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周山区县农业现代化总体评价
“十一五”期间盆周山区县特色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各个山区县根据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有力的推动了盆周山区县的农业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盆周山区县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盆周山区县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92590万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9.01%;到2010年盆周山区县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245462万元,经济总量增加了2.19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9.89%。农业总产值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从2006年的2072983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3165063万元,农业总产值“十一五”期间增加了1.53倍,年均增速30.54%。通过表1可以看出,盆周山区县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金口河区,沙湾区和盐边县有些微上升除外)。同时也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处于15%以下只有11个区县,恰好是2011年山区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位的前11位(位次没有完全一致),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占比低于15%的县比第一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超过25%的县农业经济的增速要快。
这些地方农业发展状况说明了在盆周山区农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于促进该区的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将会使该区域的整体发展状况有较大改观。
表1 盆周山区县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
县(市、区) |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
第一产业产值(万元) |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
2006 |
2010 |
2006 |
2010 |
2006 |
2010 |
2006 |
2010 | |
仁和区 |
372457 |
1000505 |
32803 |
59064 |
8.81% |
5.90% |
15384 |
40278 |
金口河区 |
92116 |
193956 |
5706 |
12199 |
6.19% |
6.29% |
17122 |
37735 |
利州区 |
/ |
1098277 |
/ |
72493 |
/ |
6.60% |
/ |
21979 |
沙湾区 |
446656 |
946118 |
29270 |
62852 |
6.55% |
6.64% |
21938 |
48544 |
盐边县 |
457081 |
690050 |
39153 |
62634 |
8.57% |
9.08% |
23027 |
33384 |
石棉县 |
190636 |
400247 |
31074 |
38278 |
16.30% |
9.56% |
15820 |
32226 |
峨眉山市 |
613518 |
1196154 |
83034 |
119468 |
13.53% |
9.99% |
13956 |
27422 |
荥经县 |
187872 |
355174 |
32327 |
45201 |
17.21% |
12.73% |
12894 |
23917 |
雨城区 |
418741 |
821357 |
61833 |
105688 |
14.77% |
12.87% |
12078 |
23255 |
米易县 |
260459 |
595872 |
54458 |
81973 |
20.91% |
13.76% |
12693 |
27024 |
珙县 |
226287 |
655481 |
51940 |
95649 |
22.95% |
14.59% |
5777 |
17209 |
筠连县 |
239913 |
666010 |
67414 |
100869 |
28.10% |
15.15% |
7559 |
20518 |
天全县 |
154944 |
293305 |
36260 |
46962 |
23.40% |
16.01% |
10701 |
20965 |
宝兴县 |
77298 |
146729 |
17183 |
23580 |
22.23% |
16.07% |
13537 |
25833 |
洪雅县 |
307033 |
549358 |
87319 |
100861 |
28.44% |
18.36% |
10130 |
18294 |
古蔺县 |
260123 |
698133 |
85368 |
129445 |
32.82% |
18.54% |
3614 |
9770 |
芦山县 |
96748 |
180045 |
27783 |
35789 |
28.72% |
19.88% |
9084 |
16548 |
旺苍县 |
237734 |
470142 |
74739 |
113660 |
31.44% |
24.18% |
5779 |
11884 |
合江县 |
464361 |
864936 |
147594 |
212453 |
31.78% |
24.56% |
6449 |
11985 |
沐川县 |
161737 |
329873 |
48885 |
82239 |
30.22% |
24.93% |
6944 |
14674 |
平武县 |
135287 |
190708 |
40797 |
47764 |
30.16% |
25.05% |
7757 |
11352 |
兴文县 |
199686 |
430070 |
66646 |
109003 |
33.38% |
25.35% |
5255 |
11435 |
叙永县 |
255270 |
541830 |
94526 |
139705 |
37.03% |
25.78% |
4242 |
9020 |
汉源县 |
184758 |
314428 |
73270 |
85868 |
39.66% |
27.31% |
5583 |
9714 |
万源市 |
332633 |
646673 |
119111 |
180852 |
35.81% |
27.97% |
7173 |
14778 |
南江县 |
279063 |
559087 |
125450 |
160540 |
44.95% |
28.71% |
4715 |
9237 |
朝天区 |
80429 |
182427 |
29650 |
53297 |
36.86% |
29.22% |
4414 |
9496 |
青川县 |
108171 |
159398 |
44524 |
49078 |
41.16% |
30.79% |
4607 |
7206 |
通江县 |
282595 |
537578 |
128346 |
176629 |
45.42% |
32.86% |
4368 |
7998 |
元坝区 |
108029 |
226036 |
51785 |
79781 |
47.94% |
35.30% |
5509 |
11841 |
苍溪县 |
310019 |
600786 |
133857 |
212062 |
43.18% |
35.30% |
4786 |
10133 |
剑阁县 |
258363 |
497804 |
109382 |
184807 |
42.34% |
37.12% |
4532 |
9542 |
屏山县 |
92573 |
206915 |
41496 |
84320 |
44.83% |
40.75% |
3306 |
8023 |
数据来源:2006,2011年四川省统计年鉴
表2 2011年山区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位
县市区名称 |
位次 |
县市区名称 |
位次 |
县市区名称 |
位次 |
县市区名称 |
位次 |
仁和区 |
1 |
筠连县 |
10 |
旺苍县 |
19 |
元坝区 |
28 |
沙湾区 |
2 |
荥经县 |
11 |
万源市 |
20 |
叙永县 |
29 |
峨眉山市 |
3 |
古蔺县 |
12 |
芦山县 |
21 |
平武县 |
30 |
雨城区 |
4 |
宝兴县 |
13 |
沐川县 |
22 |
通江县 |
31 |
利州区 |
5 |
珙县 |
14 |
苍溪县 |
23 |
屏山县 |
32 |
石棉县 |
6 |
洪雅县 |
15 |
剑阁县 |
24 |
青川县 |
33 |
盐边县 |
7 |
合江县 |
16 |
兴文县 |
25 |
|
|
米易县 |
8 |
汉源县 |
17 |
南江县 |
26 |
|
|
金口河区 |
9 |
天全县 |
18 |
朝天区 |
27 |
|
