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宣汉实践

时间: 2021-08-07 14:01:33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宣汉实践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在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乎下一个百年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和关键。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引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培育产业新型业态的孵化基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域高质量发展影响和决定着我国高质量发展基础的稳定性。省委、省政府长期关注和重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作为支撑“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基石、治蜀兴川的基础。2019年7月四川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全省183个县级行政区划分为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县、农产品主产区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四大类型,分类引导、分类考核,掀起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潮,标志着我省县域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四川农产品主产区县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使命,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并进,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19年,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实现粮食总产量达1240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0.1%;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42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9.6%,同比增长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为2939亿元,同比增长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其中,宣汉县在35个类区县中综合实力排名上升8位,跃居第1。2020年8月,省委、省政府表彰宣汉县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并跻身全省第一批县域经济强县重点培育县,持续上榜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宣汉县实现了一个从落后的贫困县向全国百强县“冲刺”的华丽转身,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书写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的奇迹,为我省农产品主产区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表率,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宣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宣汉县历史悠久,自东汉和帝2年(公元90年)始置县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是全国革命老区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也是我省最具典型的农产品主产区县。

从地形地貌来看,宣汉是典型的山地县。我省县域以丘陵县、山区县为主。宣汉县域内地形复杂,大巴山支脉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绵延,县域内1000米以上山峰171座,2000米以上14座,平均海拔780米,最大落差2200米,山地占县域总面积的70%以上,呈“七山一水两分田”总体地貌,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

    从地域面积来看,宣汉地域幅员面积辽阔。目前,我省除去三州地广人稀的县之外,其余的74个县平均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宣汉县总面积4271平方公里,是我省户籍人口超百万的21个县中幅员面积最为辽阔的县域,也是全省35个类区县中面积最大的县。

    从人口规模来看,宣汉是典型的人口大县。2020年,宣汉户籍人口132万,常住人口95.4万人,是我省9个常住人口超过90万人口的大县之一。人口规模在我省县域中排名第7,在除城市主城区之外的128个县(市)中排名第5,在全省35个类区县中排名第2,人口密度居类区县平均水平。

    从资源环境来看,宣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宣汉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县域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县域内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占宣汉县幅88%。在人文环境方面,宣汉巴风土韵源远流长,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是巴文化发源地和中国巴文化之乡;土家民俗风情独具,是全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薅草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和新中国10位开国将军,是全省在册红军烈士最多的县和全国唯一一个“一县成军(红三十三军)”的县。

    宣汉矿产资源富集,天然气预计储量1.5万亿方,普光气田是全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境内有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中石化普光净化厂、中石油南坝净化厂两个脱硫厂,年拥有150亿立方的天然气和285万吨的硫磺产能;拥有全球第一个海相富锂钾资源矿,普光地区1116平方公里范围内,富锂钾卤水储量21亿方、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中硫酸钾资源量达10亿吨以上;煤炭储量1.6亿吨。丰富的矿产、优越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为宣汉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宣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一)宣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宣汉历来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2018年以来,宣汉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全国经济百强县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初见显著成效。

    1.县域经济发展排名明显攀升,在同类县中综合排名第一

目前,宣汉县GDP、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项指标已远超全国经济百强县“400亿元、20亿元”的入门门槛,许可排污企业数量、万元GDP能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8项指标已超越部分全国百强县(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排名不断前移,先后3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2017到2020年连续4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排名从第65位上升到第48位,在全省35个同类区县中综合排名跃升8位,排名第1位。2020年9月,宣汉县作为川东北经济区唯一入选列入全省8个县域经济强县重点培育名单。

