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西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模式

时间: 2013-12-06  来源:专题会议

西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产品全球化体系逐步建立,国内外农产品需求方向正在从数量为主向品质提升转变,需求结构同时发生重要变化。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基础上,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西充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县,针对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等现实挑战,围绕“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为全省特别是丘陵地区构建新型农业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耕地、淡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生产要素加速向城市和工业流动,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势头强劲,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同时,随着城乡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农业发展主体到了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主到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经营主体竞争发展的新格局,农业经营方式到了由传统单家独户小规模经营的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转变的新时期。新形势对创新农业经营体至

 

少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在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起着阻碍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不同、农业规模经营的适应值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大锅饭”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推动农民脱贫、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条件、生产技术以及生产需求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下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太小等问题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制约。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能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却决定了农户难以通过自有耕地发家致富,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势在必行。但是,经营规模的扩大不能以剥夺农民利益为代价,必须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为基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在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种养业的背景下,工商资本开始涌入农业投资领域,虽然迅速扩大了土地经营规模,但却容易对小农资本造成排挤。因此,在适度规模经营中,要规范土地流转管理,防止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民土地,将农民纳入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之中,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定的发展基础,在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二)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前提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在解决温饱问题阶段,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添加剂,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安全性保障低、农产品质量低下,还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注水肉”、“爆炸西瓜”、“毒生姜”、“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注重食品安全性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基本指向。因此,迫切需要在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通过有组织的产业化经营,形成从种子到餐桌的完善产业链,强化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并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以及溯源体系,加强农产品和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在增加粮食供给规模前提下发展多种形式经营

虽然全国粮食实现“九连增”,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口增加、消费升级以及饲料粮和工业粮需求增长导致刚性需求增加的趋势难以逆转,耕地数量减少和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加上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和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等导致全球粮食供求偏紧,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仍然较大。加上农业比较效益低,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农产品需求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特别是各地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流转出来的耕地更多地转向了花木、瓜果、蔬菜、药材等相对效益较高的非粮食产业,土地非农化趋势明显,虽然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具有一定的作用,却对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别是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采取哪种经营方式,是传统家庭经营,还是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业主经营、公司经营等,都应以增加粮食供给规模、确保粮食安全为基本原则,不能走以牺牲粮食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二、西充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态势

西充农业发展既有全国农业发展形势的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西充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县,全县幅员面积1108平方公里,辖44个乡镇,595个村,总人口72万(其中农业人口59万),耕地面积68万亩。近年来,西充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将生态理念和自身优势有机结合,确立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奋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先后跻身全国粮油生产大县、全国辣椒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蔬菜生产核心县和甜橙生产核心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全县农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一)良好生态环境价值凸显

西充生态条件较好,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0%,空气、水源、土壤等污染很小,适宜发展有机农业,满足高端市场消费需求。加之先后实施了“南(充)西(充)输水”、“两河”治理、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生态治理工程;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依法取缔县域水源肥水养鱼、网箱养鱼,完成象溪河等小流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新植速丰林2万亩、麻竹2.6万亩,为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高端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全县已建成蔬菜、水果、笋竹等特色产业基地38个、农业产业示范园12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4个;拥有13个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和3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华名果“西凤脐橙”、“充国香桃”享誉川内外;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辣椒和麻竹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基本建立了技术和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其中广丰公司有机蔬菜2004年在全省率先通过有机产品认证,龙兴公司的有机蔬菜、有机猪相继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产品销往港澳,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二)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人多地少的特征明显,全县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人均耕地仅0.94亩。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发展进程吸纳了大量的人口,加上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由全面过程开始转变为结构性短缺,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大量短缺。全县农村劳动力有37.5万人,长期外出务工达18.8万人,经培训合格的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只占0.24%。这种结构变化,一是土地隐形撂荒较多、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农民培训难度加大,社会化服务运转成本增加,如果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那将是十分危险的;二是由于人多地少,依靠土地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却难以解决致富问题,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合作社、托管、互助、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破解“如何种地”的问题;三是由于农村务农人口多为妇女和老人,劳动能力有限,加上知识的欠缺和习惯的使然,发展现代农业更加需要农机、农技、营销等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三)优势农业提档升级需求显著

农业长期以来都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西充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传统农业比重大,优势不突出,只有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在“特”字上做好文章,依靠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充分发挥环境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全县通过大力实施生猪10+1、东桃西橙、蚕桑走廊等工程,已建成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8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小区120个;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5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5万亩,麻竹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蚕桑基地1万亩。如何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打造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是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西充现代农业主要创新模式