|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一项准公共物品,其建设和维护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关系到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盆周山区经过一段时间在农网改造、农田土地改造、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等方面做出一定成效,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近年来,随着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提高,各地逐年加大了对育和科技投入。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得到一定程度普及。在盆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对农民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是从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表现出时代性;又基于各国和地区自身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呈现区域性,又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而具有世界性。农业现代化既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又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而其内涵又具有整体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因应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状况,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现代化面临新问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政策主要强调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更加关注生产经营的科学化、组织化与产业化。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释了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2010 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深刻把握和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三化同步”思想,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思想丰富了“重中之重”、“两个趋势”和统筹城乡等重要思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条件。1978 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还将继续推进。这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为高效农业、集约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客观条件。
工业化发展不仅可以保障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机械设备等产品,而且也使我国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省工的技术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越来越坚实,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新品种、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城乡关系、农民收入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 这些都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进入新世纪后,农村经济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各阶层的收入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土地收入不再是某些农民收入的主要或者唯一来源。农村经济来源的多样化使土地重要性对部分农民来说开始下降。因此,即使有些农民离开土地, 其基本生活也能够得到保障。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职业选择机会增多,农业生产也不再是农民职业的唯一选择。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土地的流转与集中,必将吸引社会各类资本投向农业,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我国部分地区土地流转面积已达相当水平,规模化流转趋势明显。截至2012 年6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20%,为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盆周山区有丰富的物种资源,除了普通的粮食蔬菜作物以外,还有大量的商品经济作物,如药材、山珍、烟叶、茶叶。如平武的黑木耳产业、魔芋产业;旺苍县的中药材银花产业;通江的银耳产业;马边县的茶叶产业等。
目前盆周山区在发掘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以及发挥种植传统,选取特色经济作物进行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还基本处于卖资源的状态,许多产品都只是进行了粗加工或者简单的洗净拣选就进行销售,虽然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却未能将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链,没有获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附加值。若把这些土特产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产业优势,将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源泉和建设新农村的资金来源。
盆周山区的地理环境条件使得该区有良好发展旅游的实力。生态旅游业带动就是要开发利用当地独特农业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盆周山区还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有厚重的汉文化底蕴。还有红军长征留下的无数红色记忆和历史遗迹。是芦山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贵财富。如宝兴县的藏族风情;珙县的僰人悬棺;兴文县的喀斯特地貌。整合发展旅游、餐饮、商贸、娱乐等一系列服务业,全面带动当地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促进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业要在保护当地原有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同时还要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让旅游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同时促进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剑阁县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4.39亿元,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五年增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为抓手,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独具剑阁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一是进行特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粮油、畜禽、林产、烤烟、海椒等特色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烤烟规模种植达到7.3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新建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37个畜禽生态养殖小区。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69个,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65个,柏吉木业有限公司“柏吉”牌实木家具获国家知名品牌。三是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水电路气医学”等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实施扶贫新村89个,总投资57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50万元。整治村组道路266公里,整治病险水利工程198座(口),民居改造4527户,建沼气池4950口,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个。全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四是努力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抓好“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创业培训,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4200余人,按培训专业转移劳动力3871人,实现劳务扶贫培训转移率达92%以上。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的新型农民。全县劳务输出2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17亿元。
