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乡统筹 推进科学发展
——在第二届四川县域科学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中共郫县县委 郫县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郫县这几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情况作一简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成都市的西北近郊,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享誉全国的豆瓣之乡、蜀绣之乡,素有“银郫县”和“成都生态优活区”之美誉。幅员面积437平方公里,辖14个镇,户籍人口50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排名西部百强县第8位,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
2003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思路和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发展难题,始终坚持“经济市场化、管理民主化、社会公平化”的改革发展取向,全面深入推进以“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经过八年多的实践,基本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初步走出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科学发展之路。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比2003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73.4亿元,比2003年增长2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271元,比2003年增长1.45倍,年均增收88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2.52:1缩小到2010年的2.03:1。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三个集中”为基本方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启动了成都现代工业港规划建设,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已建成13平方公里工业新城,引进聚集产业项目550个,建成投产企业462家,2010年底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税收4.98亿元,工业集中度达75%。
二是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坚持走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以城市片区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一般场镇为纽带、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妥善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就业、居住、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推动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已累计建成310万平方米的城镇“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7.5万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三是稳步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合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3.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8.5%。
二、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突出科学规划的基础和龙头地位,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农村的制度安排,实施城乡规划县级统筹,科学编制和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完备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二是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围绕“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制定了工业“二次创业”、服务业奋力追赶、农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和配套措施,着力打造以LED为重点的电子电气设备高端产业聚集区,以特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商贸业为重点的商贸商务聚集区和以沙西线、IT大道为重点区域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带,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全面推行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全面完成了全县14个镇、涉及农户9.2万户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推动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物流投资公司,组建了2家小额贷款公司,搭建起多元化投入的平台;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引入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增强了农业和农户抗风险能力。
四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构建“一刻钟经济圈”,实施了县域等级公路网、镇际断头道路网、村社公路加密网和公交客运网等建设,实现了镇镇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全县村通公交率达93%。统筹实施一批重点镇和特色产业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场镇和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满覆盖,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全覆盖。
五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化配置,全县各镇、农村新型社区、新居工程基本达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建立了涵盖城乡的就业实名制管理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完善了面向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实施了全县中小学、镇公立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推动城乡教师、医务人员互动交流,促进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网络“校校通”工程和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通过这些努力,全县基本实现城乡公共设施配置均衡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
六是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建成了全县联网的电子政务网络、政务服务中心和3个县级部门分中心、14个镇便民服务中心、175个村级全程代理服务点,促进了服务重心下移,增强了政务服务实效。实施了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办法。创新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县财政每年把城市土地绝大部分收益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挥政府政策性投资的杠杆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实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突出产业支撑,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整体规划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创新采取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发展集体经济,已完成10个村的农用地整理项目建设,建成7.4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目前,全县已实施的16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新增耕地3670亩,平移建设用地2569亩到城镇规划区使用,探索出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途径。
二是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村(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民主权益”的思路,开展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探索建立起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五大机制。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为每一个村(涉农社区)每年安排平均20万元专项资金,今年起调增到25万,由村(涉农社区)居民自主安排用于本村(涉农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提高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三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全面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了村民大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新型自治组织,健全了村级组织议事规则、村民自治章程等规范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由村党组织提议、村级组织联席会议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议事会决议以及决议事项公示、实施结果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做法,充分发挥了农民群众在发展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了群众民主权利。
以上三项工作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成了我县推进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虽然郫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郫县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本次论坛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和先进地区的思路和经验,指导和推动郫县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把城乡一体化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