    2.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近年来,宣汉县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不断迈上新台阶。2009年,宣汉县GDP首次破百亿,到2012年,全县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规模翻一番,超过200亿元;“十三五”时期全县GDP年均增长7.8%,2020年宣汉GDP同比增速5.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再翻一番,增长到400.2亿元,首次跃居全市第一,在全省 183 个县市区中居第 36 位,实现了晋位赶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社会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随着现代化农业做优做特,现代工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做活做旺,宣汉县第一产业稳定增长,二三产业不断上升,新兴产业规模壮大,培育形成了锂钾综合开发、天然气硫磺、铜基新材料、微玻纤新材料县域工业“四驾马车”,“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文旅商贸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2020年,宣汉三大产业分别增长5.6%,7.0%和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0%、58.8%、和20.2%,三次产业比重已调整为19.8:39.8:40.4,从传统农业大县的“一二三”升级为“三二一”,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具有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县的嬗变。

    4.社会发展效益显著提高,共同富裕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宣汉县域社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14.57亿元增长到20.53亿元,已远超同类区县平均水平,较全省重点开发区县的平均水平仍高出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3亿元增长到167.5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648元、7480元,分别增长到34598元、14963元;2020年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91.61亿元,较上年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显著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的增长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1。

(二)宣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兴则县域兴。宣汉县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县域经济分类发展要求,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县域产业发展闯出了新路。宣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的实践,为全省县市、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1.坚持做优农业,突出山区特色发展农业

    宣汉县结合山区农业发展实际,注重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稳县;聚焦农业空间规模质量和农产品保障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整合资源,创新探索极具本地特色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宣汉对丰富农业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开发,促进各种生物同生的立体种植业、养殖业,积极创新探索适宜山区发展的稻渔种养、粮经复合,循环发展,产业融合,田园式种养等极富区域特色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4个,示范面积达到5000亩;通过“稻-耳”、稻-菇”、“稻-菜”、“玉-菌”和“菜-芋-玉”五大粮经复合产业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和“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发展目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超80%。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化特色农业基地。宣汉围绕“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通过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 、融资拉动,建成了一批有特色、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型特色农产品基地。胡家镇鸭池村、明月乡大渔池村2个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评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大成镇成功纳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蜀宣花牛+优质牧草”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高山车厘子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宣汉业已成为全国黄牛、茶叶、白肋烟、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四川省奶牛、生猪、速丰林、木本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全省优质油菜第一大县、全省第二大奶源基地。全县年产粮食59万吨,特色水果4.24万吨,出栏生猪79.7万头,家禽745万只,蜀宣花牛出栏7.5万头,活羊21.1万只,水产2万吨。三是通过“三结合”,走出了一条宣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宣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资源开发与产品开发、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龙头企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开发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建成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和专业市场,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多渠道经营体系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宣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0余家,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00余家。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个,“老君香菇”、“黄金木耳”、“峰城玉米”、“桃花大米”等成功注册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创建“蜀汉林猪”“徐鸭子”、“桂花贡米”等知名农产品品牌,“蜀宣花牛”成为我国建国以来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获得国家新品种认定的培育牛新品种。

    2. 坚持做强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工业

    宣汉县强调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一是明确主导产业,着力打造资源转化利用的全产业链。宣汉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围绕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推动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利用,规划建设了以富锂钾卤水、新型杂卤石为原料的锂钾综合开发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首个深部卤水锂钾综合开发示范产业园;以天然气、硫磺为原料的天然气硫磺化工产业,着力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生产基地;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微玻纤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首个集研发、中试、制 造、贸易和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的示范产业园区。三大产业带动全县工业飞速发展,助推全县工业由资源型向资源转化利用型转变加速突破。二是夯实载体,通过建好园区平台承载大产业。宣汉始终坚持将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每年财政预算园区建设资金3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功能配套,筑好巢引凤凰,普光经济开发区2019 年成功创建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企业 87 户,投产 72 户。2020年,普光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500 亿元。宣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工业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宣汉县被评为“首批全省工业强县示范县”,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大县。三是致力谋划,靠大优精特项目拉动大发展。宣汉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理念,千方百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锂钾开发、天然气硫磺、微玻纤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县域工业四大产业,先后谋划、推动了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不溶性硫磺、二硫化碳、铜基新材料产业园、航达钢铁等重大项目建设,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两个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推动的100个重大项目库和全省 5+1 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库,不溶性硫磺、二硫化碳、铜基新材料产业园、航达钢铁等项目列入全省重点工业项目,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20 个。依托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形成的投资增量,2020 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完成工业投资 84.6 亿元,同比增长 27.8%。尤其是正威铜基精密铜线项目,2020年3月开建,当年9月投产入统,创造了工业项目建设“宣汉速度”,全年贡献产值 8.2 亿元。

