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美丽四川建设西昌实践
9月29日、30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美丽四川建设(西昌)座谈会”在西昌市举行。学会会长、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省政府原秘书长唐利民出席会议,并发布《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美丽四川建设西昌实践研究报告》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四川省政府原秘书长唐利民发布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和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一带一路”重要纽带、长江经济带核心腹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体区域,生态位置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蜀兴川事业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围绕美丽四川建设,从制度建设、环境质量改善、厚植生态本底、增强绿色动能等方面全面发力,制度机制更加健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本底不断夯实、绿色动能有效激发,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蜀兴川事业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围绕美丽四川建设,我省从环境质量改善、厚植生态本底、增强绿色动能等方面发力,取得了突出成效。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跃居全国第一;重污染天数较五年前减少78%;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9%。全省近三分之一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居全国第一;全省林木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四川成为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省份之一,城乡人居环境更加宜居。
美丽四川建设不可能是千篇一律。我省以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通过以点带面、分层分类、梯次推进模式,争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美丽中国“四川样板”。西昌市以“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推动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我省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标杆,为美丽四川建设地方实践积累了经验。
美丽西昌建设成效突出
西昌市在美丽西昌建设推进中,取得了突出成效:一是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占全州三分之一。“2024县域经济百强榜”中,西昌市位居全国百强县第79位,连续四年上榜。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强市”效益明显,第三产业成为首位支柱产业。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520.5亿元,占全州39.1%;旅游收入332.19亿元,位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25位。
二是绿色生态本底得到夯实。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基本实现“碧水、蓝天、净土”目标。生态安全屏障牢固,建成全国最大城市生态保护湿地、全国最大面积的飞播林区,森林覆盖率51.69%,林草覆盖率60.06%。
三是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品质更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53%,实现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海绵城市覆盖率42.2%,是我省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最大县级城市。宜居乡村领跑全省。农村居民实现“安居梦”;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80.62%,卫生厕所普及率88.77%,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8个、彝家新村新寨22个,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24个,创建省级美丽新村131个。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70%,比我省城镇化率高10.5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小于全省、全国水平。
四是社会治理取得突出成效。基层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禁毒防艾等区域性特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参与式清单化”基层治理新模式上榜四川省十大改革典型案例。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治理高价彩礼、丧葬陋俗等问题,沿袭已久的陈规陋习在治理中得到转变,无序混乱的人居环境在治理中得到改善,产业发展的模式在治理中得到了优化。
五是城市空间格局更加优化。西昌城市发展由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初步形成“西进、南拓、北提、东控、中优”空间功能布局,构建疏密有致“树状”城市空间格局。
美丽西昌建设实践路径和主要做法
实践探索中,西昌围绕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以“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治理优市”为战略基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工作主轴,大胆探索,多路径统筹推进美丽西昌建设。
一是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为了“治愈”邛海生态环境,西昌市以“刮骨疗伤”的决心,实施立法保障、生态搬迁、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打响“邛海湿地保卫战”。生态搬迁邛海周边群众5万多人,分六期建成梦里水乡、梦寻花海、梦回田园2万亩环邛海湖滨带湿地,恢复湖泊湿地和湖滨带1067公顷,邛海水域面积从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大力推进邛海流域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累计人工造林10万余亩、封山育林6.2万余亩,邛海流域植被覆盖率达53.7%,环湖林草覆盖率达到92%;治理入湖河流水土流失面积307平方公里;实施邛海截污治污工程,完成流域内“四乡一镇”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二是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西昌市立足“产业强市”,抢抓绿色低碳产业机遇,探索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双向转化模式。以“生态”为底色,以“特优”为品牌,以“融合”为路径,构建以葡萄、蔬菜、花卉为重点产业,以玉米制种、油橄榄为特色产业的“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以钒钛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为首位产业,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为支柱产业的西昌现代绿色工业体系。立足自然条件,依托“民族风情、阳光度假”两大主题资源,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三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西昌市依循“保护邛海、优化主城、向安宁河拓展”的营城理念,以“城乡一盘棋”统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通过农村改革,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四是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开发。西昌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世界级文化瑰宝—彝族火把节。西昌市以文化为魂,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开发,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相连。通过传承保护用活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同时,西昌还高度重视考古发掘工作,唤醒“沉睡”文物,用文化塑造消费场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是推进全民绿色低碳行动。西昌市多举措、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吸纳群众参与,通过全民行动,让文明DNA刻入城市发展的脉络。西昌市通过书香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主题宣传活动、交通减排降碳行动以及创新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让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文明、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六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西昌市坚持建管结合,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品牌,谱写出美丽西昌建设基层治理新篇章。西昌市聚焦“建强组织体系深化基层治理”工作主线,推进“先锋报到、共治有我”行动,搭建4级组织体系、制作4张服务清单、建立3项保障机制、研发1个信息平台,推动基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以一套层次分明的“组合拳”,构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西昌市纵深推行乡村基层治理“1+3+N”运行机制。创新探索“参与式清单化”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四个链接”促核心键入,干群互信、多方参与共建;通过“四个聚焦”促工作落实,完善清单管理、权责集中治理新闭环。
