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 唐利民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县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承载地,高质量的发展关键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如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因此,课题组以青神县为例,研究新型工业化在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效、经验等,以期为各地在推动新型工业化方面提供可资参考借鉴之案例。
今天的报告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是青神县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效;第三部分是青神县新型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第四部分是进一步加快青神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四川省工业新型化发展情况
从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来看: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价值观;智能化是迈向新型工业化阶段的关键变量;服务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业态;定制化是新型工业化重要的价值创造。
从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来看:
一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产业园区“亩产论英雄”创新改革,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2021年,全省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的园区1个,1000亿元以上园区达18个,共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6个,软件与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十三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7.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先后超万亿元。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十三五”以来,累计淘汰退出1561户企业落后产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速壮大,2022年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9.8%。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万亿元、分别是十年前的7.4倍、2.8倍。高价值发明专利的总量3.38万件。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8家、企业技术中心129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突破23%。
四是数字化建设加速赋能。数字新基建提速,建成5G基站6.6万个,打造近4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获批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字经济规模达到达2万亿元,29万户企业上云,智能制造就绪度全国第4,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97.5,居全国第10。
五是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工业用能效率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1.1%、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30%以上。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高效,“十三五”以来,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长近90%。工业用水强度逐年下降,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六是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政策机制逐步完善,先后出台《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近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7.8亿元支持企业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
青神县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效
青神县工业特色鲜明、基础雄厚,近年来,青神县坚持“工业是青神第一经济,机械制造是第一特色”,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规模化、协同化、生态化,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引领、科技创新驱动,形成了创新引领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青神模式”,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果显著。
2022年青神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4.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实现营业收入93.3亿元,增长5.1%,实现利润总额4.45亿元,税收1.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26元,高于全省平均947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55元,高于全省平均6083元,城乡收入比1.72:1,远优于全省的2.3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高于全省平均5.1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为3.01%,优于全省2.69个百分点。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培育成效明显。一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锚定全国“专精特新”装备制造基地目标任务,聚焦机械制造、竹“双百产业”打造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县,加快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形成以先进机械制造、竹纤维利用为主,医药产业和日用家居并重的产业格局,逐步从机械产业一枝独秀转为四类产业全面升级。2022年,机械制造、竹纤维利用、医药、日用家居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企业的77.8%,税收占86.4%。二是企业培育成效明显。突出优质企业培育,环龙新材料产值突破20亿元,入选省“贡嘎培优”企业;德恩精工创建为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成为青神县第二家本土上市企业;四川丹甫荣获国家级创新企业;民众日化、巴斯迪科等企业申报国、省专精特新等平台。动态建立工业“小升规”培育库,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目前,青神县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国家级服务型示范企业1家,省级服务型示范企业2家。
(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创新生态明显优化。一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成眉创新共同体建设。2023年全县研发投入为1.36亿元,投入强度1.32%,同比增长2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加强科技企业培育,利用专家指导、一对一服务等措施,加强精准服务,中桓建工等成功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川丹甫获评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德恩精工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环龙新材料荣获四川专利奖一等奖。2022年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二是依托平台推进创新赋智。推动机械制造、家居日化、竹编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发展。强化全国竹产业研究中心、斑布竹产业技术研究院、竹产业博士工作站等平台力量,实现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重大突破。三是积极推进技术攻关。建成三个博士专项实验室,由企业主导或参与31项相关标准制(修)订。其中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1项,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1项。
(三)绿色智造不断升级,低碳发展加快转型。一是推进经开区绿色循环化改造。加强工业“三废”、余热余压等资源化利用,完善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体系。青神经开区入选四川省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二是持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综合运用节能减排等技术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16年以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单位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三是助推企业数字赋能。建成青神县产品计量检测服务中心和云平台数字转型服务中心,目前已有90家企业上云。
