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60多年丝绸老厂的数字化改造

时间: 2024-12-11 10:52:12  来源:四川日报

近日,在位于资阳市乐至县东山镇东乐村的乐至现代蚕桑产业园,一年一度的冬管季正式到来。种桑、养蚕、卖茧,当地养蚕大户一年的收入最高能达七八十万元。

乐至县是养蚕大县。养蚕缫丝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行业,如今在乐至县踏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在日前公布的四川省2024年“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中,由乐至县本土企业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旗丝绸”)申报的“智慧蚕桑数据推进‘桑都’产业链信息化建设”入选。

传统蚕桑行业

转型之初遭遇“卡壳”

诞生于1958年的红旗丝绸,是全国唯一一家仍在以“厂管茧站”模式运行的丝绸企业。收茧是每年种桑养蚕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而这一环节仍大量依赖人工操作。长期以来,收茧过程中的蚕茧评级、称重、算账、付款、统计都是依靠人工操作。

“一杆秤4个人,一人评级、一人算账、一人填单、一人付款。收茧的高峰时段,一个茧站需要八九台秤,每台秤每天收购三四百户蚕农的鲜茧,卖茧队伍常从凌晨四五点排到第二天半夜一两点。这种收茧方式程序繁琐、效率低下,还极易出错,公司和蚕农之间经常为排队、支付问题产生矛盾。”红旗丝绸技术总监隆有志说。

更让公司和蚕农头疼的是,蚕茧需要在蚕蛹化蛾前的窗口期收购,且收购后需快速烘干。一旦收茧时间延长,蛹化蛾、茧变性,质量就会严重受损。

蚕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但是,企业在转型之初便遭遇“卡壳”。

“不同于种植、养殖以及其他标准化农产品加工行业,蚕桑行业涉及的数据要素众多,且收购环节复杂,指标差异大、个性化需求多。”红旗丝绸工程师雷刚说,例如化蛹率、解舒率、出丝率等几十项数据与蚕茧质量如何互相影响?很多技术公司拿到这些数据很是头疼,觉得这种数字系统开发市场潜力不大。因此,行业内不少丝绸企业都想数字化转型,最后半途而废。但手握数十年积累的蚕桑生产经验和各项数据,红旗丝绸不想就此作罢。

收茧环节数字化

收购效率提升40%以上

2019年10月,正是秋茧收购季节,经过前期对上万户蚕农的信息采集以及大量测试,红旗丝绸“桑茧丝绸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在乐至县童家镇、东山镇小范围示范应用。

一张定制的蚕农IC卡,记录了每一位蚕农的养殖数据。收茧时,智能电子秤可将蚕茧毛重、皮重、净重记录下来并传入系统。这一批茧的收购费用也随即通过系统记录的蚕农银行账号及时入账。

“仅仅是让收茧这一个环节数字化,每一个收购站点就能减少2至3个人工。公司和蚕农之间的收购矛盾也大幅减少,收购效率提升40%以上。”雷刚说。

此外,通过汇总全县蚕农养殖、桑园面积等数据,公司还能预判下一季度蚕茧收购规模,调控各个茧站仓库库存容量,避免蚕茧收购后无法堆放造成蚕茧变性、质量下降等问题。

数据运用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由于数字化系统大幅提升收购效率,降低因收购时间过长导致的蚕茧变性率,生产原料整体质量得到提升。目前,公司生产的生丝,级别重要考核指标“洁净度”达94.75分以上,6A级生丝成品占80%。这不仅使每吨生丝价格增加6万元以上,还成功获得欧盟有机生丝生产认证,享受客户免检待遇。

如今,数字化转型正在红旗丝绸各个生产环节延伸开来。在生产环节,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已测试运行半年,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这段时间,工厂的AI智能化选茧机器人正在测试中,选茧效率一追上人工就在生产上铺开,完全替代人工选茧。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