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仁和区坚持加速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城镇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时间: 2013-12-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区紧紧围绕“稳煤兴工调结构,扎实建设新农村,发展旅游促三产,稳定和谐聚人心”发展战略,开创性的实施了“一区五园”、“一线四点”、“北联南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8·30”地震、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攻坚破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5.6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6%;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8.37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7%。2011年末三次产业构成为5.4:79.5:15.1,基本形成了以二产业为支撑、一、三产业稳步增长的格局,产业水平快速提升。全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县(区)域经济在全省山区类综合排名2008年列第一位,2009年列第二位。

(二)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加强。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支撑,集中力量培育了恒鼎、圣达、富邦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工业发展平台(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初步形成以煤炭、钢铁延展加工、机械制造、耐磨铸件产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21家,是2006年的3.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2.7亿元,增长5倍,年均增长38%;工业总产值达270亿元,是2006年的4.6倍,年均增长35.7%。

(三)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农业持续提升,特色农业优势凸显,建成了一批优质晚熟芒果、石榴、畜牧、烤烟、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年均增长29.2%,完成农业增加值6.8亿元,年均增长16.3%。

(四)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贸流通、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和提升步伐不断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兴起;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新的提高。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8.9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4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20.9%。

(五)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灾后重建、招商引资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推动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30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5倍。一大批交通、能源、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重大产业等项目顺利实施,为“十二五”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六)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北联南扩”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逐步增强,城市构架初步形成,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正积极融入攀枝花城市核心区建设。以创卫、创模和创优为契机,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小集镇建设,城镇聚集效应逐步凸显。2011年,全区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突破10万人(含非区属户籍人口);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 38 %。

(七)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全区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及仁和辖区市属改制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林权制度、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卫生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税收、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等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组建了区交通投资公司、区城乡建设开发中心等投融资平台。

(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利用节会契机,搞好项目推介,搭建招商引资平台,集中精力抓服务,全力以赴促落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全区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76.8亿元,是“十五”的4.9倍。

(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十一五”以来,大力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市区视野区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稳步推进,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监测管理得到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实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森林覆盖率达到57.32%;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57元,较2006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4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不断提高,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十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区”战略继续推进,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得到提高。优化教育布局,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幼儿园、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85.1%、100%、和99.45%。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卫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疾病预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文化、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统计执法不断加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区档案馆晋升为省一级综合档案馆,防灾救灾、残疾人康复、老龄、妇幼等事业加快发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区各共同民族团结进步。

(十二)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普法工作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工作扎实开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人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区荣获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一等奖)、省级“双拥”模范区、“中国苴却砚之乡”等殊荣。省、市平安建设满意度测评名列全市第一。“大田石榴”、“普达芒果”被中国热带作物学会授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发展为要务,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始终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县(区)域经济在全省山区类综合排名保持前列。

(二)坚持以转型为主线,工业推动力不断提升。积极应对传统产能扩张受限影响,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橄榄坪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迤资园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园区产业聚集力不断增强,先后引进了攀枝花运力、贝特风机、吉源科技、钢城集团渣钢渣铁钒钛资源综合利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聚集效应强的项目入驻园区,不断助推工业经济发展。

(三)坚持以特色为主题,农业支撑力不断夯实。坚持以果、畜、烟、菜、粮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为方向,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新村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特色产业基地规模逐步壮大,农村经济明显提效。

(四)坚持以培育为重点,三产助推力不断壮大。坚持以培育市场、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为重点,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和“双进”建设。同乐世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建成投入运营;银泰城市综合体项目商住地块顺利开工建设。巴斯箐专业市场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总发物流园项目建设与杭州农副物流集团达成初步投资意向。蜀红酒庄、乌拉风情谷二期、盛茗山庄建设按期推进。成功举办芒果节、石榴节、苴却砚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拉动旅游、餐饮、住宿等市场消费。