通江县“罗村茶系列产品”和“山霸王牌”通江黑木耳、银耳、香菇分别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为“中国有机产品”,“通江银耳”搭乘神舟八号飞船被送入太空进行育种试验,品牌价值超亿元。
金河口区从“以林养水,以水办电,以电兴工,以工促农”的发展方针到“林牧富民、工业强区、旅游兴区,把金口河区建成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强区、山区地区经济强区、‘两化’互动特殊示范区”,全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全区农业产值实现2.31亿元,是1978年的36倍;粮食总产量实现9连增,达到12156吨,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311公斤上升到目前的413公斤。特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种植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先后建成茶叶、中药材、乌天麻、红豆杉等特色农业基地达20万亩,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化示范点。龙头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不断增多,7户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6亿元。茶叶、乌天麻、红豆杉、花椒等品牌效应明显增强,发展农民专合组织51个,带动了6600户农户增收。永胜乡无公害茶叶基地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了金口河区农业标准化“零”的突破。曼地亚红豆杉产业化项目被科技部纳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储备和扶持项目,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现代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瓦山”牌商标被评为市级知名商标,乌天麻成为全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完成了胜利、新乐、五池、林丰、桠溪等12个村彝家新寨建设,启动了迎春、铜河、桅杆等7个村彝家新寨建设。形成了“人间仙境”林丰村、“世外桃源”胜利村、“湖光山色”五池村、“半坡彝寨”迎春村、“天街夜色”新乐村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新村寨。
珙县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着力实施特色富民战略,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竹荪、畜牧以及黑物类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2006-2010年,新增农业专合组织78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建成“百万元村”158个、“千万元村”6个、“亿元村”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000.97元增长到2010年的5640元,净增2639.03元。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科技体系,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民营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蚕桑产值从单一的2533万元增长到综合产值5.9亿元,蚕农年总收入从2600万元增加到1.5亿元,蚕茧单产跃居全省第一,蚕业综合发展实力跃居全省第二,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被纳入全省21个农业现代化基地项目建设规划,孝儿镇蚕桑基地被确定为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县。成功誉名“中国竹荪之乡”,成立全国首家竹荪产业研究院,百亿元竹荪健康产业园稳步推进,上罗镇竹荪基地被确定为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荣获2007-2008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连续三年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总产值从2005年的4.9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3亿元。全县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两大生态工程成效明显, 2006年以来共营造林8.0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43.34%增长到2010年的48.57%,林业综合产值从2005年的1.5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亿元,先后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县、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称号,“龙茶花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茶花种植基地。
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是一个石漠化的小山村,春风人在支部书记王家元的带领下,发扬“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自2004年在石头缝中成片发展李子产业起步,五年时间走出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春风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春风经验”在全省学习推广并写入省党代会报告。春风村的巨变是筠连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强化产村相融和全域春风理念,突出建设一套好班子、发展一项主导产业、修建一条畅通路、打造一个文明整洁村庄“四个一”标准,加快推进“春风综合体”、“百村春风工程”和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如在产业发展上,我们采取“专合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成片推进,14家龙头企业和104个专合组织有效带动了“5·20”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烤烟、茶叶、肉牛、经济林、生态观光区分别达到10万亩、15万亩、12.78万头、16.59万亩、19.5万亩,仅茶叶产业就已获得“筠连红茶”、“筠连苦丁茶”两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色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6844元,是2005年的2.3倍。同时,引进四川泓源公司投资15亿元对全县旅游进行整体包装、开发,正积极推进春风村4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申报打造,“春风综合体”初步走出了“接二连三”(靠一产优势,发展二产、再造生态优势发展三产)和“跨二进三”(跨越二产,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进入三产)新路子。新村建设上,主要采取旧村建新村的方式,依山就势打造错落有致、文化浓郁、特色鲜明、鸡犬相闻的川南民居,全县已建成公共服务体系配套的50个新村(聚居点)。尤其以水文化为特色的“上善之居”、以荷花文化为特色的“荷塘家园”、以制茶品茶文化为特色的“绿色茶坊人家”、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生态茶园农家”四个聚居点再次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洪雅县到2011年底,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增至95个;人工种草增至21.5万亩,奶牛存栏4.3万头,成为西南最大奶牛养殖基地,是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强县。茶叶在地面积22万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2.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6万亩,产茶量居全省第4位,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以柳杉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增至84万亩,总蓄积达510万m3,成为川西南柳杉集散地,是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省林业产业强县。