    3.坚强做活旅游产业,突出创新融合发展第三产业

    宣汉县瞄准现代服务化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中的关键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商业富县。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巴文化高地”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依靠创建强势品牌,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一是围绕生态优势,高标准建设龙头带动综合旅游项目。按照“各具风情、功能互补、差异发展”的总体思路,高标准打造了巴山大峡谷龙头景区,相继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6个,巴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价通过省评并推荐上报国家文旅部。成功创建2020年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2020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巴山大峡谷景区荣获国际旅游联合会最美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和“2020年四川省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TOP100”榜第一名。二是围绕农业特色,实现农旅游融合发展。宣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改造、新村建设等提档升级,促进农旅融合卓有成效,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2个。包括明月乡“川东莲乡”,茶河镇“铭远生态园”静养圣地,庙安“花果山”、“麟焕梅花鹿”文化交流中心、“双河-胡家-毛坝”农旅融合示范园等在内的一批农业现代产业基地,也亦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休闲胜地。城。三是聚焦地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宣汉深挖地域文化内核,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的创作思路,以巴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民歌文化等为基础,通过创作一批弘扬新时代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贴近人民群众的优秀作品,高水平承办四川省第十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四川省首届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创新举办“让世界看见巴文化”、马渡民歌节、洋烈龙舟赛、薅草锣鼓赛歌会等特色文旅节会活动,“中国巴文化之乡”正式落户宣汉,形成独具巴人魅力的文旅节庆品牌,实现文旅产业提质增速。2020年宣汉宣汉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从2015年的426万人次、16.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6万人次、108.8亿元,分别增长195%、576%, 成为富民富县有力支撑。

    4.坚持改善民生,充分释放发展红利

    宣汉县始终坚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把民生改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一是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宣汉全力做好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高标准打造了巴山大峡谷、西南片区“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区”,成功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7个。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创新农村组织,持续推进农业、农村走出了一条“以开发促脱贫助增收”的脱贫奔康新路,全县211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20.58万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实现了从“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到“全省减贫人口最多的县”的历史性转变,保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2020年,宣汉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5%,排位全市第1、类区县第2,比全市高 0.4 个百分点,比全省高 0.6 个百分点。二是统筹财力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宣汉通过擦亮教育“金字招牌”、树立医院“学习标杆”行动,确保民生政策落地生根,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2020年,宣汉学子大学录取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 宣汉中学被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创历史之最,取得了在全省县级中学中排名第一、县职中本科上线人数在全省中职学校中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县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连续4年跻身“全国县级医院综合竞争力排名100强”,在全国排名从第92位上升至第89位,成为全省医疗机构“服务主责”提升学习标杆,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是城乡一体全面提升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宣汉按照“西延东扩、南进北控”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一核一副三城多极”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2020年,城镇体系由“114” 升级为“2+8”,城镇化率达到 44%。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 22.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 25 万。近年来,宣汉县强化交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导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一纵一横”高速主骨架、“四纵八横”干线并联网的交通网络。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 1.1 万公里,100%的乡镇、建制村、建制社通水泥(油)路,水路通航 94.6 公里,湘渝铁路过境 37.5 公里。有客货运输企业34家,客运站场40个(国家一级 1 个,二级 2 个),旅游集散中心3个,物流服务站点197个;开行客运线路 115 条,客运车辆 645 辆,实现 100%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运。累计投资 11.5 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三路三片三园”基本建成,重大民生工程滨湖路项目绕城而过,城市规模形象、品质档次大幅提升。积极开拓城区 “四向绽放”绿色空间、“五地齐放”绿色景观,2020年底,建成区绿地率为 31.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1.79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