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西充根据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注重整体思考、多管齐下、联动推进,形成了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四多”模式,即:多元主体、多项整合、多方联动、多家共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在稳定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多元主体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问题,西充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目前全县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引领作用,推动其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互动发展,形成了三大主体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西充先后成功引进龙兴、百科、丰慧、航粒香、天盛、广基、明和、茂源、金科、富联、宏森等24家大型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86个,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有机品牌以及为农产品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全过程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其中,引进航粒香米业投资6300万元,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企业自建核心示范基地1万亩,辐射带动50个村发展高产粮油5万亩,成立农机、植保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创建“航粒香”、“蜀稻香”、“川北香”等优质大米品牌11个,带动2万户,培育种植大户15户。核心区实现耕、播、插、收、烘(干)全程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条,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二)在扩大粮食供给规模要求下,推动多项整合

在丘区连片发展有机农业,需要对田块、沟渠以及道路等进行大量的整改。为了形成良好的生产条件,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提供坚实的基础,西充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大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发展。一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有机食品优势产业、重点基地、龙头企业集中投入;二是整合技术力量,建立技术人员包基地、包企业制度,构建有机食品技术服务网络;三是整合产业链条,围绕基地建设、重点品种、关联配套产品,积极招引生产、加工、物流企业,形成有机食品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条。尤其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采取的四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项目整合机制。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实施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近两年共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5亿元集中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分散的项目资金发挥集中使用的效果。二是产权明晰机制。积极开展“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三化试点,将政府投资、农民投劳的基础设施产权明晰到村集体,让农民成为政策扶持的最大受益者。三是建管并重机制。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和财务管理公示制,项目建设合格率达100%;同时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办法,确保工程项目持续发挥效益。四是奖补激励机制。制定“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细则,以村集体、专业合作社为建设主体,发动农民投劳、鼓励企业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义青观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带涉及4个乡镇、14个行政村、南北长19公里、东西宽2.6公里,核心区面积3万亩。该示范带坚持规划先行、全面配套、综合开发、强力推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政府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细化政策激励奖补措施,整合农业、财政、国土、水务、林业等涉农项目资金3亿元集中投入,同时地方财政配套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0亿元。核心区完成田地调型2.2万亩,新建产业路78公里、排灌渠105公里,整治河道7.7公里、田埂55公里、山平塘15口,建石河堰3座、连栋大棚100亩,实现高标准农田当年建设、当年见效。

 (三)在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上,实施多方联动

现代农业发展涉及到多个部门,常由于条块分割、职责交叉导致内耗严重,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西充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县“一号”工程,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门领导小组,由农牧局牵头建立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统筹指挥、部门联动、分项负责”的原则,将其纳入相关部门和项目乡镇年度目标考核,采取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等措施强督查、重激励,形成分工合作、蹲点作业的工作格局。2011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要素集聚、设施先进、带动明显的特色农业园4个,2012年开工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4个,为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三个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推行部门、专家、农民和业主“四方参与”,坚持项目编制、建设标准和检查验收“三统一”,严把材料质检、工程推进和竣工验收“三关口”,项目实施“民议、民建、民享”覆盖面达100%,实现地力增肥、基础牢固和形象美观“三目标”。

(四)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原则下,实现多家共赢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西充以农村产权确权办证为基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建立村级流转中心强化服务,在坚持土地所有权、性质、用途“三不变”的基础上,采取自主转包、租赁承包、“四荒”拍卖、入股经营等方式,促进10.6万亩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发展有机农业,既为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确保了农民不失地、不失利、不失业。在利益联结机制上,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增收致富为目的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培育农业专合组织,并成功探索养殖业“五方联动”、种植业“两统两返”助农增收机制,有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项目区农户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比非项目区人均增收3244元以上,同时,政府推动了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高;企业获得了稳定的经营基础和盈利来源。其中,养殖业“企业出资建设,政府项目补助,农民参与经营,银行信贷扶持,合作社搭建平台”的“五方联动”模式,带动360户农户就近创业;果蔬发展“土地量化入社、政府统筹建园,企业市场引领、专合统管生产,风险基金储备、农民返包创业,保底价格营销、二次返利互赢”的“两统两返”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发展现代有机农业,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仅义兴万亩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园目前就吸纳1200户农户入园发展,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

四、西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模式的现实价值

西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四多”创新模式,对于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以及“如何种好地”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在以往的条件下难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配套服务。一方面,西充将有机食品基地发展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等有机结合,按照“四网”配套、设施齐备标准,通过项目整合,集中力量全力加快基础建设。两年来完成土地调形4万亩,新建渠系280公里、产业道路150公里、供电网络40公里、基地腐熟池1100余口、智能化温室12亩及现代化设施设备600多台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500盏、基地标识牌800多个,栽植基地隔离树种3万余株,完成投资7.2亿元,建成涉及6个乡镇、45个村、8万亩的百里现代农业示范带,为有机农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支撑。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省、市农科院、四川农大、台湾农会合作,以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四新”协调,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良灌“六良”配套为核心,成功引进新品种32个、新技术10余项,在强化技术服务的同时,培育农机、植保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服务支撑。