(五)坚持以品质为目标,城市承载力不断提高。围绕建设管理并重,强化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春天花园、上海花园、远达南山花园、碧水阳光等高档次房地产项目建成;仁和河道综合整治和景观打造、峻岭天下、南洋瑞景、波尔卡城邦、上城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构架初步形成。

(六)坚持以民生为根本,社会凝聚力不断增强。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和谐基础不断夯实。“十一五”以来,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达35亿元,教育、卫生、劳动保障、人口、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通过。

三、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全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要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要好,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综合实力亟待提高;产业层次依然偏低,规模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大项目、大企业不多,主导产业发展不充分、优势不明显;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人才短缺等发展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城镇化进程相对迟缓,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予以重点关注,着力解决。

四、发展对策和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提升的重要时期,必须坚持把加速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载体,协同推进,形成区域联动、城乡统筹、生态文明的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合理分工与优势互补。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发挥区域特色,从区域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的有机结合的需要进行科学布局的,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突出了“一区五园”、“一线四点”的产业发展空间主线,促使我区经济、资源、环境在各个地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提升工业产业层次,推动工业跨越发展。以攀枝花市建设“中国钒钛之都”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快机械制造加工和钢铁延展等产业发展,突出工业地位,打造攀枝花新型机械制造加工基地。围绕工业产业层级升级,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传统以煤为主的工业结构,加快发展机械制造加工业和钢铁延展加工业,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二是稳定煤炭生产,稳定煤炭开采规模和洗精煤、焦炭生产能力,加大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力度,提高产业效益。三是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做大做强新型制造加工业和钢铁延展加工业,以产品配套生产带动产业整体发展,从而建设一个以汽车制动毂生产加工为基础、其他配件产品生产为辅的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以钢铁深加工业为平台,推动钢铁延伸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四是综合开发利用非金属矿,加大石墨、白云石、石英石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五是积极发展新兴能源产业、都市型工业、生物产业等其他工业产业。六是加快工业平台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增强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把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成投资环境好、管理机制活、发展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工业发展平台。积极做好协调服务,支持钒钛园区和金江镇发展壮大。

(三)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二支柱产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以建设川滇区域商贸中心为出发点,与攀枝花区域交通枢纽相辅相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构筑区域物流产业网络。二是以阳光、康养、度假、休闲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承载能力,积极发展旅游业。三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大力促进消费升级的战略机遇,适应市场和居民消费特点,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四是围绕打造“宜居中心”, 积极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做优房地产业。五是加快发展社区、金融、信息等其他服务业。

(四)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打造百里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特、精、优、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全过程产业化,力争将我区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产业实力强的四川特色农产品基地。一是坚持实施农业精品发展战略,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快晚熟芒果、优质石榴、烤烟、畜牧、早市蔬菜、优质干果、酿酒葡萄等特色基地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技协根据市场开发农业精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品牌扩张战略。加快发展农业专合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培育和扶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农业服务平台。

(五)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核心区。依托仁和的环境、区位优势,做好城市规划,加快以大河两岸、干坝塘片区、岩神山-莲花村片区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仁和的环境更加优美、交通更加便捷、特色更加凸显,辐射、吸引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将我区打造成为富有独特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攀枝花生态宜居中心。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发展的支撑。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大力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七)扩大投资与消费,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坚持不懈的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强化项目带动,促进要素集聚,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一是紧抓国家坚持扩大内需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的战略机遇,储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60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强化消费市场监管,加强物价调控,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抓住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机遇,加快“两个格局转变”,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要求,重点强调了三大发展主题: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高起点编制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资源向小城镇的有序流动,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力、向心力,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特色小集镇。创造良好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条件,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二是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保障、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九)加强生态环保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倡导绿色生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环境构建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仁和。面临“十二五”期间的新形势,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开放,为推动仁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十一)关注民本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坚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泛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和创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三是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十二)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以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为目标,引导资源进一步向社会发展领域集聚,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人口发展、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十三)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治进程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全面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管理,努力构建民主进步、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的和谐仁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度。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