三、宣汉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县域经济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农产品主产区县是全省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也是潜力所在。宣汉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既具备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宣汉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的机遇

    当前,宣汉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具备历史难遇的良好宏观环境。一是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中央和四川高度重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县域高质量发展则影响和决定着我国高质量发展基础的稳定性”。2020年5月和7月,国家发改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县城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2019年7月,四川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同时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新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省委省政府将出台“量身定做、一县一策”特殊支持政策,市委市政府明确在财政税收、平台建、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助力宣汉争创全国“百强县”,为宣汉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利好;二是多维协同的合作机遇和多向拓展的开放机遇。面对充满越来越大发展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以及超级全球化的不断收缩,党中央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推进西部大开发, 扶持川陕老区振兴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支持达州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敞开四川“东大门”,支持“干支”联动、“达万协同”,深入实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与川东北经济区协同联动,共同融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参与更大区域的分工合作。这将为达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战略动能,为以宣汉为代表的内陆农产品主产区主动融入、助力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内循环,进一步推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和路径;三是多点迸发的潜力机遇。国家层面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深入人心,资源、粮食安全引发关注;中国向世界做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清洁、低碳能源成为未来发展主流;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消费升级成为大趋势;省域层面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出台《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四川省燃煤(油、柴、气)锅炉窑炉电能替代项目目录(2021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和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县域层面两大万亿级资源、清洁资源储备全国领先,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加快培育,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环境承载能力不凡,为宣汉实现社会发展后发赶超发展积蓄了机遇和活力。

(二)宣汉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宣汉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进步显著,对比省内其他7个培育县经济质量和潜力都存在优势。但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尤其是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仍需加倍努力。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待提升,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量和质的统一,经济总量仍是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经济总量方面,赛迪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GDP的入门门槛为400亿元,赛迪2020评价年度入围综合实力百强县后10名的平均GDP为600亿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宣汉要想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GDP应力争达到600-700亿元以上。2020年宣汉县GDP处于全省县(市)的第二方阵。宣汉要想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还需要在做大经济规模方面下狠功夫。

    经济结构方面,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力仍然不够。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崛起首先是工业的崛起。赛迪《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显示,工业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2019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速都远超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发达省份,可见工业是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入围综合实力百强县(赛迪)之末位的府谷县,201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75.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82.8亿元。对标全国百强县,宣汉县2020年工业增加值为114.7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为87.9亿,差距仍然较大,同时,宣汉县工业投资总额不到全国百强县后10位的一半。由此可见,宣汉县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百强县还需工业挑大梁。

    2.人口优势未能充分转化,县域发展面临双重压力

    宣汉是我省传统百万人口大县,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在全省县(市)中均排在前五。多年来,在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的影响下,县域常住人口常年低于户籍人口。最近三年,虽然两个口径人口数量只是小幅下降,但宣汉人口流出比反而有所上升。尤其是2020年,常住人口较往年下降速度更快,说明年龄结构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人口外流趋势仍然存在。宣汉作为全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城镇化率低偏也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赛迪2020评价年度入围综合实力百强县后10名的情况来,其城镇化率普遍都在60%以上,最高的安宁市甚至达到80%左右。2020年宣汉县两口径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29.24%和44.56%,较全国百强县的水平显著较低。这种人口结构性失衡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双重压力,一方面,本地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劳动强度、职业精神与企业需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会弱化了宣汉人口规模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农业人口、较低素质人口比重较高也会加剧本县就业和居民增收的压力。

    赛迪《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显示,全国百强县人均GDP达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江苏省。与全国百强县最后5位相比,人均GDP仅为其平均水平的1/3,也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较缓,民生问题仍是短板

