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与四川县域经济发展
刘 进
2011年7月
一、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实质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模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发展模式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后,低碳经济迅速引起全球关注,特别是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本国的低碳经济的战略。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最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两个显著特点:
温室效应明显: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二氧化碳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在大气中形成“玻璃器”,使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结果使地球表面变热,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这种原理类似于农作物大棚温室,称为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
应对气候变化有几个国际性标志: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门监测、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的机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在巴西发布,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以后各个有关国际会议和协议都以此框架公约为基础。
京都议定书。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是公约的补充,公约是鼓励发达国家减排,而议定书强制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议定书对2008年到2012年第一期减排作出规定。
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确定,达成一些新的协议。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确定《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资源面临枯竭。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快,大都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而这些能源是不能再生的。根据专家计算我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只能开采十几年,天然气40年、煤炭60年。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浪费。我国目前仍处于“高能耗经济”阶段,是典型的高碳经济。每百元GDP能耗是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3.1倍。
气候变暖。将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造成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改变等。
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要求:有人认为,现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由两个重要国际法律文件决定的:一是《联合国宪章》,它将二战后世界形成的疆域边界和国际程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是《关贸总协定》,它把市场经济作为唯一被认可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各国也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本国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而第三个确立的规则也会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那就是京都议定书。这一规则的实质与核心是瓜分世界越来越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资源。
二、我省县域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省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全省除43个市辖区外,138个县市幅员面积占94.7%,人口占73.4%,GDP占5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49.8%。全省发展好的市州,县域经济都比较强,“百强县”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县平均水平要高近1倍。全省县域经济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和高原4种类型。有了一批比较强的县,双流县去年GDP达471亿元。如何发展县域低碳经济需要认真进行研究。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几十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大体经历了4种经济形态:八十年代是以多种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是以乡镇企业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九十年代中后期是以小城镇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近10年是以统筹城乡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现在是结合城乡统筹着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将成为今后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取向。
近年我省在探索县域低碳经济发展中有4大突破:
实施退耕还林。提出建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999年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到2008年,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7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336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4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3%,比10年前提高7个百分点。
开发清洁能源。开发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目前全省水电装机2700万千瓦、风能装机1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厂40座、生物质能发电量5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500万口。
建设生态县。7月9日各报报道,双流、温江在内的27个全国县(市、区)获国家生态县,属中西部首批。同时,郫县、蒲江、青白江也分别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或技术评估。
启动碳汇贸易项目。我省在大渡河流域启动了“中国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造林、再造林项目”碳汇开发项目,该项目主要在理县、茂县、北川、青川、平武等实施,于2009年在国际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成功注册,并与香港低碳亚洲公司签订了部分碳贸易合作协议。是全国第二个、四川第一个森林碳汇贸易项目。
当前我省县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还比较突出:
农村生活能效低下。目前,我省还有相当部分地方农村用能源还是使用传统的秸秆、木材等;农村生活用能源普遍存在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结构层次低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地区秸秆在田土里燃烧,既污染环境又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现代农业是“高碳农业”。化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养殖业中也存在过渡使用配合饲料的问题。
工业污染大。我省县域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一产过重、二产薄弱、三产滞后的现象。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生产技术和装备差、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低碳消费的方式远未形成。长期以来,人们在消费中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消费习惯,“一次性消费、过渡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现象在城乡开始出现,这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
总之,加快县域低碳经济发展,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它将有助于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三、我省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
中国政府重视气候问题。2007年中国政府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200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省政府实行目标管理。省政府7月7日召开全省节能减排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今年全省将淘汰266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拟降23.5%,李成云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21个市州签订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责任书。
各地大打生态牌。2010年10月在峨眉山市举行的四川市长论坛发表《乐山宣言》,连续举办6届的四川市长论坛,首次向与会市长发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倡议。国务院批准的绵阳科技城未来5年将建成:绿色低碳的宜居科技城、三网融合的数字科技城、创新创业的人文科技城、合作开放的现代科技城、高效优质的现代科技城。成都市2009年提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打造宜居成都,构建区域、城市、社区无缝衔接的三级城市绿道体系。昔日钢城攀枝花,而今有了另一张响亮的名片“阳光花城”,现今攀枝花把“卖阳光”作为一大资源和产业开发。广元市森林覆盖率达53%,2011年成立了首家四川环境交易所。雅安提出未来发展“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生态化”的目标。同时各地大打生态牌,争创生态县成为香喷喷的目标。
我省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应该是:
深化认识。去年一个灾区的同志讲,坚持低碳重建,认为自己有这个优势,这里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而且全市工业的比重不大,所以优先选择低碳发展。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不是说讲低碳就要损害发展,也不能说有工业就不利于低碳发展。低碳经济要为人类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循序渐进。我省县域经济总体水平比较低,投资拉动GDP增长占50%以上,还处于投资拉动、项目拉动阶段,仍然坚持发展是第一位,在发展中提高效益,改善环境。县城低碳经济发展是个长期过程。首先要对现有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其次是加强工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再次对新上项目尽量提高标准,实现增量经济低碳化。
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林果点,有条件的县都要确定生态县建设目标。川西北地区加强草原保护,改善环境。增加碳汇储备。
培育壮大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开发是一个新兴产业。应加大教育发展和技术性、知识性投资和人才储备,开发节能、减排、排污设施设备和新技术,抢占低低碳技术市场。
抓好重点领域低碳化。主要是要发展低碳工业、建设低碳城镇,实施低碳农业,倡导低碳生活等,推动各项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