(四)产业项目有序落地,园区建设提质增效。一是产业项目有序落地。深入推进42个工业项目快建快投。西南表处产业园、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签约企业51家,签约招商项目总投资134亿元。二是园区承载有效扩展。经开区核准面积增至306公顷,获评省级优秀开发区。进一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转化利用工业闲置低效用地204亩,经开区纳入全省第一批绿色低碳化循环化改造园区(工厂)培育名单。
青神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创新引领,构建完整开放的创新生态。一是深化校企地三方合作机制,推动机械及装备制造传统生产场景数字化改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构建数字化产业链生态圈。二是以先进机械制造业为龙头,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完善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条,形成活跃的创新生态。三是完善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打造四川机械产业专精特新企业聚集地,实现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四是加强工业大数据应用拓展和智能制造的数字化、智慧化,深化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以数字经济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二)做强长板,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巩固机械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全面吸纳成眉地区铸造产能,承接成都周边范围内表面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青神县“全国机械产业集群百强县”影响力,做强长板。二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产业链整合资源,通过招引联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提升创新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围绕企业和产业打造产业链、创新链,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创新人才,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展开深度互动和合作,在产业载体建设上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打造重点产业链条和优势产业集群。
(三)激发活力,解决发展中的要素瓶颈。一是强化资源利用,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大科技要素投入,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提升科技要素资源的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风险投资等多元科技金融工具在科技创新全过程中有效运用。三是加快建设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加强成德眉资人才交流,加大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青神培育高技能人才。
(四)保持定力,培育本土企业发展成长。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三厂一院”等入驻青神奠定了青神工业发展基础。多年来,青神坚持产业定位,保持发展定力,紧盯全链构建,形成独具优势特色工业产业体系。二是坚持培育壮大本土优质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2家本土企业上市。建立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主体培育行动,推动中小微企业升级发展。打通大企业“引进来”与本土企业“走出去”的双向路径,带动本土企业思维理念升级。
(五)合理布局,坚持“一盘棋”统筹谋划。一是整体布局主导产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对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合理布点,提高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促进创新集群效应的提升。二是特色化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优化各个园区的内部格局,打造生产要素集中、资源节约集约、产业特色明显的以高产业集聚度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实现产业之间齐头并进。
进一步加快青神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聚力优势产业,坚持重点领域长远布局。一是推动青神优势产业拓链、延链,集群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连接与配套,政府当好协调者、支持者,龙头企业当好领军者、带动者,带领一批相关产业抱团发展,形成发展合力。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重点领域长远布局,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久久为功,系统布局。三是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协作,主动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先进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产业转移、创新扩散和周边配套,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内生动力。
(二)聚力创新引领,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园区。一是全面优化创新环境,依托“一区五园”,构建先进制造业创新成果孵化培育体系,助力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转移转化数据库建设,引育结合,支持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中介机构发展。二是积极搭建多元化创新平台,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通用性资源平台建设,加大云平台建设。三是高质量建设产业园区,不断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满足生产及工作人员生活需求。
(三)聚力内培外引,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是深化一流企业培育行动,强化国资国企战略资源整合,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聚焦主业配置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拓展产业链。二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瞄准行业“专精特新”领域企业开展精准招引,分层次分类别引进高质量、高水平、高成长性的相关企业,通过招引联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完善中小企业成长培育机制,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储备库,更大力度推动“小升规”工作。
(四)聚力要素支撑,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加大科技创新要素供给,建设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多形态创新联合体。二是加强人才教育支撑,精准培养、靶向引进急需紧缺的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三是用好规划土地政策,鼓励盘活利用低效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加强财政金融支撑,强化财政资金、产业引导基金等对重大工业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直接补助等方式,合力保障企业资金需求。五是节约集约用好绿色能源。落实电力改革、水电消纳试点等市场化交易政策,提高电力直接交易比重。六是完善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营商环境政策的精准性、落地率和覆盖面。
(五)聚力绿色低碳,加快传统工业绿色转型。一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资源产出率。二是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围绕平台建设、技术改造和供应链构建,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三是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持续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服务创新。四是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鼓励企业加快工业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深化云平台开发,打造企业轻量级数据业务中台,借助大数据创造产业发展的新机会和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