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与对策
——基于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调查
张 艳
(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推荐)
摘 要:本文基于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对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问题进行研究。调查发现,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培训主体单一、培训机构数量较少、培训内容单调且针对性差、培训师资薄弱以及培训经费短缺等问题。对此,提出培训主体应趋向多元化、培训机构数量应适当增加、培训内容应合理调整、培训师资队伍应逐步加强以及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应拓宽等五方面的措施以促进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关键词:辽宁省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培训
一、基本概况
(一)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概况
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与一些兄弟省份相比,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相对较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尚不成熟。根据辽宁省农委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328万人,而同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从总体上看,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建筑、机械、餐饮以及运输等文化程度以及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行业;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走向多为跨地区转移就业,且转移就业地点主要为辽宁省内的沈阳、大连、营口等大中城市以及天津、北京等辽宁省临近经济发达城市;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主要是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转移就业。与此同时,虽然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不断支持,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逐渐增多,据辽宁省农委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09年间,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由283万人增加至32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增幅较大。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对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水平以及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不断上涨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对此,辽宁省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在结合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问题进行研究,这对提升辽宁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研情况的说明
为了便于更好的研究与分析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问题,课题组选取了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作为调查样本,这10个县分别为铁岭县、彰武县、阜蒙县、朝阳县、喀左县、建昌县、清原县、法库县、康平县以及新宾县。调查对象主要为10个县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被调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为转移就业前接受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课题组从2010年9月至2010年10月对这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研,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0份,回收问卷12417份,有效问卷10160份,问卷有效率为82%,符合学术研究的标准。被调查的10个县均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其中法库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本区域转移就业为主,其余9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以跨区域转移就业为主,且这10个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成效在辽宁省内均位居前列。因此,本文选取这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作为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体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以及社会提供的技能培训,其中社会提供的技能培训主要为一些社会力量办学的民办培训学校以及培训中心。且目前辽宁省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为主,社会提供的技能培训为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主体体系。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10个县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体均以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为主。可见,目前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是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最重要的培训主体。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
技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就业训练中心是辽宁省主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且相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就业训练中心来说,技校承担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0个县中,接受过技校培训、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以及就业训练中心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分别为40%、25%和28%。且除朝阳县、建昌县和喀左县外,其余7个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均以技校承担为主。其中,在被调查的铁岭县、彰武县、阜蒙县、清原县、法库县、康平县以及新宾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技校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分别为54%、59%、33%、61%、25%、32%以及52%,这7个县中接受过技校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均大于接受过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就业训练中心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可见,目前技校是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最主要的培训机构,其承担了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主要任务。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
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者高达81%,反映出辽宁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绝大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仅能从事文化程度以及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从而导致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以建筑、餐饮、机械、运输等内容为主。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0个县中,接受过建筑、餐饮、机械以及运输等内容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较高,分别为29%、23.5%、21%和15%;而接受过财会、营销、文秘等层次相对较高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较低。具体说来,在被调查的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中,彰武县、阜蒙县、朝阳县、喀左县以及康平县中接受过建筑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最高,分别为32%、30%、29%、41%和28%;而建昌县、铁岭县、法库县中接受过机械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最高,分别为55%、34%和38%。此外,清原县、新宾县中接受过餐饮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最高,分别为28%和32%。可见,目前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主要以建筑、餐饮、机械、运输等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培训为主,这可能在一定层面上也与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务的输出有关。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主要由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校的专职教师组成,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数量较为充足。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校的专职教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的主要构成。其中培训师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且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作为各县就业训练中心的培训师资,而技校的培训师资主要由各技校的专职教师组成。与此同时,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了解到,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聘用方式以临时聘用为主,因此,培训师资的流动性较大。可见,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构成以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校专职教师为主,且培训师资呈现出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主要来源渠道为国家拨款,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数额基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可知,从2007年到2009年间,彰武县、朝阳县、建昌县、喀左县、清原县、铁岭县、康平县以及新宾县等8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数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彰武县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数额较2008年增加值高达46万元。与此同时,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县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拨款数额相对较少,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基本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总体而言,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以国家拨款为主,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数额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体单一
现阶段,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主体以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为主,而社会提供的技能培训则相对较少。同时,在被调查的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中,有部分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主体仅为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而社会提供的技能培训尚未形成。因此,目前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主体还较为单一,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过程中承担了主要的培训任务。由此而来,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中需要承担较大的培训经费负担,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以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为主的培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接受职前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受到限制,进而使一些有意愿接受职前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就业培训工作的成效。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数量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数量不足是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具体说来,在被调查的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中,除喀左县和建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分别为25个和13个外,其余8个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数量普遍较少,其中,彰武县、阜蒙县、朝阳县、清原县、铁岭县、法库县、康平县以及新宾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分别为4个、3个、7个、1个、6个、3个、2个和8个,而2009年这8个县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转移就业培训的人数则分别为7599人、1500人、11534人、6877人、7350人、1500人、5253人和5200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质量和进程。尤其是彰武县、朝阳县、铁岭县、康平县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转移就业培训的人数与培训机构数量之间的比例相对较大,因此,这4个县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量相较其他几个县来说更大。与此同时,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0个县中,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机构数量较少是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现有培训机构数量还不能满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意愿。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单调且针对性差