先后引进和培育现代牧场、尚林生物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年销售收入10.2亿元、较2005年增长3.6倍。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全县旅游投资25.5亿元,瓦屋山、槽渔滩风景旅游区景区设施不断完善,柳江古镇、七里坪旅游度假区横空出世,“一线四区”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柳江古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七里坪被评为四川省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瓦屋山荣获“省级地质公园”称号。瓦屋山风景旅游区内的复兴村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养心之地•山水洪雅”享誉川内外。到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234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1.6倍;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较2005年增长3.3倍,洪雅已成为全省重要旅游目的地。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而盆周山区县人多地少和土地过分细碎化的现状该地区发展农业现代化构成极大制约。盆周山区县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极为突出,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
“十一五”期间,虽然交通条件获得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仍然缺少质量较高的高速公路,铁路等设施。交通条件很大程度的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品牌不突出,虽有部分农产品自主品牌,但是品牌不响亮、效益不明显、知名度不高。一是种养业虽初具规模,但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效益不突出;二是企业加工、销售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不长,产品的附加值低。
农业现代化是高度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盆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未能达到全国、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
盆周山区县整体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地方财政收支严重失衡,财政十分拮据。地方财政很难有充裕的资金进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尽管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但现代农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农业,单靠政府的投入和农户自筹资金是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此外,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又不愿过多放贷,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涉农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建设资金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当部分村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老化,道路质量差,造成生产生活用困难、运输不畅等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就更谈不上推进农业现代化。
科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盆周山区县科技基础设施和教育规模总量严重不足,科技综合实力与教育总体水平远不及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同时,人才严重短缺,不仅人才增长速度缓慢,而且人才人口、人才资源密度低,人才结构极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偏低。由于缺乏文化,多数农民不会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新品种、新技术,出现了农民“素质荒”。因此,该地区农村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很多地方的农民仍固守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很低;农作物品种单一,质量较差;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较强,市场观念淡薄等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较慢。
农村市场化是指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不断确立的过程,农村市场化建设和完善对于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主体。农业现代化是高度市场化的农业,要求农民有很强的商品化市场化意识,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而盆周山区县农村市场化水平低,一是以分户经营、自给性生产为主和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商品化市场化意识较淡薄。二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较完备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建成的农村市场也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管理差等弊端。三是缺乏有效的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指导和管理,基本上靠农民自己闯市场。造成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适应,导致农产品卖难问题较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与城市沟通、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使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盆周山区各地方政府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很多地方发展现代农业,是政府包办,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很少能参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农业现代化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在调研过程中接触到的农户中,大都表示支持农业现代化,并表示会积极投身其中,但是一些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较差。
在目前盆周山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多头管理导致组织整合、财力整合和政策整合难度很大。在统筹协调上,一些重大项目需要集中投资时,由于部门之间分属不同条块管理,造成项目资金统筹难、整合难,不能形成合力,影响了部分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
盆周山区县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出台涉农的规划较多,部分规划之间存在重复,彼此衔接较差,有的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很难将规划持续推进。
加上涉农规划的层次低,很难产生影响力和规模化效应。诸如“一村一品”导致特色农业很难规模化发展,也很难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难以确定。