(二)为工商资本入农提供了成功借鉴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既可以弥补小农经营在资金、技术、设备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缺陷,又能够通过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但必须防止工商资本对小农资本的“挤出效应”。西充通过构建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运行机制,推行“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采用“大园区+小业主”、劳动力承包等方式,将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大户等纳入到产业发展中,采用相应的利益联结机制,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工商资本主要负责产业规划、品牌打造以及营销管理以及试验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主要负责产品生产、日常管理,因此,工商资本的进入不仅没有排挤小农资本,而且还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坚持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是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产生了严重的质疑。然后,一家一户的生产要消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打造产品品牌,难度大、成本高。西充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采用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且通过多方联动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一是加强技术培训。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主动与四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加强科技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攻关,并大力普及有机食品生产知识。二是强化专业服务。县农牧、质监等技术业务部门健全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地方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全面实行有机食品的技术指导、质量检测、检后贴牌、授权营销“四统一”模式,指导监督生产基地按章操作,标准生产。三是严格质量检测。成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有机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投入120万元购置仪器设备,更新检测手段,采取定期送检和不定期抽检等形式,确保有机农产品质量。四是落实物资保障。成立有机农资配送中心,开展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农资直销配送。强化有机农药引进、试验、推广和监管,抓好有机饲料饲草基地建设,为有机农产品生产提供保障。坚持关口前移,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近三年来,全县有30多家企业参与有机农业发展,先后建成有机基地8万亩,有4.5万亩基地、90个品种获得有机认证。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注册“西凤脐橙”、“丰源禽蛋”、“牛奶猪”、“富硒猪”、“竹娃娃”竹笋、“广丰蔬菜”等知名商标70余件,“西充二荆条辣椒”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充黄心苕”、“充国香桃”获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

(四)为谁来种地难题提供了破解方案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村劳动力已经从全面过剩转向结构性短缺,不愿种地、不能种地、不会种地等问题相互交织,将来“谁来种地”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难题,西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该问题得以解决。一是通过引进企业、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让不愿种地、只想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或收取租金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大户等多元市场主体的培育,并借助土地流转、劳动力承包等方式让会种地的人种更多的地。二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机械化作业能力,让一部分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不足而不能种地的人也能参与农业生产。三是通过强化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让一些不会种地的人成为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

五、西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模式的经验启示

西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效,有效破解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其实质是蕴含着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一)在保障家庭经营基础上加大工商资本投入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然选择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要促进农业增效,二是要促进农民增收。但是,一方面,由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坚持家庭经营为主体和主力,但是仅仅依靠农户自身要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是十分困难甚至是完全行不通的。另一方面,由于小农资本与工商资本竞争必然处在弱势地位,虽然工商资本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新型农业体系的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但却容易对小农资本形成强大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因此,西充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和大户之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即能促进农业增效、又能促进农民增收,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由之路。

(二)确保粮食供给规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统一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目标

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核心目标,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从数量的角度来看,适度规模经营对于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发挥规模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从而增加农产品供给数量。另一方面,从质量的角度来看,注重食品安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安全优质农产品更高的市场价值和快速成长的市场空间,因而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益。因此,西充将适度规模与食品安全两者统一起来的做法,从产出效率和产出效率两个方面同时提升,通过市场机制加快推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既能增加农产品数量,又能保障农产品质量。

(三)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与发挥市场对要素的配置作用相结合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一方面,西充通过制定《西充县有机生产标准》《西充县有机农业发展奖励补助办法》《西充县扩大开放优惠政策(试行)》等政策措施引导产业特别是有机农业的发展,并形成部门联动、项目整合的机制优化发展软环境、改善发展硬条件,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产和大户等多元市场主体的兴起和发挥作用,对农机、农技、土肥等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也推动了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两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效地加快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进程。

(四)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与产业链打造一体推进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纽带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就是实现产业化经营。西充根据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特征,瞄准打造“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西充根据有机农业发展的生产消费特征,注重通过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实行组织化生产,通过标准化生产、加强有机认证等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通过建立有机农产品旗舰店、冷链物流中心、有机产品配送中心等实行网络营销、配送直销和农超对接,从而形成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可追溯,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链整链打造同步发展。

(五)生产规模扩张与市场拓展同步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

农业产业规模化扩张具有极大的风险,由于多数农产品出产季节性强且不易储存等原因容易导致出现“烂市”而造成“丰产不丰收”,近年来“菜贱伤农”的例子时有耳闻。对于有机产品而言,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只有3-5%的土地用于生产有机农产品,在我国有机农产品消费处于起步阶段的背景下,西充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规模发展有机农业的同时,大力拓展市场,不仅有机牛奶猪已远销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每公斤售价高达160元;槐树有机禽蛋畅销成渝、广深等地,而且广丰有机蔬菜率先在全省直接出口港澳,从而为产品找到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增强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