现阶段,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培训内容以建筑、餐饮、机械、运输等文化程度以及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为主,因此对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与此同时,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短期免费培训的培训内容更多的侧重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讲述法律法规常识,而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所占比重较低,且技能培训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传授,从而制约了农村转移劳动力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进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接受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由于缺少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需求的实地调查,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不符的矛盾产生,进而影响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的质量。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0个县中,分别有28%、26%和23%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内容单一、培训针对性差以及培训内容与需求脱节是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薄弱
培训师资薄弱是制约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瓶颈。具体说来,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教学水平较低;其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多为临时聘用,培训师资流动性较大。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可知,在被调查的10个县中,除彰武县、朝阳县外,其余8县的被调查农村转移劳动力均认为培训师资教学水平较低是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通过课题组向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了解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均以临时聘用教师为主,尤其是各县就业训练中心的培训师资基本属于临时聘用教师,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流动性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导致培训师资产生消极教学以及应付教学的心态,进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就业机会的获得。同时,培训师资流动性较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培训师资层次参差不齐,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过程中,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培训师资屡见不鲜。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短缺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国家财政拨款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主要经费来源,而当地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投入很少。因此,这在很大层面上导致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紧张。与此同时,自上而下的拨款方式容易导致培训经费拨付不到位以及延期拨付的现象发生,进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课题组在辽宁省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培训经费短缺已成为被调查的10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课题组向被调查的10个县的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了解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均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各县当地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经费投入很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不足以及经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且阜蒙县、法库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在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甚至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阜蒙县、建昌县、喀左县、铁岭县、法库县、康平县、新宾县等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县的培训经费来源渠道狭窄,政府、社会和企业合理分担培训经费的体制尚未建立,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短缺。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体应趋向多元化
现阶段,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主体较为单一,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最主要的培训主体。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在课程设置、培训时间安排以及培训师资安排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因此,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很难完全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多样性需求。同时,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需要大量的培训经费作为物质保障,这也在无形之中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此,辽宁省政府以及各县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及企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服务,从而不仅有利于满足农村转移劳动力多样性的培训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方面的财政负担,进而推动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数量应适当增加
培训机构数量较少是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对此,辽宁省政府以及各县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当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数量,从而确保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近年来,由于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彰武县、喀左县、铁岭县、法库县、新宾县等5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数上涨幅度较大,因此,合理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数量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过程中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具体说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数量较少,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数相对较多且上涨幅度较大的县域中,应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实际人数合理增加培训机构的数量,尤其是增加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尽量保证每个培训机构培训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每年在1000人次以下,从而达到减轻现有培训机构重任,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功效的目的。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应合理调整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培训内容单调、针对性差以及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脱节等问题,对此,合理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对促进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单调这一问题,辽宁省政府以及各县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在继续开展建筑、餐饮、机械、运输等重点培训的基础上,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经营管理类、文化教育类等高层次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层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范围,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层次。其次,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针对性较差这一问题,应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待转移欲从事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且培训内容应更多的注重实践操作,从而确保受训的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最后,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脱节这一问题,辽宁省政府以及各县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需求进行实践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设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前培训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队伍应逐步加强
培训师资薄弱是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对此,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发展的重要对策。具体说来,首先,针对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教学水平较低这一问题,一方面,应通过建立考核制以及流动随机听课制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教风建设,进而消除培训师资的消极教学态度,提高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另一方面,应转变部分培训师资过于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培训师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特色性,从而提高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技能水平。其次,针对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流动性较大这一问题,应将现有的培训师资临时聘用制度转变为固定聘用制度以降低培训师资的流动性。同时,形成系统、规范的培训师资聘用机制,以吸纳各行各业优秀企业家和技能娴熟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来,从而提高培训师资的教学责任心以及培训师资的层次,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需求,进而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水
平,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空间。
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导致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短缺,对此,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来源渠道是增加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的重要措施。具体说来,一方面,由于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当地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投入较少,甚至诸如建昌县等部分县级政府尚未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从而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针对这一问题,经济水平较好或有富余资金的县域应在全县范围内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也能促进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的增加。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这一问题,辽宁省政府以及各县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以及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给予资金支持,并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合理分担培训经费的体制,从而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来源渠道,进而达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提高以及就业机会增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