    富民与强县并举、人均收入较高是百强县的重要特征。虽然这两年宣汉富民成果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全国百强县相比,经济增长惠及百姓的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高。根据世界银行对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全国百强县已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截止2020年,与全国百强县最后5位相比,宣汉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其平均水平的66.7%,人均存款余额不到4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平均水平的22.9%。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值、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支出、城乡公共设施普及水平等方面也还有较大的差距,县域恩格尔系数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4.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发育,产业创新能力需要增强

    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单元,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首要驱动力。除了东部少数发达地区之外,企业主体发育不全,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创新能力不强在我国广大县域普遍存在,这在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宣汉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民营经济增加值、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研发投入、专利授权数量、进出口规模等各个关系到产业和区域长远竞争力的指标方面与全国百强县的差距仍然很大。2020年,宣汉县新增企业数量比例不到全国百强县最后5位的5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59%,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最后5位的平均水平相比,不到30%,新增专利授权量不到20%,进出口总额、不到10%。这也凸显出宣汉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仍然来自资源开发前端环节,主导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够,资源精深加工不够的现实。

四、宣汉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宣汉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

    立足于宣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优良、城市承载能力强的优势,结合县域现代农业基础厚积、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充分、百万人口大县的发展特征,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吸取高端要素强链补链强化工业支撑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市场需求大、产出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税收贡献多的县,推动宣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宣汉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1.工业跨越、三业并举

    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强化工业对百强县建设的支撑作用。围绕全国新能源新材料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依托“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战略资源,加快推进资源转化,塑造“锂钾之城、气都宣汉”新名片。继续擦亮农业大县的金字招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旅游+”为抓手,推动旅游业与传统农业、文化服务、自然生态全面融合,促进服务业全面提升。

    2.双轮驱动、创新引领

强化投资、创新两大发展动能。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工业投资规模,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后劲。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塑造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3.改革开放、优化环境

    加大改革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要素自由流动,以公正监管促进公正竞争,推进国内国际全方位开放,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吸纳资源要素,加快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4.城乡融合、改善民生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继续做大县域规模,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加快推动宣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保持战略定力,明确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宣汉的第一个五年,宣汉已经确定要利用2-3年时间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县,建成全省经济文化强县,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紧盯发展目标,打破常规思维、采取超常措施。对标全国百强县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巩固提升优势,用好用活省、市对重点培育县的政策支撑,扎实补齐短板弱项,力争2022年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县”。

    2.确定工业着力点,清晰产业时序和抓手

    宣汉已经具备创建百强县的工业基础,未来将进一步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聚焦重点、做实产业是重点。围绕全国新能源新材料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依托普光经济开发区,以天然气、锂钾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为突破点,培育招引并进发展配套产业,全方位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为全国资源勘探开发、转化利用探明路径、做出示范。

    3.扩大旅游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实力提升

    与传统县域经济相比,宣汉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优势明显。应继续围绕做优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整合县域红色文化、土家文化、巴文化、自然风光、农业康养等各类资源,完善各类配套设施,促进服务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整体抬升,全面提升宣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4.培育宣汉专属品牌,做优农业特色产业

    以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为引领,突出发展牛、药、果、茶、菌等特色产业,全力争创“蜀宣花牛+优质牧草”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高山车厘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创宣汉品牌为中心,强化政府政策支撑,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和企业市场主体,完善农业产供销链条,着力加大宣汉特色农业专属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品牌附加值和综合竞争优势,多方协同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5.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创新开放包容发展新格局

    以区域协同为手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把开放作为活力之源。积极融入双循环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抢抓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大力吸纳沿海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转移或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人口大县的优势,提升县域经济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水平,强化宣汉能源在全国供应链体系中的配套能力;对接成渝核心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共同建设柔性产业技术联盟,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创新组织,积极探索基于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技共享供给模式,以多种形式推动科技企业、人才、服务、信息下县、下乡,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利用省内外各地区的产业协作平台、区域性合作平台、对外开放平台,积极推动宣汉走出去。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工委举办投融资政策解读操作实务专题培训[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