第一;工业化率达78.6%,居全省第二。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围绕三大核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引进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产业发展以工业为核心。立足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壮大冶金建材、能源、机械铸造三大优势产业。依托西南不锈钢公司发展不锈钢产业,形成了60万吨钢坯、200万吨热轧卷带、60万吨退火酸洗、37.7万吨冷轧、20万吨制品生产能力;依托德胜川钢公司发展钒钛钢铁产业,形成了年产200万吨钢、200万吨材、200万吨水泥、1万吨机械制造生产能力,成为全省钢铁行业“一大四骨干企业”。在建成龚嘴、铜街子电站基础上,投资53亿元建成了装机48万千瓦的沙湾电站,现正加紧建设总投资96.7亿元、装机76万千瓦的安谷电站,最终实现280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积极发展机械铸造产业,形成了8万吨机械铸造能力。2011年,冶金建材、能源、机械铸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7.3亿元。二是工业发展以园区为核心。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包括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和钒钛钢铁循环经济园)建成区面积12.0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7.09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企业51户,工业集中度达79%,产业集中度达80%,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83.9%,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81.91%。2011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亿元,被省政府确认为“1525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同时,还成功创建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单位、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园区支撑以不锈钢为核心。确立了“依托大企业、做强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建成大市场、形成新优势”的发展思路,作出了“打造千亿产业,建设中国西部不锈钢城”的战略决策,计划到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不锈钢城。成功引进不锈钢加工制品企业31户,形成了“冶炼→热轧→酸洗→冷轧→制品”的完整产业链条。2011年,不锈钢民生产业园主营业务收入164亿元,被评为全省20个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之一;西南不锈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成为乐山市首家百亿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二)立足区域特色,推进山区经济。按照“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工业带动农村繁荣、工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坚持在特色上下功夫,在优势上做文章,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一是合理布局产业。按照“成片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整合资源、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工作思路,全区规划建设3个示范片区,丘陵区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优质蔬菜、经济林竹等特色产业,浅丘区重点发展优质稻、茶叶、蚕桑等特色产业,高山地带重点发展中药材、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区畜牧、林竹、中药材、茶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五年累计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亿多元,全区98%的村、75%的组实现通水泥路;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3.5万亩,完成土地整理6.1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农田6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9万人。强化财政支持,区财政每年从总支出中安排15%以上的资金支持“三农”创新农村投资激励机制,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大力推进农业项目招商,确保了每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三是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积极扶持福华纸业、明仕工贸、旭东农业、嘉益农业等龙头企业发展,新希望种猪场建成全省首座公寓式种猪场。加强基地建设,建成了畜牧、林竹、中药材、茶叶等38个农产品基地,形成了400万头(只)特色畜禽、48万亩特色林竹、2万亩道地中药材、2万亩优质茶叶、6万亩优质水稻基地规模,建成全国黄连、绿色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和省级核桃、白术产业基地县。四是推进品牌建设。打造了三峨金冈茶、范店黄连、碧山优质稻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三峨金冈茶获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金冈翠绿”获首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大会一等奖,并被世界茶联合会评为银奖;范店黄连、谭坝西瓜被评为省级优质农产品。五是创新“三农”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4.95万人,全区农民收入的60%来自务工收入。创新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组织80户企业同80个贫困村、偏远村结成“共建对子”,实施了总投资1100万元的道路建设、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劳务培训、转移就业等帮扶项目

(三)注重提升水平,推进第三产业。以“沫若文化弘扬、沫若故居保护、沫若故里旅游”为内容,制定完善切合实际且可操作性强的文化旅游业、商贸业近期和远期规划。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的郭沫若纪念馆、沫若文化苑、文昌巷民谷街区等工程,郭沫若故居成功申报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投资10亿元的美女峰石林景区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区旅游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总收入由2006年的3.32亿元增加到6亿元,年均增长19.1%二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并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西部不锈钢金属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邦德、金诺、玉龙等物流企业稳步发展,形成了年4800万吨的货物运输能力。三是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健康发展。开发了阳光城、西山水岸、公园一号等商住房90多万平方米,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激活了农村消费。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亿元,增长17.9%;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52亿元,比2006年净增8.62亿元。