七是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西昌市抓细抓严生态环境安全工作,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大气、水、土污染防治为抓手,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进行监管,不断加大检查执法力度,通过日常监管、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高压执法,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八是健全落实组织机制保障。西昌市坚决守好发展主线、生态底线,对标美丽四川建设要求,加强体系建设,强化组织和机制保障、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落实资金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西昌市探索实践的经验启示
西昌市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五大经验启示:
一是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西昌市实践证明:邛海的精彩蝶变、绿色发展、共享共治的生动图景,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和恒心、恒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是西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卓越成就的法宝。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像接力赛那样一棒一棒地传下去,绘就出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绝美画卷,正不断将美丽西昌建设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二是绿色发展,激活产业增长新动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推动绿色发展。西昌市经济跑出加速度的同时,其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也大幅提升,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以生态起笔,奠绿色之基,西昌走出了一条既有“含绿量”,更具“含金量”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作为西昌市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既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也成为西昌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
三是文化为魂,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文化赋予了美丽西昌建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更是美丽西昌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西昌市通过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让历史得以延续,让城市留住根脉,让人们记住了乡愁。西昌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巴蜀文化,以文化为魂,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西昌建设的硬支撑,为美丽西昌建设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找到了最持久的力量。
四是以人文本,全力织牢民生幸福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改善民生。西昌市把维护、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归宿,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美丽、宜居、幸福家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美丽西昌建设将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给人民群众带来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五是优化治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西昌市通过社会治理优化,全面推动美丽西昌建设见质见效。禁毒防艾等区域性特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效治理高价彩礼、丧葬陋俗等问题,沿袭已久的陈规陋习在治理中得到转变,无序混乱的人居环境在治理中得到了改善,产业发展的模式在治理中得到了优化,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参与式清单化”基层治理新模式成为全州、全省基层治理路上的“西昌探索、西昌实践”。优化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激发了人民群众干事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汇聚起磅礴的群众力量。
推动美丽西昌建设对策建议
西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成效显著,但仍面临生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美丽西昌建设任务艰巨等现实问题,需进一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从而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要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信用体系,确保西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钒钛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作为西昌首位产业,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作为支柱产业,西昌市要紧紧围绕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定位,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打响西昌文旅康养城市品牌。西昌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要充分用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高标准推进开发建设、高质量开发文旅康养产品、高质量建设文旅康养设施,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设施品位,加大城市营销,打响西昌文旅康养城市品牌。
四是打造区域协同融通发展高地。基于西昌市区位条件,一方面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全面对接和融入成渝经济区,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康养休闲度假“后花园”,打造国际化的康养休闲目的地;另一方面,按照我省“五区共兴”战略,对接攀西经济区,全面推动“西德冕喜”同城化发展,通过设施硬联通、机制软联通,发挥西昌市核心引领作用。
五是强化美丽西昌建设机制保障。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持续加大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监测能力,提升执法效能,优化环境政策,全力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为美丽西昌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美丽四川建设西昌实践路径,我们概括为:
围绕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治理优市”为战略基点,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绿色产业、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保护开发、绿色低碳行动、创新基层治理、强化生态监管、加强组织机制保障”8条路径,持续推进美丽西昌建设。(编辑/车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