(七)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持续下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男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大幅下降,劳动力老龄化特征明显。张红宇(2011)指出,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 岁以上, 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 岁。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升高,以劳动力转移为载体,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加速从农业和农村流出,严重削弱了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仅靠盆周山区自身的发展和积累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将会非常缓慢,必须有外部资源的强势投入,改善 “人、财、物、政策、市场、组织化程度”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这样才能加快推进盆周山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不怕经济落后,就怕观念落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景象令人鼓舞,根本的原因还是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没有现代化就没有产业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国际化,科技是农业增产的支撑,市场是农业增效的引擎,延伸产业链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这是现代农业的成功实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当地人民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敢闯、敢试、敢干,“速度争最快、效益争最佳、样样争一流”的思想观念值得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结合自己的实际,抓抢机遇,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正视盆周山区的发展现状,要把生态资源看作生态资本、要把青山绿水看作金山银水、要把发展落后的遗憾看作蓄势待发的机遇。辩证地看待条件,优化发展思路。变劣势为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
因此,盆周山区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赋予山区发展新内涵。第一,盆周山区发展必须是生态发展。要立足山区的生态屏障地位,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建立生态型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二,盆周山区发展必须是集聚发展。要着眼山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开发空间较为零碎的实际,集中有限资源对具有较好经济基础、配套设施和自然条件的县城、中心镇等“点状”区域实施重点开发,避免工业化和城市化在“面上”遍地开花。第三,盆周山区发展必须是开放发展。要根据山区资本相对匮乏、资源相对富集的现状,“跳出山区发展山区”,依托生态、旅游、山林等特色资源构筑开放合作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和优质资本的高效对接,为山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应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全方位对盆周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资金结构不断优化,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得到提高。这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加快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中央和省级财政用于“三农” 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应继续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盆周山区农业现代化的转移支付力度。盆周山区县“三化”程度整体都比较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拮据,很难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起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发展的信贷投入。通过灵活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等方式,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全面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通过补助、税收支持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投资。同时,深化和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活跃民间金融市场,缓解资金需求压力。切实加大涉农金融服务,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探索解决好产业化经营中的风险保障、利益分配等问题,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嫁接与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对农民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好的问题,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要确保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因为农民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的主要积累者,也是独立的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决策上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要让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真正主人,保证他们的知情权、说话权、选择权,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办法。在规模效益上,一方面要加大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只有更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才有职业农民发展壮大的空间。另一方面要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的土地流转权,真正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否则规模种植就容易受到伤害。
在政策扶持上,要从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上入手,比如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等。
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换应该成为盆周山区的重中之重,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和缓解自然资源约束的根本途径。
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建立专家咨询和产学研合作体系, 搭建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平台。盆周山区可以与中科院、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林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探索合适的利益分享机制,建立了科技合作与技术依托关系, 为盆周山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大力引进科技人才, 构建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和集聚科技人才来盆周山区进行创业, 通过引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 带动农业和加工业向优质、高效和创汇方向发展。围绕解决龙头企业生产中的问题, 以科技服务为目标, 积极建立和强化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等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在探索建立新型的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体系的同时,应加大政府对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力度以缓解科研费用不足、科技成果成本太高的问题,将适用农业技术向农业生产者普及,对农民进行免费或者低成本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市场咨询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其成为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的补充。
(执笔:葛党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