(四)不断优化环境,加强城乡基础建设。始终把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硬件设施,优化软件配置,拓展自身优势,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五年来,相继启动实施交通、市政、电力、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50多亿元。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578.9公里,三级以上等级公路达101.6公里;完成沙湾火车站扩容改造,年运力提升至1000万吨。城镇面貌极大改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8.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9.2万人,城镇化率达45%。电力、气网建设有力推进,沙湾水电站4台机组并网发电,新建、改造变电站11座,建成天然气管网输气干线69.5公里、城区管网50公里、CNG加气站1座。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对城市主要干道以及街道立面景观进行改造,“市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城乡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光纤电视用户普及率达到60%以上。二是强化环境改善。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五年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0万吨、焦炭8.3万吨、造纸1.5万吨、铁合金2万吨、小火电机组1.2万千瓦,关闭“五小企业”30余家;城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42.8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7.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9%,比2006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的51%提高到57.5%,地表水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水域一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达到91%。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8年的86.3%提升到现在的95.8%。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水资源管理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依法依规进行国土和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循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突出,抗风险能力不够强。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化率虽然较高但质量效益不够高;农业基础不够扎实,特色不够明显,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够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目前为6.65:81.13:12:22,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二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工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层次低、结构单一,缺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缺少知名企业和品牌。三是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与大产业、大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现有公路网结构极不完善,出境主通道仅有省道103线和苏沙路,其中苏沙路承担了我区90%以上的运输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下一步发展措施

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乐山“双百”大城市等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做强产业,创优环境,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四川经济强区”、乐山“两化互动先行区”。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切入、开放合作、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坚持走“提升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发展园区化、链条化、品牌化,积极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产业支撑有力、竞争优势突出的新型工业体系。继续做强现有产业,重点推动西南不锈钢技改扩能,加快不锈钢产业集群发展,形成100万吨特殊钢、200万吨热轧板带、200万吨退火酸洗、80万吨冷轧板材、30万吨制品生产能力。积极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推动德胜川钢在改造提升上下功夫,在品种调整上求突破,大力发展特种钢,形成200万吨钢、200万吨材生产能力。抓紧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推动机械铸造产业上档升位、做大做强,形成30万吨机械装备制造生产能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着力推进“品牌兴企”,努力把西南不锈钢、德胜川钢、天宏不锈钢等企业培育成行业知名企业,把船用柴油机“中间体”、不锈钢钛金系列板、核电汽轮机铸件等产品打造成全国名牌产品。全面推动循环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循环利用,建成“省级新型工业转型示范基地”和“省级生态产业园区”。

(二)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特色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特色茶业、道地中药材、优质蔬菜五大优势产业,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建成2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50万亩林竹、600万头(只)畜禽、4万亩茶叶、5万亩中药材、3万亩优质蔬菜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用好用活“峨眉山”、“沫若故里”两大地域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区域特色农产品,着力打造以“郭家山货”为重点的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工园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院地合作,力争建成新型林产业加工贸易园区。推进新村建设,深化“村企共建”和“结对帮扶”,加快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建设新型农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综合体

(三)大力提升三产水平。发展文旅产业,加快郭沫若故居核心文化区建设,建成郭沫若纪念馆和沫若文化苑。加快推动美女峰景区开发建设,力争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动推进特色乡村旅游上档升位;加大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力度,推出一批特色旅游商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推进中国西部不锈钢金属综合交易市场建设,力争早日建成集生产加工、贸易展示、电子交易、仓储物流、废钢交易等功能为一体且分区明晰的大市场,并以此为依托,培育壮大邦德、金诺、亿通等物流企业,鼓励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好民生服务业,着力抓好沙湾城区特色商业街和乡镇商业网点建设,重点提升餐饮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力争建成2家四星级多功能宾馆。同时,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推进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建设,探索创新商业保险服务模式和产品,规范发展咨询、会计、审计、律师、房地产等中介机构。

(四)继续夯实发展基础。 抓好规划编制管理。坚持“多规衔接”,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共建”思路,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特色城市,完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力求山、水、城、文有机相融,做活大渡河“水文章”。突出城镇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环境特色,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新村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重点集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分类指导,统筹提升城镇的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主动融入乐山同城发展,启动实施以沫若文化城建设为目标的“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有序推进以沫东岛为重点的“绿岛水城”开发建设。加快城镇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特色城镇,重点抓好嘉农新型工业城镇、福禄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统筹推进太平、踏水、葫芦、牛石等重点集镇建设。构建区域交通网络。紧紧围绕“畅通外网络、完善内循环”目标,主动融入乐山交通次级枢纽和成都都市圈交通网络。重点加快乐沙货运通道、大渡河一桥等工程建设,继续加快沙范、沙谭、汤福等农村公路公路改造提升,加快抓紧规划大渡河三桥、统筹谋划大渡河四桥建设。

(五)切实强化发展保障。抓好项目投资围绕国家产业导向、投资重点以及市场需求,重点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倾斜,切实做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项目投资建设。统筹要素配置加快推进电力设施建设,新建和扩容22万伏、11万伏变电站各3座。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建成仁寿—夹江—沙湾输供气管网,新建CNG加气站2座。强化税源培植,严格税收征管,增强财税保障能力;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品种,提升金融助推能力;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增强融资担保能力。依法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深化开放合作。积极创新招商选资方式,重点围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高新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突出不锈钢和机械装备制造业,着力引进一批层次高、前景好、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